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為今用來自網(wǎng)絡(luò) 許衡與許衡文化 8月27日 按: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別號(hào)陽明,浙江余姚人,漢族,明代思想家、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王守仁為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jìn)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宸濠之亂,因功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明穆宗時(shí)追贈(zèng)新建侯爵,謚號(hào)“文成”。萬歷十二年(1584年)從祀于孔廟。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xué)的集大成者,陽明心學(xué)后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xué)派”。王守仁的文章博大昌達(dá),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 王陽明心學(xué)源于程朱理學(xué),而又大異于程朱,關(guān)鍵是對萬物本源的認(rèn)識(shí)截然不同。程朱理學(xué)是“向外求”,認(rèn)為萬物之本源就是儒家所倡導(dǎo)的倫理道德,謂之“道學(xué)問”。而陽明心學(xué)是“向內(nèi)求”,認(rèn)為萬物皆源于人之本心,謂之“尊德性”。龍場悟道,王陽明嘆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王陽明認(rèn)為自己搞錯(cuò)了,追求圣人之道,修煉自己的本心就足夠了,何必向外求證事物之理! 王陽明像 明朝哲學(xué)家王陽明《心學(xué)經(jīng)典名言》100句 1、你未看此花時(shí),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shí),則此花顏色一時(shí)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 3、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4、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dòng)。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5、“格物”即“慎獨(dú)”,即“戒懼”。 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shí)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8、你看滿大街都是圣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9、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10、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fù)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 11、無私心就是道。 12、惟天下之至誠,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3、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14、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1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閑話,管閑事。16、此心不動(dòng),隨機(jī)而動(dòng)。 17、動(dòng)亦定,靜亦定。 18、攻吾之短者是吾師。 1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愛物,即仁人愛物便是一物。 20、人人自有定盤針, 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邊尋。 21、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22、凡學(xué)之不勤,必其志未篤也。 23、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24、處朋友,務(wù)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25、故立志者,為學(xué)之心也;為學(xué)者,立志之事也。 26、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fā)之必不宏。 27、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jīng);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jīng),五經(jīng)亦史。 2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9、險(xiǎn)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fēng)。 30、一念開明,反身而誠 。 31、靜處體悟,事上磨煉。 32、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jìn)。那靜時(shí)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shí)放溺也。 33、??旎畋闶枪Ψ颉?/span> 34、君子誨人不倦,而師道必嚴(yán)。 35、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 36、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 37、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xué)而能,是故謂之良知。(《大學(xué)問》)38、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xué)。 39、心無外物,物以心生。 40、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cuò)用功。莫道圣門無口訣,良知二字是參同。 41、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42、山中莫道無供給,明月清風(fēng)不用錢。 43、天理即人欲。 44、天理即仁心。 45、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xué),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 46、個(gè)個(gè)人心有仲尼, 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47、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48、何為第一等事?當(dāng)讀書做圣人耳。 49、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dòng)心為恥。 50、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51、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52、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53、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54、若己為君子,而使人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惻怛之心。5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 56、一有謀計(jì)之心,則雖正誼明道,亦功利耳。 57、夫精藏則太和流,神守則天光發(fā),累釋則怡愉而靜,機(jī)忘則心純而一。四者,道之證也。 58、茍無尊崇篤信之心,則必有輕忽慢易之意。 59、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xù)則人死,志不立則氣昏。60、地靈則人杰,人之無良,亦足以為山川之羞! 61、夫美質(zhì)難得而易壞,至道難聞而易失,盛年難遇而易過,習(xí)俗難革而易流。 62、人雖至愚,責(zé)人則明;雖有聰明,責(zé)己則昏。 63、人之善惡,由于一念之間。 64、一念改過,當(dāng)時(shí)即得本心。 65、致知二字,乃是孔門正法眼藏,異此而學(xué),即謂之異端;離此而說,即謂之邪說;迷此而行,即謂之冥行。 66、功蓋天下而莫之嫉,善利萬物而莫與爭。 67、體,即良知之體,用,即良知之用,寧復(fù)有超然于體用之外者乎? 68、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69、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際。 70、隨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71、格物致知,滅除輕傲。 72、圣人氣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73、以言語謗人,其謗淺;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74、外面是非毀譽(yù),亦好資之以為警切砥礪之地。 75、眼前路徑須放開闊,才好容人來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無展足之地矣。 76、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77、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只是一“傲”字,便結(jié)果了這一生。 78、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 79、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80、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qiáng)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 81、記誦之廣,適以長其敖也;知識(shí)之多,適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 82、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 83、良知之外,別無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義。84、思是良知之發(fā)用。若是良知發(fā)用之思,則所思莫非天理矣。 85、君子之酬酢萬變,當(dāng)行則行,當(dāng)止則止,當(dāng)生則生,當(dāng)死則死,斟酌調(diào)停,無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86、蓋良知之在人心,亙?nèi)f古、塞宇宙而無不同。 87、不欺則良知無所偽而誠,誠則明矣;自信則良知無所惑而明,明則誠矣。 88、至誠則“無知而無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89、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xué)而能,所謂良知也。 90、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猶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猶有喪心者矣,吾安得而非喪心乎? 91、《中庸》謂“知恥近乎勇”。所謂知恥,只是恥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92、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93、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94、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95、須于心體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dāng)。即可通。心體明即是道明。 96、然天理亦自有個(gè)中和處,過即是私意。 97、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 98、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也。 99、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 100、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彌漫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fā)生,亦只有個(gè)漸,所以生生不息。 101、良知只是個(gè)是非之心。 102、主一就是專注一個(gè)天理。 103、心猶鏡也。圣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嘗廢照。 104、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qū)區(qū)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105、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