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話文運動”看魯迅先生的對現(xiàn)代漢語的偉大貢獻 歐陽柏林 “魯迅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說、散文、雜文、木刻、現(xiàn)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焙同F(xiàn)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他創(chuàng)作的小說建立了中國小說的新形式;他所創(chuàng)作散文“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他所開創(chuàng)的雜文文體富有現(xiàn)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zhàn)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創(chuàng)作的雜文更是中國社會、政治、歷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學、文學、藝術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書;他所翻譯的大量外國的文學作品、自然科學作品為開啟民智,引入先進的科學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引自《中國現(xiàn)代文學》) 一九三四年七月,魯迅先生在《憶韋素園君》一文中指出“瘦小,精明,正經(jīng)的青年” 韋素園的不足:“他太認真;雖然似乎沉靜,然而他激烈。認真會是人的致命傷的么?至少,在那時以至現(xiàn)在,可以是的。一認真,便容易趨于激烈,發(fā)揚則送掉自己的命,沉靜著,又嚙碎了自己的心?!弊屑氉聊s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好像也是在說自己,他為韋素園而抱憤的一段話成了自己死后難免被人污蔑的預言:“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擊或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兩之,于是無聊之徒,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衒(炫耀),又以賣錢,連死尸也成了他們沽名獲利之具?!濒斞赶壬ズ髱资陙?,受褒獎不少,因為了解、理解魯迅先生的人很多;但遭攻擊也偶有,因為世上總不乏誤解甚至于惡解魯迅先生的“……無聊之徒”。比如就有人說“去魯迅化”。 如果是要借攻擊魯迅來“抖”一下自己,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罵名人自古以來就是出名的手段之一。不過仔細琢磨,“去魯迅化”本質上是反對魯迅先生所樹立的文人個性:“現(xiàn)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zhàn)斗性” 。魯迅先生所樹立的文人個性是照妖鏡,當代文奴們的丑陋嘴臉在照妖鏡前畢現(xiàn)無余,“去魯迅化”目的就是想毀掉這照妖鏡,為他們遮羞蓋丑。 對于惡解魯迅先生的人,說什么都無用,所以本文只想談談魯迅先生的對現(xiàn)代漢語的偉大貢獻,給“不了解、不理解、誤解”魯迅先生的人做點解釋,以便理解魯迅先生為什么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以便正視“魯迅先生過時了”“去魯迅化”等錯誤言論。 一、魯迅先生為什么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魯迅先生曾寫文論述中醫(yī)藥、中國武術、方塊字、中國戲曲的言論,廢除漢字只是他提出的眾多解救中國的方案之一雖然魯迅先生的有些論述無疑含有過激的成分,然而,在那樣的背景(19世紀初中國的現(xiàn)狀、世界科學文化現(xiàn)狀以及愛國青年們的救國理想)之下,并不是沒有道理,從今天的發(fā)展狀況乃至以后的發(fā)展趨勢看——富有遠見。 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先生不止一次地提及漢字和文言文的弊病,言論大致有這些: 1.“漢字和大眾文化勢不兩立的?!保ā肚医橥るs文·答曹聚仁先生信》) 2.“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塊結核,病菌都潛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且介亭雜文·關于新文字》) 3.“倘要生存,首先就必須除去阻礙傳布知力的結核:非語文(指文言文和人們使用的口語不一致,文言文是非口語化的語言)和方塊字。如果不想大家來給舊文字做犧牲,就得犧牲掉舊文字?!保ǎㄇ医橥るs文·中國語文的新生》) 4.