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陽散火湯出自李東垣的《內(nèi)外傷辨惑論》,原文:“治男子婦人四肢發(fā)困熱,肌熱,筋骨間熱,表熱如火,燎于肌膚,捫之烙手。夫四肢屬脾,脾者土也,熱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又有胃虛過食冷物,郁遏陽氣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p> 李東垣《脾胃論》云:“脾胃之氣不足,而反下行,極則沖脈之火逆而上……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沖,作蒸蒸而燥熱?!逼⑽笟馓摚瑵裼綦y解,郁而生熱是形成陰火的病機。陰火的治療不可單純補和清,唯有以散為主,并結(jié)合補是正治。火易炎上,升陽散火湯用風藥升陽,正合“火郁發(fā)之”之義。 “火郁發(fā)之”是中醫(yī)治療火熱病癥的重要指導原則之一,語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達之,火郁發(fā)之……”李東垣創(chuàng)造性地將“火”分為陰火、陽火,并創(chuàng)陰火論,升陽散火湯即為治療陰火的方劑。 升陽散火湯由生甘草、防風、炙甘草、柴胡、升麻、葛根、獨活、白芍、羌活、人參組成。其中升麻、柴胡、羌活、獨活、防風、葛根皆有辛溫上行之性,用以升少陽之氣。清陽既出上竅,則濁陰自歸下竅,無抑遏之患。芍藥味酸,瀉土中之木。人參味甘,補中州之氣。生甘草瀉郁火于脾,而炙甘草可健脾和中。升陽散火湯臨床用于治療脾胃陰火導致的各種本虛標實火熱癥狀療效頗佳。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袁紅霞,注重“讀經(jīng)典,做臨床”,尤其擅長經(jīng)方的臨床應用,形成了經(jīng)方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及相關(guān)疑難雜癥的特色與優(yōu)勢?,F(xiàn)介紹她臨證運用升陽散火湯經(jīng)驗。 口瘡案 李某,女,25歲。自訴反復口腔潰瘍10余年。望診,潰瘍面色白,口角干裂,晨起舌尖疼,鼻衄;口干渴,惡心,咽部不適,喜溫飲,大便日1行,質(zhì)不成形,寐安。舌尖邊紅,齒痕,苔白,脈弦數(shù)。方選升陽散火湯合瀉白散。 處方:柴胡10克,葛根30克,羌活10克,獨活10克,防風10克,炙甘草10克,生甘草30克,黨參10克,白芍20克,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升麻10克。7劑,水煎服,每日1劑。 按:根據(jù)口腔潰瘍反復10余年,口角干裂,兼見喜溫飲,舌邊有齒痕,可判斷此患者素體中氣不足,故陰火上沖。又因脾胃虛弱,清陽不升,則見水液不能上乘故見口干渴,繼而濁濕不運,亦見大便不成形。根據(jù)癥狀辨證,該患者郁火之象重,脾虛輕,故用升陽散火湯發(fā)其陽郁,使清濁得運,陰火自清。因患者晨起舌尖疼,鼻衄,脈弦數(shù),遂合以瀉白散清心肺熱,涼血止衄。 痤瘡案 張某,女,24歲。訴痤瘡3月余。近3月因飲食不慎,額頭、臉頰、下頜易反復起紅色痘疹,不痛不癢,晚飯后胃脘不舒,噯氣后緩,納寐可,大便日1行,質(zhì)黏,小便正常。舌淡苔黃膩,脈弦。方選升陽散火湯合平胃散。 處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葛根30克,羌活15克,獨活10克,防風10克,黨參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甘草30克,蒼術(shù)10克,厚樸10克,陳皮10克,生姜4片,大棗5個。7劑,水煎服,每日1劑。 復診時,患者面部痤瘡已趨平復,納可,寐安,舌紅苔白,脈弦細。守上方繼服7劑,諸癥平穩(wěn)。 按:患者飲食不慎損傷脾胃,導致運化不利,濕困遏陽,化火上炎,發(fā)為痤瘡。晚飯后胃脘不舒,大便質(zhì)黏,苔黃膩,脈弦,為濕熱阻滯癥狀。濕熱之邪留困于脾,邪無出處,故癥見反復,治療需使氣機通暢,濕邪得散,郁火得清,邪去正安。故治以升陽散火湯合平胃散,行氣化濕,疏散郁火。 升陽散火湯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在不同的疾病和疾病的不同階段,只要辨證符合脾胃虛弱、郁火內(nèi)伏,均可應用升陽散火湯加減治療。以上兩例患者,雖患不同疾病,但辨證相同,均為郁火內(nèi)伏,遂予升陽散火湯取效。也可見,異病同治思想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全毅 天津市安仁中醫(yī)院袁紅霞名中醫(yī)工作室) ?。ㄗⅲ何闹兴d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