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是英雄陳文龍的殉難日 尚書廟的海神傳奇 作者:孟豐敏 尚書廟里的海神是誰?陳文龍是也!陳文龍走上海神之路可謂十分傳奇,生前事跡更是悲壯。 宋德佑二年(1276)12月,任興化軍知軍的陳文龍派部將林華、陳淵去福州打探敵情。誰知,兩個部將被降將王世強說服,認為興化已守不住,不應(yīng)該頑抗,要把城讓出來,避免元軍來屠城,興化生靈涂炭。當然,他們主要不是為百姓考慮,而是算計了一下,覺得為陳文龍死守興化毫無價值,而配合元軍勸降陳文龍的結(jié)果會更好,因為大宋江山只剩下這興化一角旮旯了,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也不能讓大宋起死回生,還是要順應(yīng)變化,識時務(wù)為俊杰,給哪個皇帝賣命不一樣呢?而且把陳文龍獻給元軍,自己還能在元朝當官。權(quán)衡個人得失利弊后,林華、陳淵倒像是顧全大局似的內(nèi)心坦然,然后就謀劃著如何帶領(lǐng)元軍進入興化城,再把陳文龍押去福州,交給元將董文炳處置。林華的這個計謀很順利地得逞了,因為陳文龍對他非常信任,沒有想到部將有謀反之心。林華為何背叛陳文龍呢? 剛正不阿的陳文龍 陳文龍(1232--1277),初名子龍,字德剛,號洞真,別如心。他祖籍福建興化(今福建莆田)人,幼年喪父,隨母親遷居福州市長樂縣阜山,就讀于明教堂。他自幼聰穎好學,母親教導有方,讓他知節(jié)義有志向,以英雄岳飛為自己的偶像,希望能精忠報國。 南宋宋咸淳四年(1268),陳文龍參加殿試對策,宋度宗十分滿意他的答案,定為狀元,更御筆為其改名為文龍,賜字君賁。由這改名、賜字可知宋度宗對他的寵信與給予的厚望。狀元及第這一年,陳文龍已37歲,可謂寒窗三十載,飽讀詩書,深明大義,在考試這條路上卻也走得十分辛苦,對自己的仕途也充滿了無限的期待,希望有所作為。他也想不到自己會得到時年28歲的年輕皇帝宋度宗的欣賞。 歷史評價宋度宗是一個智商偏低、無能又荒淫無度的傻瓜皇帝,而且把軍權(quán)都交給了賈似道,自己樂得逍遙自在,幾乎不理朝政。但實際上宋度宗也是有才的。那天殿試結(jié)果公布后,宋度宗想到龍飛榜上的省試和殿試的狀元名字中都有龍,就當庭出了一個對子考官員們,說:“朕有一聯(lián)'龍飛取士,省元龍,狀元龍’。”庭上參政馬延鸞奏曰:“臣有一對,'虎帳總?cè)郑罨?,步虎帥?!边@說明宋度宗并非智商有問題,而且他欽定的狀元陳文龍并沒有錯選,連賈似道也非常欣賞陳文龍,此后一直拉攏、提拔陳文龍。 陳文龍深受龍恩,自然更加忠君愛國,希望自己名副其實地成為“君賁”即皇帝的肱骨大臣。陳文龍人生理想如此,自然朝著這條路堅定地走下去。他為官清廉、深得民心,歷任鎮(zhèn)東軍節(jié)度判官、秘書省校書郎、監(jiān)察御史、知樞密院事、興化知軍,但實際上他仕途坎坷,因為他不肯依附權(quán)貴,甚至和提拔他的賈似道之間也多次發(fā)生激烈矛盾,原因在于陳文龍反對賈似道推行的公田法。 賈似道認為國庫空虛,推行公田法買朝中大臣和大戶的逾限之田,租給無地或少地的佃戶耕種,就可以對大官僚、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問題起到抑制作用,同時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畢竟這時宋度宗不怎么管事了,大事都由賈似道說了算。他自然把這事也當作自己的家事了,所以為了推行這個政策,就把自己的田地先捐出來以身作則,但他忘了這樣做是在挑戰(zhàn)已經(jīng)成熟的封建土地私有制,且當時的官僚政體已經(jīng)嚴重腐敗到潰爛了,所以無法按照他的計劃來實施。