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長時間以來,認為老子是自感自己的思想無法在當時得到貫徹執(zhí)行而最終選擇歸隱的說法一直是老子最終歸宿的主流意見,這種說法以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載作為憑據(jù),又把老子歸隱前交給關守卞喜的手稿定位為《道德經(jīng)》的由來。對此雖然后世也有許多的異議,但是真實的情況早已無從考證,有關于此的辯論也就各說各話,誰也說服不了誰了。
這樣的說法有一點是靠譜的,那就是老子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的確是難以得到貫徹落實的,別的先不說,單單一個“不尚賢”就足矣了。他所處的封建時代里,老子固然發(fā)現(xiàn)了可以根治各種社會矛盾的大道,但是他本人卻又恰恰處于這條大道的源頭之處,離終極的目標實在是太過遙遠了!
但是老子并不是孤獨的思想者,他的思想有孔子這種同樣有著大智慧和大胸懷的人能夠感悟得到,并得以發(fā)揚和繼續(xù),這是老子的幸福之處,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幸事,更是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幸事!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保ā墩撜Z·公冶長》)
對于這段話的理解,后世大多認為是這樣的……孔子說:“道行不通的時候,我就乘木筏到海外去。跟從我的或許會是子路吧!”子路聽了很高興,但是孔子又說:“子路的勇武雖然勝過我,但可能'無所取材’?!睂τ凇盁o所取材”的所指,后世一般認為是孔子覺得子路雖然勇武,但是總體而言才智還是不夠,其中“材”就是“才智”之意。
但是如果我們結合老子大道似水的感悟去看的話,或許又能得出另外一種解釋:
大道似水,行道就如同乘舟順流而下直入大海一般,只要順遂它不斷向前的趨勢而為就可以到達大海這樣的宏大境界了。不過,至此境界之后就算是終點了么?這時候的道又將如何行之呢?我當初在源頭處乘上的木筏,它在河道中固然是合適的,但漂浮于茫茫的大海之上又是不夠用的啊,應該造一艘適合在大海上行進的大船去迎接那些未知的風浪與危險,為此我該帶上孔武有力的子路陪伴才對吧!可是子路勇武方面雖然勝過我,但在茫茫的大海上,到哪去尋找到適合再造一艘大船的材料呢?
這一段的個人理解,如果再加上儒家經(jīng)典《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或許可知在“上善若水”這一點上,老子開創(chuàng)的道學和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學又是同出而異名的,都是由至善之心而發(fā)出的至善之言。而落實到老子提出的大道似水這一點上,孔子對此應該是有共鳴的,正是那個千古難解的名句和心境:“逝者如斯夫!”
細細想來,二者唯一不同之處恐怕就是如上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那樣,在于行道至極的態(tài)度。對此又有后來《西游記》的佛家取經(jīng)隊伍算作另外的一種湊趣兒。行道難,難免是需要衛(wèi)道者的!
在今天看來,中國本守著老子的上善若水之道而不爭,便給了以此為據(jù)鉆空子的人相當?shù)哪懥浚拖裰袊缃窈=系哪切幎说鹚频?,這也算是一種老子提出的道理雖然至善,卻在數(shù)千年來難以被貫徹落實的現(xiàn)實寫照吧,原因說穿了其實很簡單——欺負老實人!
孔子對此是有著切身感受的,他當初周游列國的時候遭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和困苦、非議和白眼,因此相對于老子來說就對于行道難的理解中多了剛的一面,故而他想著“道不行,乘桴浮于?!钡臅r候要帶上子路,一個勇武的衛(wèi)道者。這種情況如果交給墨子去思考的話,我想自然又是另外的一番模樣,因為墨子本人那是文武全才!故而中國后來歷史上的衛(wèi)道者中便有了忠義化身的武圣人,又有了“仁義禮智信”俱全的白馬將軍趙云和勇冠三軍的猛張飛,以及天不怕地不怕的孫猴子……今天的老子成了神仙中的神仙,孔子成了文人中的圣人,墨子成了大俠中的大俠,而中國的今天自然是三者都需要的,而且多多益善!
大道似水,但是不要忘了水性固然有“利萬物而不爭”的一面,但又有著“淹死會水的”一面;既有著“處眾人之所惡”的一面,又有著滔天巨浪勢不可擋的一面。因此說,談到水至善的一面時要清楚水也是有脾氣、也會發(fā)怒的,談到其至柔的一面時也有必要認清水性中又是有著至剛的另一面。這也算是老子的辯證思想中,因應相對的范疇吧……人家畢竟是神仙中的神仙,想的就是周全!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這一段原本沒什么可多說的,看著明白曉暢。人離不開水,當知水至善和利萬物的水性無疑,又必然深知“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人心和水性,對此老子說“故幾于道”,也就是這樣幾乎算是符合他認為的大道了。不過,恰恰是這個“幾”字提醒著我們不可以說這就完全是符合老子認為的大道了。可謂是暗藏了玄機!
其實老子本想著將水性至善至柔的另一面留給下一篇去說的,因為他在這一篇中主要想闡明的是水性至善的一面。但是我們卻要在今天與時俱進地結合兩個方面去看待這一篇中的“善”和“不爭”,也就是說,既然佛家中有著除魔衛(wèi)道的護法,孔子的三千弟子中還有勇武的子路呢,道家豈能空缺!
