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chuàng) 丨首發(fā)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斟茶倒入杯,最后幾滴茶,在瓷杯的滿懷里彈了幾下。 剎那間,消融在氤氳而上的熱氣中。 用慢鏡頭拍完這組動圖,覺得晶瑩的茶湯,不亞于黃寶石般誘人。 晚秋的午后,和朋友喝了一泡慧苑老叢。 湯感極稠,木質(zhì)叢香盡顯。 甚至于,醇厚飽滿如酒漿的茶湯,帶有幾分當歸般敦實藥香。 招待兩位朋友喝完茶,送他們出門遠去。 回到茶桌旁,原本打算收拾茶具,清洗杯盞。 不過,看到那泡已經(jīng)泡過十五、六沖的老叢水仙 ,茶味還未散盡。 便繼續(xù)燒沸了水,稍作悶泡,沖出尾水。 倒入透明的玻璃公道杯內(nèi),湯色依舊剔透得美輪美奐,叢香仍在。 于是,忍不住趁著窗外灑進來的光影還在,拍下這一刻的美好。 泡茶喝,是一種享受。 但泡好一杯茶,有很多不同的講究。 有關(guān)不同茶葉之間的沖泡技巧,茶圈里說法不一。 其中究竟哪些說法是真,哪些說法是假。 今天就不妨來做一做判斷題,分清真與假。 《2》 泡烏龍茶,講究功夫茶? 這是真的。 福建,廣東,臺灣,是烏龍茶的主要產(chǎn)區(qū)。 單是福建本省,就有包括武夷巖茶(水仙、肉桂、大紅袍)、安溪鐵觀音、永春佛手、白芽奇蘭、漳平水仙等在內(nèi),一系列的烏龍茶家族。 泡烏龍茶,盛行用功夫茶泡法。 不提倡用玻璃杯、馬克杯、飄逸杯泡。 同時,功夫茶有別于工夫茶。 “工夫茶”指茶葉經(jīng)歷的加工工序復雜,制茶精細,費工夫。 《武夷茶歌》里,有過這樣的介紹: “如梅斯馥蘭斯香,大抵焙得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p> 好茶,需要工夫細,費力氣,費時間才能得來。 而功夫茶,更多的是指沖泡的技法。 功夫茶的講究,從選茶,到茶具,再到水質(zhì)水溫,以及泡茶的技藝,都是一門藝術(shù)。 當年,袁枚曾到武夷山游歷。 在《隨園食單》寫到:“丙午秋(1786年),余游武夷,僧道爭以獻茶。 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體貼之……” 這里,體現(xiàn)的正是功夫茶的基本要素。 小壺(包括蓋碗),小杯,逐次沖泡出湯,慢慢品嘗。 沖泡前要燙壺溫杯,并且烏龍茶需要用沸水沖泡,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好茶的茶香茶味。 前幾沖泡茶,沖泡要點是即沖即出。 等到后幾沖,茶味逐漸落下去后,適當延長出湯時間。 出湯后,分茶斟茶,要茶斟七八分滿,慢啜細品…… 總之,功夫茶體現(xiàn)的是對茶藝、茶器、茶禮儀的追求。 牢記住沖泡功夫茶的大原則,大多數(shù)茶友可以慢慢摸索和嘗試。 多練習幾次沖泡,就能把一泡茶泡得八九不離十! 《3》 沸水泡綠茶,會破壞它的鮮味? 這是假的。 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茶。 歷來招待客人,常說“燒水泡茶”。 傳統(tǒng)上,茶葉需要沸水沖泡。 但是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綠茶不能用沸水泡,會燙壞?!?/p> 經(jīng)常有人將其解釋為,“水溫太高會破壞綠茶的維生素,導致茶湯不鮮?!?/p> 其實,這些是牽強附會,以訛傳訛的說法。 任何的茶葉,都經(jīng)歷了加工干燥。 像市面上常見的炒青綠茶,它在制茶過程當中,關(guān)鍵一步就是高溫殺青。 經(jīng)過系列的復雜工序后,茶葉內(nèi)部對高溫敏感的維生素等物質(zhì),保留并不多。 因此,也不存在沸水泡綠茶,會損失維生素的說法。 一泡茶究竟要用什么溫度的水去沖泡,最終目的大抵相同——為了讓泡出來的茶水更好喝。 從茶味物質(zhì)的浸出規(guī)律看,水溫高,茶味浸出效率快。 沸水沖泡,借助高溫的影響,能夠加速分子的熱運動,能夠讓茶湯滋味更飽滿。 對一款產(chǎn)區(qū)好,加工出色的綠茶而言,它的鮮味物質(zhì)突出。 茶多酚、咖啡堿含量適中,茶氨酸含量豐富。 