公田法的推行過程中,上層官僚抵制,中層執(zhí)行者偷梁換柱地改變了做法,使公田法不但得不到正確的推行,反而誤解條文規(guī)定,讓其嚴重走樣,結(jié)果是官僚、大戶的土地沒有被回收,中小地主和部分上層農(nóng)民的土地被違法剝奪,致使浙西一帶“六郡之民,破家者多”,民怨沸騰。最后從上到下一致地反對公田法,倒賈的勢力也如排山倒海一般。本就元軍大舉南下逼近臨安,加上經(jīng)濟危機,窮途末路的南宋社會徹底處于動蕩與漂泊的危機中。但賈似道感受不到這種危機,因為他沒有到民間調(diào)查,即使去調(diào)查也得不到真相,而陳文龍深知百姓的困難,因此向賈似道提出自己的反對意見,從而和一意孤行、剛愎自用的賈似道分道揚鑣,甚至是分庭抗禮,令賈似道開始痛恨而排斥陳文龍。此后更因為襄陽和樊城之戰(zhàn)失利失城,使陳文龍對賈似道用人不當一事更加憤慨。 威嚴正信的堅定立場 陳文龍才華橫溢,可惜生不逢時。他所處的南宋末年國難深重、內(nèi)外交困。為了勤王,他傾盡家產(chǎn),最終以身殉國,而且弟弟、弟媳吊死殉難,母親絕食病餓而死,從叔(或說從侄)陳瓚戰(zhàn)敗車裂而死,滿門忠烈,犧牲極其巨大,遠超過岳飛、文天祥諸位英雄。 為何陳文龍要寧可玉碎不為瓦全呢?因為他和文天祥都是飽讀詩書的狀元,深明大義,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們的原則和立場非常明確,就是不能當叛國者。何況陳文龍的名字是宋度宗御筆更名的。他是天下皆知的“君賁”,崇拜岳飛,認為哪怕像岳飛一樣被國家黨奸冤殺,哪怕犧牲全家性命,哪怕被屠城,都不能背國!背國就是不忠不義!這就是陳文龍讀書后形成的人生信條、座右銘。這也是明清兩朝皇帝不斷為他加封,百姓為他建廟祭祀的原因。 陳文龍抗元最精彩的一幕是在他被元軍押到福州元軍營時,元朝右丞相唆都讓董文炳勸降陳文龍,說他家有老母和幼子,不要頑抗。陳文龍毅然不屈,手指腹正色道:“此皆節(jié)義文章也,可相逼邪?” 董文炳說:“國家興亡有成敗,汝是書生,何不識天時?” 陳文龍答:“國亡我當速死。” 董文炳道:“非是相逼,朱子論三綱,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何錯之有?” 陳文龍道:“曾子曰食人之祿,則憂人之事。張少傅命我守城,我須堅守到底?!?/span> 董文炳把陳文龍扶到座椅上,勸道:“大宋無德無能,不要個人盡忠義,害了全城百姓。” 陳文龍憤慨地說:“宋無失德,三位太后北狩,忠臣們到南方抗戰(zhàn)到底。先皇三子骨肉南北分離。你們把我全家老幼都斬首,也改變不了我生為宋臣,死為宋鬼的決心?!?/span> 興化是彈丸之地,同樣是屠城,同樣是許以高官厚祿,陳文龍的部將都投降了,原因和呂文煥差不多。他們不想再為南宋賣命,認為南宋腐敗潰爛,高官之間爾虞我詐,忠良被陷害的事也頻頻發(fā)生,包括文天祥在福州同樣被張世杰排擠出小朝廷。林華的利己主義思想占了上風,認為“識時務(wù)者為俊杰”,總不能讓興化百姓因為改朝換代而全部自殺吧?把財物和山水都留給元軍,豈不便宜了元軍。他們的理由是要顧全大局,個人失節(jié)就不足掛齒了。 福州知府王剛中來勸降陳文龍。陳文龍說他征求了興化百姓的意見,百姓們表示和他血肉相連,堅決共同抗戰(zhàn)到底。這是中華民族寧做刀下鬼,不做亡國奴的精神。陳文龍異常堅定的立場,任山河日月改變也動搖不了的堅定意志,十分令人敬佩。這種品質(zhì)在國家動蕩不安時尤顯珍貴。