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說明本章所載內(nèi)容:三綱五常、嫡系九族、三父八母 、五倫釋敘、五服圖、習俗。 編者淺析當今對“三綱五常 ”認識與理解。倫理規(guī)范歸納為“三綱”和“五?!薄K^“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所謂“五?!奔础叭?、義、禮、智、信”?!叭V”和“五?!甭?lián)用則始于宋代程朱理學。 【三綱五?!?/span>嘆忠魂】 怎奈廟堂王道霸,哪能朝殿納臣呈? 【三綱五常王獨行,空懷悲憤投江忠】 第二十四章 三綱五常 嫡系九族 三父八母 五倫釋敘 第一節(jié) 三綱五常 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白虎通·三綱六紀》五常之道,仁、義、禮、智、信也。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于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guān)系。 “五?!奔慈?、義、禮、智、信,是用以調(diào)整、規(guī)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guān)系的行為準則。 中國傳統(tǒng)禮教中,對于女性的要求比較苛刻,其中所謂的“三從”、“四德”就是女性立身的根本,那么什么是“三從”、“四德”呢? 所謂的“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后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zhí)業(yè)、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份,想辦法扶養(yǎng)小孩長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里的“從”并不是表面上的“跟從”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質(zhì)的“從事”之本質(zhì)。所謂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wěn)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言語(指與人交談要會隨意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語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jié)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jié))。很多人片面地將“三從”、“四德”理解為對女性的壓迫,這是不正確的! 三綱五常簡介:“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于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guān)系。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diào)整、規(guī)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guān)系的行為準則。 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等級制度。 三綱五常來源: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guī)范的內(nèi)容,它淵源于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guī)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fā)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guān)系中,君臣、父子、君臣三種關(guān)系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guān)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恒不變的主從關(guān)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于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xiàn)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xiàn)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于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于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quán)、父權(quán)、夫權(quán)的統(tǒng)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guān)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yīng)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于其它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lián)用。名教觀念最初也始于孔子??鬃訌娬{(diào)以等級名份教化社會,認為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導審察名號,教化萬民。西漢武帝時,把符合封建統(tǒng)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guī)范等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jié),制為功名,用它對百姓進行教化。稱“以名為教”。其內(nèi)容主要就是三綱五常。但“名教”這個詞的出現(xiàn)是在魏晉時期,用來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為主要內(nèi)容的封建禮教。魏晉時期圍繞“名教”與“自然”的關(guān)系展開了論辯。王弼糅老莊思想于儒,認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晉郭象則認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封建倫理綱常,即被視為“名教罪人”。 三綱五常作用:三綱五常和名教觀念,為封建階級統(tǒng)治和等級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辯護,成為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統(tǒng)治的基本理論,為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維護和提倡。它們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原則和觀念,被寫進封建家族的族譜中,起著規(guī)范、禁錮人們思想、行為的作用。2000多年來,它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國民性。當然,這種思想在一定時期也起到了維護社會秩序、規(guī)范人際關(guān)系的作用。 【國綱】·【父綱】·【夫妻綱】 欺君罔上 誤害忠良 殺父自立 莫效隋煬 夫妻反目 家敗人亡 三綱敗壞 世無正氣 吾族嗣孫 謹銘三綱 【五?!浚骸救省俊ぁ玖x】·【禮】·【智】·【信】 人要守本 須記五常 仁者之徳 議事宜藏 禮徳忠道 智識胸腔 信人之本 品徳端祥 五常尊愛 立身世長 嗣人尊重 大吉大昌 第二節(jié) 嫡系九族與五服圖 九族: “九族”也是指親屬。但“九族”所指,同樣諸說不一。一說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仍孫(古時稱從本身下數(shù)第八世孫為仍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說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九族”一說的出現(xiàn),與封建社會的刑法制度有很大關(guān)系。封建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滅“九族”,即“株連九族”。隨著時代的變遷,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變化,其親屬之意已經(jīng)淡出,變成了對與之有關(guān)的一切人的泛稱。 嫡系九族: 【鼻祖】(本己:孝耳孫) 【遠祖】(本己:孝云孫) 【太祖】(本己:孝祁孫) 【烈祖】(本已: 孝弟孫) 【天祖】(本己: 孝來孫) 【高祖】(本已: 孝玄孫) 【曾祖】(本己: 孝層孫) 【祖】(本已: 孝孫)、 【顯】(本己: 孝男)。 嫡系九族, 為一脈之淵傳承, 九族以上稱一世祖、二世祖……自己統(tǒng)稱孝嗣孫。 三父八母(除自己父母外) 【三父】: 岳父 、恩父(包括繼父)、 師父。 舊指同居繼父、不同居繼父、從繼母改嫁之繼父,合稱三父。 【八母】: 岳母、乳母、師母 、繼母、義母、姨母、嫡母、庶母(嫡母、繼母、養(yǎng)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乳母)合稱八母。 《元典章·禮部三·喪禮》有三父八母服圖。 清李漁《風箏誤·驚丑》:“人有三父八母,那乳母難道不是八母里算的?” 五倫釋敘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順,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