這樣的茶,沸水沖泡不僅不易苦,相反是鮮爽清香風味更加突出。 《4》 悶泡紅茶,會悶出酸澀味? 這并不準確。 泡紅茶,不提倡悶泡。 但悶泡≠會將紅茶悶酸。 紅茶的酸澀味根源,在于一款茶的品質(zhì)。 優(yōu)質(zhì)的紅茶,加工細致,發(fā)酵程度適中,茶葉內(nèi)部不會生出酸味。 除非是加工時,茶青攤晾不及時,鮮葉內(nèi)的水分沒法快速散失。 或者,發(fā)酵的過程控制不當,過度發(fā)酵,才會讓紅茶生出酸味。 大多數(shù)情況下,發(fā)酵程度適中的紅茶。 不論是沸水泡,還是悶泡,不應該泡出酸味。 話說如此,但紅茶不宜悶泡。 原因是,悶泡時間太長,容易浸出大量的茶多酚、咖啡堿。 無形當中,會將茶湯泡濃,泡苦,泡澀。 所以,蓋碗沖泡正山小種、工夫紅茶時,建議是注水后快出湯。 注入沸水后,及時出湯,泡茶動作不宜拖泥帶水。 快速徹底的瀝干茶湯后,便能獲得一杯清甜鮮爽,花果香盈然的茶湯。 泡紅茶,前六、七沖左右,都需要盡量快的倒出茶湯。 等一泡茶泡到后面時,茶葉內(nèi)的茶味已經(jīng)釋放過半,被消耗了許多。 這時,可以根據(jù)具體的茶湯滋味濃淡變化,適量增加泡茶時間。 稍稍悶泡后,再出湯。 可見,泡好一杯茶,在泡茶時間的掌握上面。 悶泡與否,大有文章。 《5》 沸水泡白茶,要區(qū)分老嫩? 這是錯的。 所謂白毫銀針芽頭嫩,不能用沸水泡。 而壽眉的葉片寬大,不怕沸水燙。 這樣以“嫩度”來區(qū)分白茶的沖泡水溫,完全沒有必要。 因為不論是銀針,或者壽眉,它們的最佳沖泡水溫,都是沸水。 從白毫銀針的芽頭構(gòu)造看,它的模樣雖“嫩”,但卻不容小覷。 粗壯飽滿的芽頭,逐層剖開來看,它呈現(xiàn)為筍狀。 由5-7層白毫,依次像是穿衣服那樣,厚厚的裹在一起。 與此同時,每一層的“衣服”上,還有著嚴密的防水措施——白毫。 這些摸起來手感絨絨的白毫,是白毫銀針的獨特毫香,以及鮮爽風味的來源。 同時,白毫還像鷺鷥、鴛鴦等水禽那樣,它具有防水性。 用溫水泡白毫銀針,水溫不足,難以穿透白毫層的層層防護。 往白了說,芽頭內(nèi)層壓根在短時間內(nèi)浸不透,很難釋放出滋味。 唯有有沸水泡,更好釋放白毫銀針的茶味茶香! 至于壽眉,更不必再多提。 它較為寬大的葉片,分布著一層蠟質(zhì)。 這層蠟質(zhì)的存在,在很多發(fā)育程度的葉片表面,都能看到蹤影。 處于鮮葉狀態(tài)時,蠟質(zhì)層看起來是油亮的,亮晶晶的。 迎著光站在樹梢底下看,樹葉子們閃著耀眼的光芒。 當茶樹的鮮葉,被采下,經(jīng)過加工制作出成品后。 在白茶壽眉的葉片上,能清晰看到蠟質(zhì)的存在。 蠟質(zhì)層,它像是一層薄膜,同樣具有防水性,能延緩茶味的快速釋放。 所以,白茶里的壽眉可以放心用沸水沖泡,不必擔心燙壞。 泡白茶,不論是任何茶,都適用這樣的準則——好茶要用沸水泡,更能泡出鮮醇甘爽的茶味! 《6》 到了十一月,冬天已經(jīng)不遠。 福州的秋意已濃,晝漸短,夜?jié)u長。 溫暖而干燥的陽光,還未變得稀少。 路邊的炒貨店里,正嘩啦啦的翻炒著栗子。 前些天有位北方的茶友,給我們寄來了燕山老樹板栗。 洗凈切口后,放進烤箱里烤熟。 取出一碟新鮮的烤栗子,配鷹嘴巖高叢水仙。 剝?nèi)ケず?,金黃粉糯、熱熱乎乎的栗肉,分外誘人。 吃著新鮮板栗,配著色香味醇的巖茶,好不適意。 其實,論泡茶的技巧,萬變不離其宗。 是為了追求一杯理想的茶,從而精益求精。 客觀來看,許多風靡茶圈的泡茶說法,未必通行適用。 分清真與假,對與錯,是與非。 泡茶時,從實際出發(fā)。 泡出一杯活甘清香的好茶,喝茶過程更加美妙! 原創(chuàng)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guān)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yè)原創(chuàng)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jīng)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chuàng)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