當所有人都從個人實際利益出發(fā),功利主義地考量大是大非的問題時,只有陳文龍這樣對理想信念異常堅定,寧可玉碎不為瓦全的人才會義無反顧地為一場正義而持久的戰(zhàn)爭做出犧牲。 雖然他們最后是飛蛾撲火,但這樣的正義壯烈行為和為國犧牲的英勇精神、堅定的信念,就是中華民族能幾千年屹立不倒,精神源遠流長的原因,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南宋需要陳文龍這樣的人才,否則南宋會覆滅得更快一些。 陳文龍的神跡 福州地區(qū)是眾多海神的造神區(qū)域。三國以降,福州百姓在征服海洋的過程中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慘重代價。依靠海洋謀生的福州漁民不得通過造神來祈求神靈的庇佑。比如唐五代的臨水夫人、白馬王都具有護佑海上航行的職能。比如明萬歷年間的冊封使蕭崇業(yè)《使琉球錄》里就提到了臨水夫人陳靖姑也曾護佑他們的冊封舟安全渡海。 福建海神文化興盛,尤其省城福州。宋朝時,人們從福州出城都要走水路,而陽岐古渡(化龍道)是福州出城往南走水路的必經(jīng)渡口。陽岐因此成為一個經(jīng)濟發(fā)達的商業(yè)繁榮小鎮(zhèn)。傳說,陳文龍犧牲前曾脫下官服,咬破手指血書“效死勿去”。官服從杭州的岳飛廟里被一陣大風吹到了錢塘江里,然后順流漂到了福州的陽岐。當?shù)氐母V莅傩找蚓磁尻愇凝垼图Y建廟,奉陳文龍為水神,稱作水部尚書。供奉陳文龍的廟也因此名稱“尚書廟”。 真實情況并非傳說如此神奇。宋朝,興化客商出入福州都要在陽岐坐船,就在陽岐化龍道碼頭設(shè)立了小廟媽祖亭,供祀海神媽祖。明初,聚集在陽岐的與水運商貿(mào)有關(guān)的商人和水上疍族漁民,需要忠烈勇猛的男性英雄作為神靈來鎮(zhèn)壓水里妖魔。據(jù)萬壽尚書廟的清乾隆碑文曾提及陳文龍“數(shù)出入風濤間為涉險者助”。這意謂陳文龍逝世后化為神靈后曾在海上救助漁民。這一點類似海神媽祖。而且媽祖也是祖籍莆田,所以漁民們認為忠臣英雄的陳文龍就是護佑蒼生的水上龍神,便拜陳文龍為“水部尚書”。因此在媽祖亭內(nèi)并祀陳文龍。也就是說陳文龍作為神靈被膜拜是從明朝開始的。 后來“大水沖了龍王廟”,百姓只好把尚書廟從江中遷往陸地上的大王廟內(nèi)。由于大王廟里原有守土尊王,坐在主位。因此信徒便按宗教儀式反復投柸請尚書公自定座位。生前貴為副宰相的陳文龍甘心在大王廟內(nèi)屈尊偏位。這顯然與陳文龍生前謙卑高尚的品格十分一致。但,百姓心中這座廟以主祀陳文龍為主,就叫作陽岐尚書祖廟。 其實中國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六部只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從未有水部,更沒有“水部尚書”職務(wù)。陳文龍生前的最高官職為參知政事,比部級的尚書品位高,不知先民為何如此為神封號?福建文史館原館長盧美松說,陽岐是港埠,埠和部同音,正確讀法應(yīng)是“水埠尚書”。無論如何,只能委屈生前是副宰相級別的陳文龍長久屈居尚書一職。 《明史·禮四·諸神祠》一節(jié)里則說明:“按祀典,太祖時,廬陵祀文天祥,婺源祀朱熹……福州祀陳文龍,興化祀陳瓚……武宗時,真定祀顏杲卿、真卿,韶州附祀張九齡子拯,沂州祀諸葛亮,蕭山祀游酢、羅從彥。皆歷代名臣,事跡顯著。”這段記載說明,明初把歷代名臣作為官祭對象,并列入諸神祠。陳文龍、陳瓚和文天祥都是在明孝宗(弘治帝)時正式列入官方祀典。 不論官方如何敕封,陳文龍究竟有多少神跡,還要看民間怎么說。