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認知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漸漸深入人心了,特別是“3000萬詞匯”的研究被大家所熟知以后——美國的一個調(diào)查顯示,當孩子到3歲的時候,"富人"家庭與"窮人"家庭之間,孩子聽到的詞匯量可以相差3000萬個,這3000萬的差距,決定了孩子大腦發(fā)育的差距。孩子在玩的時候,我跟他說話,是不是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其實,大家光知道3000萬詞的研究了,不知道這個研究還有后續(xù)。3000萬詞的研究是1995年的事。2018年,哈佛大學的認知科學家對此做了一個升級版研究。他們還是給一些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4到6歲孩子佩戴了錄音設備,來記錄他們的家庭對話。之后,對這些孩子的大腦進行了掃描。他們分析了3個指標:孩子聽到的單詞量、自己說的單詞量,以及他們和父母對話的次數(shù)。研究結(jié)果是,在這3個指標當中,“和父母對話的次數(shù)”才是最能預測孩子認知和語言能力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對話次數(shù)多的孩子,大腦管理語言和理解的布羅卡氏區(qū)域更活躍,額葉也更為發(fā)達。科學家們解釋說,這項研究告訴我們:說話最重要的不是“說得多”,而是語言的“交互”,是你來我往的雙向?qū)υ挕?/strong>怎么做呢?其實哈佛大學兒童發(fā)展中心已經(jīng)根據(jù)這些研究,給出了一個清晰的方法,叫“Serve and Return”。這個詞語來自于羽毛球,意思就是與孩子的對話,要像打羽毛球一樣,發(fā)球、接球,讓球傳遞起來。很多家長會有的第一個疑惑是:孩子在玩的時候,我應該打擾嗎?什么時候應該和孩子對話呢?這里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則:你要做的是共享孩子的注意力,而不是拉走孩子的注意力。也就是等著孩子發(fā)球。孩子如果自己很投入的在玩在研究,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坐在旁邊就好了。但是要保持對孩子的關注。當孩子希望你參與的時候,通常會發(fā)出邀請的信號,比如,“啊啊啊”地指著一個東西,或者好奇的看著某個地方,大點的孩子就會直接用語言說出來了。其實,這也是保護孩子專注力的一個原則。它的核心,是跟著孩子的節(jié)奏,而不是隨著自己的興致——在孩子邀請你關注的時候刷手機不理,自己興致一來,也不管孩子在干什么,就拉著孩子強行介入,這就做反了。當然,有時候我們時間上安排不過來,出于無奈,也不能完全跟著孩子的節(jié)奏。這時候怎么辦?大家要記得一句話:與孩子形成共同關注,才是有效交流的開始。否則,你的輸入就是無效的,孩子左耳進右耳出的狀態(tài)應該都感受過吧。我這段時間就對這個非常有感受。最近妞妞開始上視唱練耳課了,有時我急著想要讓她做課后練習,但她玩的正來勁兒,這個時候即使我拉著她練,她其實也心不在焉,根本沒聽進去。我就想,怎么辦呢?根據(jù)“共同關注”的原則,那就先引起她的關注。所以,我會自己先很歡騰的彈著琴唱起歌,妞妞很快會被吸引過來。這個時候,她的關注點在這上面,輸入才更加有效。哈佛大學兒童發(fā)展中心“Serve and Return”的視頻里,一個孩子拿起了一個東西好奇的看著,在一旁的家長發(fā)現(xiàn)了這個邀請的信號,這時候怎么做呢?這樣的過程,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周圍的世界,建立起語言與事物的聯(lián)系,不斷強化神經(jīng)的回路,這對大腦的發(fā)育非常關鍵。這時我會從顏色、形狀、味道各方面去幫助她擴展詞匯:對,這是一個蘋果,紅紅的,圓圓的。你摸一摸,皮很光滑。你聞一聞,是不是有一股清香啊。它是一種水果,可以吃。妞妞小時候,有一次被一個小朋友從木馬上推下來,摔了一跤。她爬起來,激動的找我講述:我耐心地等她講完,然后做語言的支架,幫她把句子串起來:“哦,媽媽明白了。小哥哥把妞妞從木馬上推下來了,妞妞摔在地上,砰的一聲,屁股好痛啊?!?/span>言語拓展、擴充和支架都是孩子在表達溝通能力形成之前,父母可以采用的一些打基礎的好方法。孩子再大一些,就可以運用“比喻”和“聯(lián)系”的方法,去擴展成語、諺語等等詞匯,這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經(jīng)說到了,大家可以點擊復習。前面也說到了,對話最重要的,是父母與子女的交流要是雙向的,而不是大人主導的單向?qū)υ挕?/span>這就好像打羽毛球一樣,接到球之后,記得把球拋回去,讓球傳遞起來。我以前是電視臺記者,采訪,其實和與孩子對話很像。因為一個好記者,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說了多少,而是怎么撬開被采訪者的嘴巴,讓他們多說一點。我有兩個重要的采訪技巧,也被我運用在了與妞妞的對話里。尤其是在孩子說話還不是那么溜的時候,這一點尤為重要。它看起來簡單,但是很多父母做不到。有可能是因為太自我,只顧著自己說,沒有這個意識;有可能是因為沒耐心,或者著急幫助孩子、催促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總是沒有表達的機會,沒有體會到表達的成功感和喜悅感,慢慢的,自然就不愿意開口了。但是,搜索詞匯、組織句子去表達自己,需要孩子去調(diào)動大腦的各個部分,這比起只是被動聆聽,能更有力的鍛煉語言、理解、認知各方面的能力。這也是為什么“對話”對大腦發(fā)育那么重要的原因。妞妞小時候,我覺得自己做的很好的一點,就是每當她想表達自己,我都會蹲下來注視著她,耐心地等待,最多說一句“不著急,慢慢說”。等她搜腸刮肚地說出一些片段,再幫助她串起句子。如果你問的都是封閉式,只要回答“yes or no”或者一個兩個詞的問題,像“這是什么顏色”、“這是什么東西”,談話就到此結(jié)束了,孩子也不需要充分調(diào)動大腦。更好的把球拋回給孩子的方式,是問一個開放式的問題: 怎么辦和為什么。這些問題都能幫助孩子充分調(diào)動大腦進行思考,也能把對話不斷循環(huán)下去。最后還是回到這一句,對話,最重要的是“交互”。如果你覺得孩子不愛說話,或者表達、理解能力不夠好,想一想,是不是你說的太多,而孩子說的太少。 *更多相關文章,可以點擊下方專輯閱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