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國古代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是樸素的唯物論者。 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德”就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太極圖一樣影響著傳統(tǒng)文化的陰陽兩面。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但自從老子提出“道”以來,人們對于“道”的理解和爭論就從來沒有停息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時代的更替,圣人思想的不斷疊加,人們有了更多的支點來理解老子道,但最后反而讓老子道蒙上了更加神秘的面紗,翻遍諸家之言,最后也沒有找到老子玄之又玄的道的邊境,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弄明白老子道的模板是怎樣建立起來的,看到的不是道而是術(shù),所以就無法邁出應(yīng)用老子道的第一步了。 那么,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老子其人。大多數(shù)人認為,老子生活的時代是春秋末期,也有人說老子生活在戰(zhàn)國初期。無論老子是生活在無義戰(zhàn)的春秋時期,還是生活在爭霸主的戰(zhàn)國時代,一個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代,一個是以百家之言頭天換日的時代,反正都是禮崩樂壞了,老子道是樸素的自然規(guī)律,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講不言之教,時代的交替是德的交換而不是道的改變,所以這些并不妨礙我們理解老子道。 孔子之所以能夠費心整理、編訂《詩》、《書》、《易》等古文典籍,并于晚年又修訂六經(jīng),一生講學(xué)而又不著述,很有可能就是從老子道的模板中得到了啟發(fā)。 孔子說老子就像龍一樣讓人無法捉摸,說明孔子對老子是無比的崇敬,同時又說明孔子并未完全領(lǐng)悟老子的虛空之道,但孔子又充分理解了德之于國的重要性。 那么,為什么就是這么一位讓孔子敬佩的智者,最后卻辭去國家圖書館館長的工作,騎著青牛西去了呢?我們無法猜測老子辭職的真正原因,但是我們知道,如果換做我們提出辭職的話,無非就是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付出與得到的不成正比。二是因為不被人尊重,又不想委曲求全。 如果提出辭職,結(jié)果無非兩個。一是老板聽取了意見,挽留了你。二是老板欣然同意了你的請求。老板留下你,是發(fā)現(xiàn)你還有用,老板放你走,是因為你已無用。 老子的思想講無為,直到現(xiàn)在我們還是愿意把無為理解成無用,就已經(jīng)很能說明問題了。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當時的社會是個怎樣的情況,君王不再需要老子觀象授時指導(dǎo)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歷法失度了,人民無法正常從事生產(chǎn)活動,那么老子辭職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兵荒馬亂,而老子的治世思想不適用于當時的時代。 最后老子是完全自由了,同時也成為了無用之才,只好騎著青牛西去。通過以上分析,老子道的模板就逐漸浮現(xiàn)出來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凡是成形的事物都不會是“恒道”,那么老子為什么還要留下這五千言之德呢? 其實,這正是老子一生思想的最后綻放。老子出關(guān),什么也不想帶走,包括滯留在老子身上的“道”,而老子的道,順其自然,無相對性,無德不成象,好在最后西出函谷關(guān)時遇到懂老子的關(guān)令尹喜,所以才有了流傳至今的各種版本的《老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道德經(jīng)》,可能很多人并沒有完完整整地讀過老子的這五千言,但是這一段幾乎人人都聽過。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