尚書公在世時憂國憂民,羽化成神后依然關(guān)心百姓疾苦,所以萬壽尚書廟自古也是窮人避難處,更是落魄商人除夕躲債之所。民謠唱道:“富家過年嬉笑開,窮人年關(guān)最難挨,燈籠數(shù)簿覓無處,尚書廟里躲債來?!?/span>這首民謠佐證了除夕夜躲債民俗的真實性。欠債者只要進了尚書廟,便等于有了護身符,誰也不敢來此討債鬧事。尚書公有求必應(yīng),令躲債于此的落魄商人十分崇敬,因此成就了尚書廟的發(fā)財美名,更增添了一分神秘色彩。 陳文龍祖籍福建莆田,生前主要活動地在福建莆田、長樂、浙江杭州等地,最后殉難在杭州,但福州竟成為陳文龍神緣發(fā)源地和主信仰地。這說明福州百姓最崇敬英雄人物,給了陳文龍最虔誠的尊崇和最大的榮耀。福州因此成為忠臣、英雄陳文龍的精神故鄉(xiāng)。
萬壽尚書廟 福州市臺江區(qū)下杭路三捷河畔的萬壽尚書廟,大門上額直嵌“敕建尚書廟”、橫嵌“敕封水部尚書”青石匾額。廟內(nèi)建筑面積約兩畝,由戲臺、天井、大殿、天后宮組成。天井兩側(cè)有雙層側(cè)樓。殿堂內(nèi)供奉主神水部尚書陳文龍,另有陳文龍部將及福州府下轄的十縣城隍及城隍二十四司官、琉球國將士(番將)。走進門內(nèi),信徒虔誠的念經(jīng)聲從天井一側(cè)的廂房里傳出。這里香火鼎盛,雕梁畫棟的彩漆也透著香火的紅光。大殿的各扇門楣上懸掛著歷朝歷代皇帝敕封的匾額,正中間一扇匾額是康熙皇帝所賜的“朝宗利濟”。大殿右邊有一條逼仄通道往后堂的天后宮。 萬壽尚書廟建于何時呢?據(jù)福州文史專家李林洲考證,當年萬壽尚書廟的大殿后庭左右兩側(cè)各立五塊與廟里歷史有關(guān)的石碑,其中多塊石碑明確記載萬壽尚書廟始建歷史的石碑。比如兩塊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官方功德碑便有相關(guān)記載。這塊碑乃時任福建承宣布政使楊廷祥撰寫。他褒揚廟僧等募資修復萬壽尚書廟,便決定長年撥款資助香燈等,同時提到陳文龍死節(jié)后“英爽不泯,數(shù)出入風濤間為涉險者助。前明太宗嘉公偉烈,特與褒封崇祀,始建廟于南臺泗洲之域,迄今三百余載?!边@說明福州萬壽尚書廟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
尚書廟的琉球情緣 清朝的琉球冊封舟上供奉尚書公陳文龍。因此,萬壽尚書廟中有康熙、嘉慶、道光皇帝賜下的三塊匾額,分別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冊封琉球正副使海寶、徐葆光奏賜陳尚書的匾額“朝宗利濟”,嘉慶十三年(1808年)齊鯤奏賜陳尚書的匾額“效順報功”,以及道光十八年(1838年)冊封使林鴻年、高人鑒奏賜陳尚書的匾額“護國佑民”。萬壽尚書廟保存的10多塊紀念石碑中,有四塊石碑與琉球有關(guān)。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是嘉慶五年(1800年)、嘉慶九年(1804年)、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和道光十八年(1838年)。 歷代冊封琉球使的《使琉球錄》中并沒有全部介紹或詳細說明他們祀奉的所有海神,所記載的皆以媽祖為主,還有蕭崇業(yè)時提及臨水夫人。清朝時,齊鯤的《續(xù)琉球國志略》則記載了三位海神,分別是媽祖、陳文龍、拿公,但沒有供奉在同一艘船上。齊鯤寫道:“國朝冊封琉球,向例:請?zhí)旌?、拏公神像,供奉頭號貢船;請尚書神像,供奉二號船。此次猝遇風暴,化險爲平。二號船來往俱早到半日。