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處方的方法包括煎法和服法,這篇文章先和大家分享中藥處方的煎藥方法,希望大家認(rèn)真閱讀,少走彎路哦!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煎法
煎法,指煎藥的方法,主要針對湯劑。湯劑是臨床常用劑型,歷代醫(yī)家對湯劑的煎法都很重視。徐靈胎《醫(yī)學(xué)源流論》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說到煎藥,免不了就要考察煎藥用具。對于煎藥用具的選擇,古代醫(yī)家認(rèn)為,“銀為上,瓷者次之”,不主張用銅、錫、鐵、鋁,因為有些藥物用金屬器皿尤其是鐵器皿煎煮,會發(fā)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xí)鸹瘜W(xué)反應(yīng),產(chǎn)生副作用,影響中藥療效。目前則通用有蓋的陶瓷砂鍋,價廉而且不會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
煎藥用水也有講究。煎藥用水,前人有用長流水、泉水、甘瀾水(也叫作勞水)、米泔水、酒水,以及麻沸湯漬等,現(xiàn)在煎藥用水以潔凈為原則,如自來水、井水或蒸餾水等。
煎藥火侯,前人有武火、文火之稱。急者煎之謂武火,慢火煎之謂文火。前人謂“急煎取其生而疏蕩,久煎取其熟而停留”。一般先武后文,慢性病多屬調(diào)理性,先急火煎之,煮沸后再以慢火小火煎之,約25-30分鐘,不宜過長,也不能過早。
煎藥方法
煎藥前,將藥物放入容器內(nèi),加冷水浸過藥面15-30分鐘左右,再進(jìn)行煎煮,使藥物充分濕潤,則藥物有效成分易于溶解。煮沸后可改用微火,以免藥汁溢出及過快熬干。煎藥時不宜頻頻打開鍋蓋,以盡量減少揮發(fā)性成分的損失。對于清熱藥、理氣藥等氣薄類藥,宜武火急煎,以免藥性揮發(fā),藥效降低,甚或改變;厚味滋補(bǔ)藥,宜文火久煎,使藥效盡出。又如附子、南星、半夏等毒性藥,亦宜慢火久煎,可減低其毒性。又某些藥物的煎法比較特殊(處方上均需注明),現(xiàn)介紹如下:
先煎:介殼類、礦石類藥物,因質(zhì)地重而難煎出味,應(yīng)打碎先煎,煮沸后約10分鐘,再下其它藥,如鱉甲、龜板、牡蠣、龍骨、龍齒、石決明、珍珠母、代赭石、磁石、羚羊角等。泥沙多的藥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亦宜先煎取汁,然后以其藥汁代水煎其它藥。
后下:氣味芳香的藥物,借其揮發(fā)油取效的藥物,宜在一般藥物即將煎好時下,煎四五分鐘即可,以防有效成分走散,如薄荷、木香、砂仁、蔻仁、沉香、佛手花等。
包煎:為防止煎后藥液混濁及減少對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有些藥物要用紗布將藥包好,再放入鍋內(nèi)煎煮,如代赭石、赤石脂、旋覆花、蒲黃、蒼耳子等?,F(xiàn)代一般用法是先煎去渣,然后再入余藥同煎。
另燉或另煎:某些貴重藥,為了盡量保存其有效成分,減少同煎時有效成分被其它藥物吸收,可另燉或另煎。如人參,應(yīng)切成小塊,放入加蓋蠱內(nèi),隔水燉兩三個小時;又如貴重而難于煎出氣味的藥物,如羚羊角等,應(yīng)切成小薄片另煎兩小時,亦可用水磨汁或銼成細(xì)粉調(diào)服。
溶化(烊化):膠質(zhì)、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藥物,如同煎則易粘鍋煮焦,且粘附它藥,影響有效成分溶解,用時應(yīng)在它藥煎好后,放于去渣的藥液中微煮或趁熱攪拌,使之溶解,如阿膠、龜板膠、鹿角膠、雞血藤膠、飴糖之類。
泡服(焗服):含有揮發(fā)油、容易出味、用量又少的藥物,可用開水半杯,或?qū)⒅蠛玫囊徊糠炙幰撼脽峤荩毤由w,以減少揮發(fā)出去),如藏紅花、肉桂、番瀉葉、生大黃等。
沖服:散劑、丹劑、小丸、自然汁,以及某些藥物,需要沖服,如琥珀末、田七末、六神丸、生藕汁、珍珠粉、延胡末、血竭粉、云南白藥、竹瀝、姜汁、蜜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