“我是自己受漢字痛苦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 “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shù)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保ㄅc《救亡情報》訪員談話錄) 5.“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只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漢字和拉丁化》) 從這些言論,我們不難看出,激進的魯迅先生的目的是為了救亡圖存,為了提高全中國人的文化水平,為了“不犧牲我們”。 在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化運動”后期,魯迅先生、錢玄同等人主張廢除漢字,魯迅先生甚至說“漢字不死,中國必死”。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魯迅先生、錢玄同以及當時的一些文人、學者提出廢除漢字是荒唐的主張,但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理解一下他們的動機、目的,就會原諒他們的言說并“贊揚”他們的良苦用心:中國近代史是一部落后、屈辱的歷史,愛國文人正是為了中國擺脫屈辱而奔走吶喊,文人學者試圖用自己的努力改變祖國的命運。 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是世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期間,化學、物理、生物學、醫(yī)學等科學領域的一系列重大發(fā)明,大大促進了西方社會的變革??茖W技術,一方面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深刻的影響了社會科學的完善。 一批接觸了、了解了、學習了西方文化的學者,驚訝地看到了當時中國與世界的巨大差距。其情景就比如一個衣衫襤褸、目不識丁的山頂洞人突然穿越到今天的繁華都市!他們清醒的意識到中國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水平已經(jīng)極端落后,全民文化素質極端低下(當時文盲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要用文化拯救中國百姓,就首先必須解決文盲問題。在魯迅先生們看來,難寫難認的繁體字以及由繁體字鑄造的古漢語文言文(魯迅先生在自己的文章里稱文言文是“非語文”,即非口語化的文章),一方面使得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難以掌握運用文化工具,因而難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迫,更認識不到國家民族的危機;另一面阻礙了與先進外部文化的交流。 從我國今天的發(fā)展狀況來看,漢語挺過來了,而且挺起來了,全民文化水平迅猛提高,大量的西方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學問被我們完美地用現(xiàn)代漢語引進轉載,這得益于“現(xiàn)代白話文運動”以及漢字簡化??墒?,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們今天的書面語仍然是“文言文”,我們的自然科學會是什么狀況?翻開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生理衛(wèi)生等基礎自然科學的課本,我們能看到多少“中國貢獻”?機械原理、現(xiàn)代醫(yī)學、電子信息技術、基因工程等等自然科學領域我們又有多少“中國貢獻”?如果這些科學知識仍然用文言文去翻譯、引進,中國的今天會是什么樣子? 今天的我們似乎可以輕描淡寫地說魯迅先生等人“杞人憂天”,但一定要理解魯迅先生們,他們提出廢除漢字的目的是使中國人盡快引進、學習新文化,改變貧困落后的社會狀況;是出于對中國落后狀況的激憤,出于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出于對先進文化的渴求?!笆鲁鲇幸颍橛锌稍?,錯只錯在太急功近利,太急于把中國從貧困落后中拯救出來——慌不擇路了。 二、白話文運動對現(xiàn)代漢語的影響 古漢語文言文的弊端主要是詞匯單音節(jié)化,其次才是漢字難寫難認。后來,魯迅先生等一批文人通過發(fā)動“白話文運動”,推行“語文”(即口語入文,與非語文即文言文相對),順利實現(xiàn)詞語雙音節(jié)(雙語素化)和多語素化,第一大弊端迎刃而解。 針對第二大弊端,新中國成立后,科學有序地對漢字進行了一系列優(yōu)化舉措: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推廣普通話;推行《第一次簡化漢字》;編寫出版漢語詞典(不是字典句次);科學分析漢字使用頻次,對漢字分級;與國際信息學接軌,對漢字進行Unicode編碼。這幾大舉措解除了漢字的諸多難題。這些變化,可惜魯迅先生無緣看到,否則,以魯迅先生那樣狂摯的愛國熱情,他一定會欣然痛快的說,“漢字當是世界的文字”“漢語當是世界的語言”。 (Unicode碼又叫國際碼、統(tǒng)一碼、萬國碼、單一碼,是計算機科學領域里的一項業(yè)界標準,包括字符集、編碼方案等。