《心經(jīng)》有好多版本,還是以鳩摩羅什版本為最好。后生的唐僧有所缺失。 1. 觀照五陰空智分。 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陰空,度一切苦厄。 偈頌:修行自在觀其性,見性自覺當覺他。智者心行功夫深,無住其意自清凈。 觀照自見本性空,五陰身心因緣起。無人無法來解脫,無我當下度苦厄。 2.五陰空明清凈分。 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偈頌:無相法身展色身,生滅緣起因性空。二身一身原不變,性相不二本一如。 色法心法皆不離,迷人空有執(zhí)兩邊。悟者不落明和同,中觀一真一切真。 3.善觀諸法空相分。 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xiàn)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無老死盡。無苦集(節(jié)),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薩。 偈頌:一切有無畢竟空,諸法空性無生滅。身心根識本空寂,遇緣善觀諸法相。 愚人無明自生死,常樂自我清凈心。無住能生般若智,無得自證菩提道。 4.定明得主可依分。 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離一切顛倒夢想苦惱,究竟涅槃,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偈頌:無我菩薩離諸相,常行定明觀照行。心無掛礙故圓覺,自在解脫舍離相。 究竟三世十方佛,正聚法界一切眾。依天一念心覺悟,有道菩提果自成。 5.大明法喜有物分。 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是無上明咒,是無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咒,即說咒曰:竭帝,竭帝,波羅竭帝!波羅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偈頌:般若自性不外求,見性真實道不虛。此咒神通無能比,心量廣大不思議。 隨順若依此心經(jīng),大明速能到彼岸。愿力自悟勤修行,性成自證無上道。 易道參解《心經(jīng)》主要看點在:離為明,為乾。乾為首,為大。心為火臟,是故《心經(jīng)》又稱《明經(jīng)》或《火經(jīng)》。《心經(jīng)》中出現(xiàn)“無無明”和“大明”,對照《易經(jīng)》的“大明”就出現(xiàn)在乾卦彖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乾元迵九:“見群龍無。首,吉”和《心經(jīng)》開頭“照見五陰空”對應參解。離為南方之卦,空無,所以“見群龍無”可以用兩個字表示就是“南無”。 離上坎下,離如坎若。“般若”就是“似水”或“若水”,今本《道德經(jīng)》是“上善若水”,帛書老子乙本是“上善如水”,也就是佛說真如。所以說三千般若經(jīng)的核心思想在于《心經(jīng)》。 老子在王子朝之亂后,西出函谷關,到雪山部苦修,點化佛祖世稱老子化胡;再一路向西到耶路撒冷寫下《圣經(jīng)》,原文中有被猶太人珍藏的“米大示”就如“芥子末藏于須彌山”。老子一路西行,一路封神。執(zhí)弟子禮的孔子之小人,忽悠世人而勉強封圣,故當在《易經(jīng)》的文言中去除子曰。 佛教起源在尼泊爾,和印度無關。凡佛教和基督圣教所拜的真神,印度教一律破除,阿三所拜的是牛鬼蛇神,也就是阿三拜的都是魔鬼。佛教出家修行,圣教在家修行,但三大教都講老子的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