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一篇關于鞋子的文,腦子里蹦出一只張嘴的鞋子,于是,關于童年,關于鞋子的故事跳出腦海…… 從我記事起,父親在縣城上班,家里奶奶、母親和我們姐弟四人。那是靠勞力吃飯的年月,家里沒個男人干活,再加上母親干活較慢,所以,母親就常常起早貪黑地在地里勞作。那時的穿戴都是母親親手縫制,其中鞋子特別費工夫。先要在六月里的連陰雨天納好千層底,然后在冬天農閑時做鞋。一雙鞋子從開始做到成品頗費工夫。 先是用玉米面粉做成的漿糊把破舊的衣服碎片一層一層地黏在一起,做成袼褙,等在陽光下晾干,再按事先用紙裁好的鞋樣比照著裁下來,大約兩三層,然后在周圍用白布沿邊縫制好,第一步工序才算完畢。第二步工序是把碎布片在縫制好的袼褙上貼,據說,這是一項技術活,印象中,有哪家的閨女結婚頭一年做“送羊鞋”還要鄭重其事地找村里女工好的大媽大嫂幫忙。之后,又是繁瑣的蒙布,縫制好邊沿。成為半成品的千層底往往成摞地被姑娘媳婦收放到柜子里、籮筐里。接下去就準備納鞋底的繩子,家家戶戶都是成斤買麻匹,抽空搓繩子,待到六月的連陰雨天氣,就開始成簇地坐在門樓下,樹蔭下,嘴里聊著家長里短,手里飛針走線。 千層底納好了,就準備鞋幫子,鞋幫子也是用那種袼褙按鞋樣裁剪,用白布沿邊縫制。最后是“上鞋”——把鞋幫子用特制的“錐子”上到千層底上。 我母親一來忙,二來干活慢,為我們姐弟所做的鞋子,遠沒有有的人家那樣分春夏秋冬,冬天還有替換的。也僅僅是分夾鞋和棉鞋,雨雪天穿濕鞋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冬天腳也常常被凍傷。 小學三年級就要到四五里地的外村上學,有很長的碎石路,鞋子常常被礫石劃破,再加上自己又比較活潑好動,所以印象中,鞋子的大拇指那兒最容易開洞,常常是開得還能修時,母親就幫我用針線捏捏,實在沒法縫了,新鞋子還沒做好,只好湊合著穿那張嘴的鞋子。鞋子里的大拇指好奇地出來探望,于是動不動就被外面的小石塊咯楞一下。 后來一個學校所在村的淘氣同學,說自己的鞋子實在太多了,可是這雙舊鞋子怎么也穿不破,就常常用小刀在鞋子上割口子,后來發(fā)現就算割口子破的也太慢,還容易被母親發(fā)現,就問我愿不愿意跟她換著穿,我當然求之不得了。于是,很長時間,我們常常換著鞋子傳,我?guī)退┢菩?,她倒感謝我。 有一段時間,一改清一色的黑色鞋子,時興起彩色的鞋子,同時時興用廢舊的大人穿破鞋幫的膠底為孩子做鞋。正好有個在膠鞋廠工作的親戚,送了一些膠鞋底,母親就幫我做了一雙我渴盼已久的橘黃色鞋幫的膠底彩色鞋。然而,一向節(jié)儉的母親,一直讓湊合著穿舊的,說待到節(jié)日或走親戚再穿,結果,好不容易盼到節(jié)日,說讓等到走親戚穿,等到走親戚又說等節(jié)日穿。向母親要了無數次后也失去了信心,等她認為終于可以給我穿時,那鞋,已經小得我穿不上了。 我常常想,要是讓作為母親的我回到那個年代,光為女兒做鞋子這項大事就夠我頭疼了吧? 關于鞋子的故事,已經離我越來越遠,有一天,關于鞋子的故事必將會消逝。
【作者簡介】劉志紅,筆名雪飛揚,江山文學網簽約作者、編輯,擅長寫人物散文,有作品刊于《紅旗渠》《林州黨史》《華東文學》。 |
|
來自: 昵稱7102840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