Unicode 是為了解決傳統(tǒng)的字符編碼方案的局限而產生的,它為每種語言中的每個字符設定了統(tǒng)一并且唯一的二進制編碼,以滿足信息技術領域跨語言、跨平臺文本處理(錄入、編輯、轉換)的要求。1990年開始研發(fā),1994年正式公布。) 漢語言自古以來就有文言和白話之分,“文言”是書面語,“白話”是口語。由于古代廣大百姓基本上不認識文字,更談不上寫“文”,因而“文言”是官方(公卿文人)的書面語言和禮儀語言。當然,古代的公卿文人日常生活用語也是白話,只是行文或官場公務禮儀時用文言。 從歷史記載和語言規(guī)律來分析,文言是對白話進行“濃縮凝練”而得。從《詩經(jīng)》收錄的民歌“風”與“雅”“頌”在詞匯方面的不同就看得出,上古時代就存在白話與文言兩種語體,而且從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來推斷,古漢語的“文言”來源于古漢語的“白話”,先有“白話”后有“文言”。如果再往前溯源,在所有文字符號都沒有產生的時候,漢民族的先人們首先使用互相約定的語音來交流,那時語音是語言的唯一形式,這是語言的最初階段——“口語白話階段”;然后才是借助符號來記錄事物,進入口語書面語并存的階段。 由于漢字成熟得太早,在紙張發(fā)明之前就已經(jīng)定型。書面語要將漢字刻寫在甲骨或竹片上,刻寫難度大,書寫材料難得而且面積又小,古人便采用了對白話進行“濃縮凝練”的方法,形成了文言。表現(xiàn)在詞匯上就是文言“盡量用單字詞”;表現(xiàn)在語法上就是文言“盡量省略成分”;表現(xiàn)在詞典上就是只有單字詞字典而沒有雙字詞、多字詞的詞典,《爾雅》《說文解字》直到《康熙字典》都只是收單字詞。“盡量用單字詞”使得古漢語詞文言文詞匯絕大多數(shù)是單字詞,而為了表達更多的意義,只好造更多的漢字,或者使單字詞多義化。 為了把單字詞與雙字詞、多字詞的優(yōu)劣說得清楚一點,這里要引用邏輯學關于概念的一點知識。概念的邏輯結構分為“內涵”與“外延”,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相互依存。具有屬種關系的兩個概念,其內涵與外延之間存在著反變關系。即:一個概念的內涵越多,則它的外延越小,確定性越強;一個概念的內涵越少則它的外延越大,確定性越弱。反之,一個概念的外延越大,則它的內涵越少;一個概念的外延越小,則它的內涵越多。例:“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三個概念之間依次存在屬種關系,其內涵越來越豐富,而其外延則越來越小?!皟群S富”在概念形式上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字符數(shù)”比較多,從漢語詞匯角度說就是一個詞匯所使用的“漢字數(shù)”多。把這個道理用于衡量漢語詞匯,就是一個漢語詞匯由單音節(jié)(單語素)變?yōu)殡p音節(jié)(雙語素),它的“限定”就多了一倍,它的外延就變小了,語義的指向性就加強了?!榜R”、“白馬”、“小白馬”、“小白公馬”這四個概念,內涵依次遞增(形式上表現(xiàn)為字數(shù)增加),外延則依次遞減(表現(xiàn)為所指對象減少,語義越來越確切)。 由這一原理,我們可以明白,古漢語文言文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大量使用單字詞,由于單字詞詞義不明確,存在太多的多義現(xiàn)象,文言就變得晦澀難懂,越來越脫離民眾白話了,甚至發(fā)展到成為公卿文人借以愚弄百姓,遂行其專權利欲的工具。 普通民眾使用的口語便被稱之為“俚語”。“俚”字《說文解字》解釋為“依靠、依賴”,但是“俚語”中的俚肯定不能這樣解釋?!百嫡Z”較為合理的解釋是“俚人”的語言,“俚人”在古籍中有多種說法:“儺人”“駱人”“僚人”“黎人”。俚人,是古代生活在百越嶺南一帶的土著人。自古嶺南是俚僚之地,俚僚先民是先秦時的南越部落、西甌部落及駱越部落人。從中原文化角度看,“俚語”就被蔑視為粗俗、卑下的語言。公卿文人們自詡高貴,在他們的眼里,不懂“文言”的百姓們說的白話也就如同“俚語”一樣粗俗卑下。 宋代陳善《捫虱新話·彭乘批答之謬》記載:“又有楊安國者為侍講,講《論語》至‘一簞食,一瓢飲’,乃操俚語曰:‘官家,顏回甚窮,但有一籮粟米飯,一葫蘆漿水?!标惿频倪@段文章讓我們明白三件事:一是宋代也有“文言”和“白話(俚語)”;二是宋代的白話語法和今天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很接近,容易懂;三是宋代的“白話中”詞語雙音節(jié)(雙語素)化很明顯。 所以,魯迅先生們推崇的“白話文”并非什么新鮮事物,而是與文言文長期并存的口語形式。比較一下唐宋白話文文學、元代的戲曲、明清的白話小說,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幾個時代的白話文越來越接近現(xiàn)代漢語語體,特別是“雙字詞”使用越來越多,表義越來越明確易懂。用清末光緒年間舉人、倡導白話文的先驅裘廷梁先生的話說,白話“省日力(時間)、免枉讀(誤解)、便幼學、煉心力(思想)、便貧民……” 1918年5月,魯迅先生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19年,胡適、陳獨秀、魯迅先生等人發(fā)起“白話文運動”,主張“不避俗字俚語”。 “白話文運動”從名稱上就看得出,并不是要創(chuàng)立一種新語言,只是要用始終存在、廣為運用、老百姓都能掌握的“白話文”取代只為“公卿文人”獨擅的“文言文”。白話文運動的積極意義,從語言詞匯角度說,用簡單易懂的字組合成眾多表意嚴謹明確的詞語,減少一字多義現(xiàn)象,增強語言的嚴謹科學性;從政治意義上說,是便于大眾運用,提高全民文化水平。 在“科學與民主”的旗幟下進行的“白話文運動”意義深遠,對于現(xiàn)代漢語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白話文運動”提高了“白話”的地位,讓使用漢語的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能夠識漢字、讀書寫文章,能夠學習知識。以漢語為母語的普通百姓獲得了使用自己語言書面語的尊嚴和權力。 二、“白話文運動”改變了漢語詞匯形式。文言文與白話文最大的區(qū)別是“詞匯形式”,文言文的詞匯是單音節(jié)(單語素)為主,而現(xiàn)代漢語絕大多數(shù)是“雙音節(jié)(雙語素)或多音節(jié)(多語素)” 詞匯。 古漢語詞匯以單音節(jié)(單語素)為主,表意不嚴謹也難懂,所以包括麥克思·繆勒(Max Müller)、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弗雷德里?!ゑT·施萊格爾(Friedrich von schlegel)等語言學家曾將古漢語文言文視為“劣等語言”?!奥浜?、劣等的原始語言”這一說法感情上令人難以接受,但理性地分析一下覺得有一定道理。 白話文運動使“文言文”退居二線,解放了漢語詞匯,使?jié)h語詞匯走上雙音節(jié)(雙語素)化、多音節(jié)(多語素)化的道路,擺脫了“劣等語言”的困境。 分析一下《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的收詞情況就更明白這個道理?!冬F(xiàn)代漢語大詞典》收詞量366190多條,單音節(jié)詞(也就是單字詞)只有18217個,其中還包括日本和字132個,韓文吏讀字63個;多音節(jié)詞也只收了69586個,而雙音節(jié)(雙語素)詞語則多達278394個。 三、為中國古文化找到了一種“高保真”傳承形式。使用白話文來翻譯“文言”古籍,其實是“返璞歸真”,因為古代文言文就是對“白話文”進行濃縮凝練而成的。對“文言”形式的文化而言,“白話文”是一種“高保真”的傳承形式。 四、“白話文運動”為通俗、準確地翻譯外語作品提供了科學的語義轉換技術。以英語、德語、法語、俄語為代表的印歐語系的詞匯形式為雙音節(jié)(雙語素)、多音節(jié)(多語素)。將雙語素詞和多語素詞翻譯成文言文的單語素詞,這是違反語義邏輯科學的做法——語義清晰明確退化到語義晦澀模糊,這個道理找一篇翻譯外文的文言文比較一下就知道。 1898年,提出“崇白話、廢文言”的裘廷梁就開始致力于開通民智,創(chuàng)辦《無錫白話報》(后改名為《中國官音白話報》),以通俗的文字向人們介紹俄皇彼得變法、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故事和西方科學知識。在推行白話文引進、推廣外來文化方面,裘廷梁進行了積極的實踐。 五、“白話文運動”推行的“白話文”實現(xiàn)了不同地區(qū)漢語言的協(xié)調統(tǒng)一?,F(xiàn)在,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地區(qū)也都采用了“雙音節(jié)(雙語素)或多音節(jié)(多語素)” 詞匯形式,語法上都遵循“白話”的絕大部分規(guī)律,所以雖然仍然使用繁體漢字,但比文言文容易理解的多。 六、“白話文運動”以后,以《狂人日記》為代表的現(xiàn)代白話文作品大量使用雙字詞和多字詞,促進“漢語字典”改變方向,發(fā)展為“漢語詞典”。 七、“白話文運動”使絕大多數(shù)“繁難冷”漢字退出,為漢字簡化(減少)創(chuàng)造了條件。 白話文大量使用雙音節(jié)(雙語素)、多音節(jié)(多語素)詞語,通過增加字數(shù)、合理組合來達到區(qū)別詞義的目的,減少了一字多義現(xiàn)象,所以不再需要太多的漢字,而且表意比文言文嚴謹,明確易懂。于是,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的總數(shù)大幅縮減,大量繁難漢字退出。從1975年開始,我國大陸地區(qū)為了研究漢字的使用頻度,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字頻統(tǒng)計工作,內容包括工業(yè)、農業(yè)、軍事、科技、政治、經(jīng)濟、文學、藝術、教育、體育、醫(yī)藥衛(wèi)生、天文地理、自然、化學、文字改革、考古等多方面的出版物,在數(shù)以億字計的浩翰文獻資料中,統(tǒng)計出實際使用的漢字個數(shù)為6335個。 三、魯迅先生對現(xiàn)代漢語的貢獻 作為“白話文運動”發(fā)起者、推動者、實踐者,對于改變古漢語文言文的落后面貌,實現(xiàn)漢語詞匯雙字雙音節(jié)化,魯迅先生所做的貢獻無人能比。 