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15歲,2016年6月初診。 主訴面部痤瘡反復多年,加重兩月,多發(fā)于面部正中,鼻唇溝兩側(cè)尤甚。余無明顯不適,舌紅胖有齒痕,苔薄白,脈弦細。 處方:升陽散火湯+生地 7付 羌活10g 獨活10g 柴胡10g 防風10g 葛根30g 黨參10g 白芍10g 生甘草25g 升麻10g 炙甘草10g 生地15g 2018年1月31日再次就診,自述2016年就診服藥后,痤瘡明顯減少,現(xiàn)兩頰及鼻翼旁痤瘡復發(fā),鼻翼旁痤瘡與月經(jīng)周期有關,兩頰痤瘡持續(xù)消長。不痛不癢,納寐可,二便調(diào),情緒稍急,易生悶氣。舌紅有齒痕,苔白前少根稍厚,脈稍數(shù),右弦細。 處方:升陽散火湯+麥門冬湯+丹皮 7付 柴胡15g 升麻10g 葛根15g 防風10g 羌活15g 獨活15g 太子參10g 甘草25g 白芍10g 麥冬35g 半夏5g 姜10g 棗10g 丹皮10g。 服藥后痤瘡色轉(zhuǎn)淡變小,根部不硬,上肢外側(cè)多發(fā)疹丘,不痛不癢。 處方:上方去麥門冬湯加香附10g 桑白皮10g 14付顆粒 再次就診:服藥后面部痤瘡已趨平復,無新起,上肢丘疹基本消失。 按:升陽散火湯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治男子婦人四肢發(fā)熱,肌熱,筋痹熱,骨髓中熱,發(fā)困,熱如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于脾土,火郁則發(fā)之?!薄夺t(yī)方集解》注解:“火性上行,若郁而不達,則反以銷鑠真陰,而肌膚筋骨皆為之熱也。若飲食填塞至陰,則清陽不得上行,故不能傳化也。”“郁火”并非“實火”,乃人體正常之火郁結(jié)不散,徒用清熱解毒只能暫且緩解癥狀,猶如隔靴搔癢?;鹩舭l(fā)之才是正治。 此患者反復痤瘡多年,兩頰與鼻唇溝尤其嚴重,按部位劃分這正是少陽與陽明郁火,方中柴胡發(fā)少陽之火;升麻、葛根發(fā)陽明之火;羌活、防風發(fā)太陽之火;獨活發(fā)少陰之火;人參、甘草益脾土而瀉熱;白芍瀉脾火而斂陰。從而達到三焦通暢,火邪得散,脾胃和合,斡旋有序的效果。因患者舌苔前少,故和麥門冬湯養(yǎng)胃陰、降火逆之氣;又病程較久,且與經(jīng)期相關稍加丹皮、香附活血調(diào)經(jīng);桑白皮補虛瀉肺熱而取效。 由于升陽散火湯全方毫無清熱瀉火之藥,故在治療諸如痤瘡、口腔潰瘍之類,往往初服后癥狀加重,這正是郁火外散的表現(xiàn),繼續(xù)服藥則癥狀會明顯緩解,且不易復發(fā),所謂治病求本是也。 |
|
來自: 德壽堂圖書館 > 《中醫(yī)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