以上一篇“不自生”而論,水性的怒氣從何而來?也是從其不自生中而來。這個邏輯用今天的話說也就是:欠債還錢!人類也好、眾生也罷,如果按照自生而不生它的辦法行事必然是要遭報應的,也就是說人與人也好,人與自然萬物也罷,彼此都需要付出而不是單一方面付出就可以達到共生效果的。因此說洪水為代表的水性之“怒”從何而來?自然也是從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方面而來。這在今天的自然科學中已經(jīng)證明,不做保持水土、保護環(huán)境的工作則必然導致水患。進而來說,在國家關系組成的國際大環(huán)境的層面里,大家都有必要做互利互惠的事,否則同樣是在破壞一種休戚與共的關系,是在正確人道的大勢所趨面前倒行逆施。屆時這條人道的江河發(fā)起怒來,一樣會是巨浪滔天、勢不可擋的!
因此說洪水為代表的水性之“怒”固然也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卻多一半是因為人為的因素使然。以河道的淤塞致使水患為例,河道不浚的后果就是水位的上升,所必然導致的惡果就是洪水的肆虐,這就是水性之怒的另一面。進而來說,以人心的物欲橫流為例,社會中各種欲望匯集的洪流肆虐本質上的原因同理于河道的不浚,甚至是堤壩的不修。這種由世道而論及人道的道理放在中國周遭的領海爭端上來看,顯然就是物欲橫流的貪念在作怪,而他們僅僅記住了中國是講究“上善若水、夫唯不爭”的,卻忘記了水之所以不爭是有著“不自生”的彼此共生的相互作用使然,而他們這樣“以鄰為壑、與鄰為惡”的行徑顯然是只想著自己占便宜的,實在太過愚蠢和一廂情愿了!
老實人不等于沒脾氣,不惹事不等于就怕了事!這一點小到為人處事,大到國與國之間相處,有何不同么?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一段中所談及到的內容,中國的確都是這么做的,可結果呢?有些人以為好欺負!老子的大智慧不是想不到這一層,這一段中的那些“善”又是需要從正反兩面去完整看待的,那便是來自于之前的話:“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正是辯證的存在。
中國的上善若水之道如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這條水道眼看遭到了人為的堵塞,不發(fā)怒、不迸發(fā)出水性中剛猛的一面想必有些人是不懂收斂的!如按孫悟空的脾氣,自然會掄起金箍棒打上門去,但以世道而論,受到堵塞的水勢要么繞過障礙繼續(xù)向前而勢頭不減,要么積蓄到一定的時候猛然迸發(fā),勢不可擋!
故而“居善地”,“心善淵”,便有了中國提出的“新亞洲和平觀”和對于日本右翼勢力丑惡行徑以史為鑒的明確警示;“與善仁”,“言善信”,便有了遵守之前和平對話解決爭端的方針不動搖和保持戰(zhàn)略定力的堅定決心;“正善治”,“事善能”,便有了堅決反腐倡廉和繼續(xù)深化改革的各方面有力舉措;“動善時”,便有了與時俱進科學發(fā)展觀基礎上的,結合當今世界國際形勢變化的那些中國擲地有聲的發(fā)音……如此之多的善,應該值得對此輕視者引為深思!但我們也清楚,正因為那些人的不善,才導致他們看中國的這些善言、善行時感到了巨大的威脅,顯得嫉善如仇!
越是如此,越是顯現(xiàn)出老子的見解是正確的。
如安倍為首的日本右翼勢力,今日其千夫所指的根源在于其難以“不自生”,難以“不自生”的根源又在于固守偏狹之道而不肯融于大道。這在老子所說的人道方面就是既“尚賢使民爭”又“貴難得之貨使民為盜”而且還“見可欲使民心亂”。其倒行逆施的結果就是:在日本國資本主義的國家體制下卻呈現(xiàn)出一個怪象,導致爭亂的人倒退回了封建時代里“賢”的原本含義,便是擁有了巨大財富的少數(shù)人操控了日本國的政治,利欲熏心地把手伸了出去!難道不是這樣么?以日本國的財閥操控了日本的選舉進而操控了日本的政治,以日式管理模式操控了日本的社會政治生態(tài)進而強奸了日本的民意而論,哪一點不是如今這種顯而易見的爭的根源,盜的根源,亂的根源呢?
又如菲律賓和越南現(xiàn)政府,今日的掩耳盜鈴其根源在于垂涎中國南海上的豐富資源,又是想著“自生”而要“自滅”的惡膽包天!究其問題的實質,同樣是在于其倒行逆施導致它所崇尚的“賢”也退回到了“賢”字在封建時代的本來所指,又是少數(shù)擁有巨大財富者操控了本國的政治,進而又把手伸了出去!
故而,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也好、菲律賓、越南國內的所謂“首腦人物”也罷,都是老子所看到的“爭、盜、亂”現(xiàn)象中的禍根,都是封建制度遺毒未盡下的倒退歷史者,是從頭至尾以“貴族”或者“貴胄”自居而濫施權術、毫無平等之心對待他人之人,一樣的仍然想著“奇貨可居”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者,可知其秉持的并不是這個時代的思維而是封建時代的帝國思維,看著是一身西服革履衣冠楚楚的現(xiàn)代人,其實骨子里更像是老子那個時代里諸侯國中的利欲熏心者!
因此我們可以借著老子的大智慧而深究其成因,進而便可知其思維指導下的種種作為跳脫不出倒退歷史的窠臼,又因為今天他們那些倒行逆施的作為而可以推論出他們將來的結局。歷史的發(fā)展永遠如水勢那樣是不斷向前的,因此他們的逆流而上永遠到不了終極的大海,且很有可能就是本篇的最后一個字的結局,正是“咎由自取”!
正因為如今的世界上仍然還有這樣一些少數(shù)腦袋還在封建時代里面的人的存在,老子的思想到了今天再看的話顯得特別深刻,算是冥冥之中的恰逢其時吧,可見行道之難,可見行道的先驅者們如今仍未入?!?/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