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語灣 發(fā)布時間: 20-03-2515:49 蘇東坡一生青年得志,中年因為政治原因多次被貶。他的詩文也隨著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而不斷改變。 蘇軾生性放達(dá),為人率真,對于自己厭惡的事直言不諱,語言犀利,因此得罪了許多人。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蘇軾反對變法,因為他看到了變法執(zhí)行過程中的諸多弊端。他寫文章諷刺變法。以他在文壇上的地位,追隨者一大批人,影響甚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變法運動。蘇軾遭到了變法派的報復(fù),再者,皇上支持變法,就有了后面的“烏臺詩案”。蘇東坡被下了大獄,在獄中他一天三驚,連給弟弟蘇轍的遺書都寫好了。雖然最后免于死罪,貶謫黃州,蘇軾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打擊。 “烏臺詩案”之前,加上自任杭州通判以來政績卓著,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fēng)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nèi)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發(fā)政治豪情。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最具有代表性。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 蘇軾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個階段蘇軾任密州太守,雖然也遭到變法派的排擠,但仍然一身豪氣,滿懷報國熱情,詩里充滿自信與狂妄。 “烏臺詩案”后,蘇軾利刃碰鈍,棱角磨平,心境不甘中帶著凄涼。初到貶謫地黃州,蘇軾寫了一首冷徹心骨的詩: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 宋 ]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表達(dá)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無比孤寂的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作為剛到黃州時的詞作,可以看出作者心內(nèi)的紊亂。另外還有一首詩也反映了作者當(dāng)時的心情: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 宋 ] 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fēng)葉已鳴廊??慈∶碱^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烏臺詩案”,作者死里逃生,以前的雄心大志,狂放不羈和桀驁不馴的性格自然收斂,多了一份對人生的感傷與無助。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不會一味地沉浸在傷感的情緒中,而是不斷調(diào)整心態(tài),沉淀心靈,寄情自然,感懷歷史,很快形成了自己新的人生哲學(xué)。他后來寫的《赤壁懷古》、《赤壁賦》等篇章,才真實反映了作者后半生對人生的達(dá)觀冷靜的態(tài)度。 念奴嬌·赤壁懷古 [ 宋 ]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 蘇軾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dá)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fēng)格,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閑,以達(dá)豁然恬淡之境。最著名的詩有: 《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文如其人,人變了,文章自然不一樣了。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在經(jīng)歷了人生起伏后,人生觀都會有所變化。蘇軾變得淡泊曠達(dá)。他從心底發(fā)出最真實的慨嘆“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fā),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nóng)人的生活,并樂在其中。歷經(jīng)滄桑后能做到“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內(nèi)心平靜如水,確實不易。唯有經(jīng)歷了又完全放下了的人才能修煉至此。其實人生就是一場修煉,能做到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能與眾生和諧相處就已經(jīng)算超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