臣等恭摺奏聞,與天后、拏公並請賜御書匾額。得旨允行。”這說明二號冊封舟上貢的海神是水部尚書陳文龍。而正常慣例正使坐一號船,副使坐二號船,李鼎元坐的就是沒有龍骨的二號船,船上有不少他的從客,包括名僧寄塵。不說福州到琉球,這沒有龍骨的船順利到達了琉球,而說從琉球回福州的路上,他們遭遇了倭寇的襲擊,船只也安然無恙,可見船上供奉的海神水部尚書一直在保佑他們。所以,李鼎元應(yīng)該特別感謝尚書公才是。 齊鯤出使琉球時,就特別感謝水部尚書陳文龍了。他在日志中記載:“臣等封舟,閏五月十一日放洋。十四日將至姑米山,北風暴起,船身欹側(cè),舉船惶恐。臣等焚香,叩禱天后暨拏公像,默祝平安?;厝债敁?jù)實奏聞,恭請御書匾額,以答神庥。瞬息間,仍轉(zhuǎn)東南風。次日即過姑米山。聞同日二號船遇暴亦然,文武員弁虔叩尙書神像前,乃免於厄。按:尚書陳姓,名文龍,福建興化人。宋咸淳四年廷對第一,官叅知政事,知興化軍,爲賊所執(zhí),不屈死。明時顯靈,護救封舟,封水部尚書,立廟閩省南關(guān)外?!?/span> 他簡單介紹了陳文龍被敕封為水部尚書的原因是在明朝時顯靈護救封舟。可見陳文龍在明朝冊封舟上確有祀奉,只是具體時間不詳,明朝的冊封使也不見相關(guān)記錄。至于文中說立廟在閩省南關(guān)外,這也許是陽岐的水部尚書祖廟。因為當年陽岐渡口是福州南主驛道的官路,且在福州城南關(guān)外。 清嘉慶年間,萬壽尚書廟的原址則設(shè)在臺江區(qū)后洲街道玉環(huán)路。那時廟里還祭祀了一位特別的神祗,就位于尚書廟的大門內(nèi)。只要抬腿跨入尚書廟,就要先拜這位神祗。他就是琉球的金將軍。金將軍字伯通,是琉球國唐營(俗稱久米村)人,即華裔的琉球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琉球國王尚元遣使上表請求冊封。嘉靖四十一年(1562),時任琉球國將軍的金伯通奉命護航。貢船至閩江口時忽遇狂風暴雨。金將軍翻船落水,遺體隨潮水漂流至閩江邊的遠洋村江邊。鄉(xiāng)人雖積極營救,但已無力回天,只獲隨身腰牌一面,始知為琉球國金將軍,便上表朝廷。此后,鄉(xiāng)人保存其遺體,在遺體上覆以灰土,將其塑成神像,故名“肉身將軍”,并建廟祀之。由此足見福州十分特殊的海洋民俗信仰文化。今天的鼓山鎮(zhèn)遠洋村里還有金將軍廟。2005年,鳳洋琉球金將軍廟被列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琉球人民也十分崇敬陳文龍。他們把福州尚書廟寫入他們學習中國話的課本——《官話問答便語》中,因此陳文龍忠君愛國的思想對琉球人民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清末,當日本以武力吞并琉球時,在中國留學過的林世功,以陳情通事官身份渡海來榕,最后學習陳文龍自盡殉國,以全臣節(jié)。林世功可謂是19世紀琉球版的“陳文龍”。 筆者為杭州陳文龍文化節(jié)主題曲作詞作曲《丹衷昭天地》。歌詞: 轟轟忠肅,敢誓丹衷。 志欲擎天,氣吞朔庭。 忠義狀元,鐵血英雄。 丹心一顆,節(jié)義滿腔。 丈夫恥作負恩生,孤城如斗猶百戰(zhàn)。 龍虎可羈不可擾,怒氣吹人山亦倒。 須信累囚堪釁鼓,未聞烈士樹降旗。 一門百指淪胥盡,惟有丹衷天地知。 副歌部分的歌詞來自陳文龍的詩《元兵俘至合沙,詩寄仲子》: 斗壘孤危勢不支,書生守志定難移。 4月25日是英雄陳文龍的殉難日。 |
|
來自: 鄉(xiāng)愁里的福州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