首發(fā)于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上的《狂人日記》,是魯迅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xiàn)代白話文小說,以此為起點,魯迅先生帶領中國人走上了白話為文的現(xiàn)代漢語道路。 由于正處于“文言文”過渡到“白話文”階段,魯迅先生的作品中還有一部分文言詞匯,所以比后期作家的作品難懂一些。但以現(xiàn)在通用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為依據(jù),統(tǒng)計一下詞典中雙音節(jié)詞的源出,再統(tǒng)計一下魯迅先生文章中雙音節(jié)詞匯總量就知道,魯迅先生為現(xiàn)代漢語在雙音節(jié)詞匯上所做的貢獻。 用《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來比對分析,《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引用魯迅先生文句11507句次;魯迅先生文章中使用的雙音節(jié)(雙語素)詞數(shù)49682個(多音節(jié)詞未統(tǒng)計句次);魯迅先生文章中使用漢字的個數(shù)是6158個(作品不一定收集完全,數(shù)據(jù)僅供參考)。這個數(shù)字相對于《說文解字》9345字少了不少,比《康熙字典》所收的漢字數(shù)48709個(依據(jù)筆者掌握的資料統(tǒng)計)少得更多,但非常有參考意義。從1975年開始,我國大陸地區(qū)為了研究漢字的使用頻度,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字頻統(tǒng)計工作,內容包括工業(yè)、農業(yè)、軍事、科技、政治、經(jīng)濟、文學、藝術、教育、體育、醫(yī)藥衛(wèi)生、天文地理、自然、化學、文字改革、考古等多方面的出版物,在數(shù)以億計的浩翰文獻資料中,統(tǒng)計出實際使用的漢字個數(shù)為6335個。說明現(xiàn)代漢語中,漢字數(shù)可以比文言文大量減少。6158,6335這些字頻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為簡化(減少)漢字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從下列表格可以更清楚看出魯迅先生對現(xiàn)代漢語的貢獻,那些胡謅“去魯迅化”的東東不防睜眼看看。 《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部分作品、作家引例統(tǒng)計(引用次數(shù)含重復例句)。 《漢書》(15319句次);《史記》(13689句次);魯迅(11507句次);韓愈(10044句次);蘇軾(9805句次);《新唐書》(9715句次);《文選》(9588句次);《后漢書》(8932句次);《左傳》(7930句次);《紅樓夢》(7673句次);《詩經(jīng)》(7497句次);杜甫(6868句次);《禮記》(6747句次);《三國志》(6675句次);《水滸傳》(6554句次);郭沫若(6165句次);《宋史》(5893句次);陸游(5857句次);蒲松齡(5209句次);白居易(5009句次);《舊唐書》(4807句次);茅盾(4665句次);《尚書》(4618句次);《明史》(4586句次);老舍(4367句次);《淮南子》(4041句次);《莊子》(4024句次);王安石(3922句次);《管子》(3854句次);《國語》(3674句次);巴金(3655句次);《荀子》(3648句次);《資治通鑒》(3557句次);《儒林外史》(3552句次);李白(3422句次);曾鞏(3379句次);柳宗元(3331句次);李時珍(3098句次);《西游記》(3004句次);《韓非子》(2899句次);《醒世恒言》(2792句次);歐陽修(2735句次);《說文》(2613句次);《呂氏春秋》(2597句次);毛澤東(2550句次);《初刻拍案驚奇》(2497句次);龔自珍(2438句次);《水經(jīng)注》(2421句次);《孟子》(2258句次);《墨子》(2165句次);《戰(zhàn)國策》(2075句次);梁啟超(2052句次);《警世通言》(2029句次);《金瓶梅詞話》(1989句次);關漢卿(1973句次);蘇轍(1918句次);劉基(1881句次);曹禺(1855句次);《論語》(1831句次);范仲淹(1640句次);冰心(1617句次);《三國演義》(1597句次);《朱子語類》(1543句次);宋濂(1531句次);《爾雅》(1454句次);沈括(1240句次);楊慎(1171句次);康有為(1152句次);王實甫(1093句次);賈誼(1062句次);《列子》(1052句次);沈從文(1008句次);朱熹(999句次);馮夢龍(999句次);黃宗羲(887句次);高明(871句次);黃遵憲(850句次);納蘭性德(800句次);《老子》(541句次);《世說新語》(476句次);譚嗣同(425句次);蘇洵(422句次);鄭光祖(393句次);《春秋》(282句次)。 |
|
來自: ouyang4501 > 《作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