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是在世界范圍內多發(fā)、常見的疾病之一,也是“古已有之”達數千年之久的“大病”,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血管 (包括動脈和靜脈系統)發(fā)生病理性改變,并引起多種臨床癥狀的疾病。1986年中華醫(yī)學會曾將腦血管病分為十二大類,每一類中又包括若干種病,但就其本質而言,不外乎缺血性腦血管病 (如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腦血栓、腦栓塞等)和出血性腦血管病 (如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兩大類。從病理上講,前者是由于血管狹窄或閉塞導致腦細胞受損;后者則是由于血管破裂出血后血腫及水腫擠壓腦組織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腦卒中具有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fā)率和多并發(fā)癥(“四高一多”)特征,是世界性重大健康問題之一,也是醫(yī)學界研究和關注的熱點之一。在世界范圍內,患病人數每年都以驚人的速度遞增,且向低齡化發(fā)展。 1.中風先兆 眩暈,半身或一側手、足麻木無力。 2.中經絡 突發(fā)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半身不遂。 3.中臟腑 (1)閉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兩手握固、二便閉結、舌卷囊縮、兼見顏面潮紅、呼吸氣粗、喉中痰鳴、口臭身熱、躁動不安。 (2)脫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開、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自遺、肢體軟癱、舌痿。 4.中風后遺癥 口眼?斜、失語、失明、上肢拘攣或軟而無力、手指握固或不能伸屈、肩關節(jié)疼痛不能上舉、下肢拘攣強直或痿軟無力、足內翻或下垂、便秘、小便癃閉或淋瀝。 針灸治療中風規(guī)范 1.治則 根據中風的不同病機,采用不同的治則和配方。 (1)中風先兆:醒腦開竅,息風防閉。 (2)中經絡:醒腦開竅,疏通經絡。 (3)中臟腑(閉證):開竅啟閉。 (4)中臟腑(脫證):回陽固脫,醒神開竅。 (5)中風后遺癥:醒腦開竅,矯偏和絡。 2.配方 (1)中風先兆:上星、百會、印堂、肩髃、曲池、足三里、陽陵泉、完骨、天柱。 加減:眩暈加頭維、風池;夜眠不安者,加四神聰、神門;煩躁者加合谷、太沖。 (2)中經絡:內關、水溝、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風池、完骨、天柱。 加減:手指握固,加合谷、八邪;上肢不能伸者,加曲池。 (3)中臟腑(閉證):內關、水溝、十宣、風府。 (4)中臟腑(脫證):內關、水溝、氣海、關元、神闕、太沖、內庭、氣舍。 (5)中風后遺癥 ①口眼?斜:風池、太陽、頰車、迎香、地倉、下關、合谷。刺絡拔罐選下關、頰車、四白。 ②失語:風池、上星、百會、金津、玉液、廉泉、通里。 ③上肢不遂:風池、肩髃、極泉、尺澤、曲池、合谷、八邪、外關。 ④肩關節(jié)痛:天鼎、肩髃、肩內陵、肩外陵、肩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 ⑤下肢不遂:環(huán)跳、委中、三陰交、陽陵泉、昆侖。 ⑥足內翻:解溪、丘墟、照海、筑賓、昆侖。 ⑦失明:風池、天柱。 ⑧便秘:豐隆、左水道、左歸來、左外水道、左外歸來。 ⑨癃閉:中極、秩邊、水道。 ⑩小便淋瀝:關元、氣海、太溪。 3.操作 (1)中風先兆:上星,平刺0.5~1寸,施平補平瀉手法1分鐘;百會,斜刺0.3~0.5寸,施平補平瀉手法1分鐘;印堂,橫刺0.3寸,施雀啄手法1分鐘;肩髃,直刺1~1.5寸,施提插瀉法,以麻脹感達肘關節(jié)為度;曲池,屈肘取穴,直刺1~1.5寸,施提插瀉法,以麻脹感到達食指為度;足三里,直刺1~1.5寸,施提插瀉法,令麻脹感達足踝部;陽陵泉,直刺1~1.5寸,施提插瀉法,令麻脹感沿小腿外側至足外踝;風池,直刺0.5~1寸,施捻轉補法1分鐘;四神聰、神門,直刺0.3~0.5寸,施捻轉補法0.5分鐘;合谷、太沖,直刺0.5~1寸,施呼吸瀉法1分鐘。天柱、完骨,直刺1~1.5寸,施捻轉補法1分鐘。 (2)中經絡:先刺雙側內關,直刺0.5~1寸,施捻轉提插的復式手法,施術1分鐘;水溝,向鼻中隔下斜刺0.3寸,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濕潤或充滿淚水為度;三陰交,沿脛骨后緣進針1~1.5寸,針尖向后斜刺與皮膚呈45°角,施提插瀉法,至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極泉,在原穴下1寸處,直刺1~1.5寸,施提插瀉法,以患側上肢抽動3次為度;尺澤,直刺0.5~1寸,施提插瀉法,以患側前臂及食指抽動3次為度;委中,仰臥位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5寸,施提插瀉法,以患側下肢3次抽動為度;合谷,直刺1~1.5寸,刺向三間處,施提插瀉法,以患側食指伸直為度;八邪,直刺0.5~1寸,施提插瀉法,以患側手指抽動為度;曲池,刺法同前;完骨、天柱,直刺1~1.5寸,施捻轉補法1分鐘。 (3)中臟腑(閉證):內關、水溝,刺法同前;十宣,以三棱針點刺,擠壓出血,每穴出血量1~2ml;風府,低頭取穴,直刺1.5~2.5寸,施提插瀉法,令麻電感到達全頭。 (4)中臟腑(脫證):內關、水溝,刺法同前;氣海、關元、神闕,用雷火針或隔鹽灸、隔姜灸、隔附子餅灸法,持續(xù)時間4~8小時,不以壯數為限;太沖、內庭,直刺0.5~1寸,施捻轉提插相結合的補法,施術1分鐘;氣舍,直刺1~1.5寸,施捻轉補法,連續(xù)運針持續(xù)1~3分鐘,待其恢復自主呼吸,而呼吸較弱,且有間歇時,繼續(xù)運針,直至呼吸均勻。 (5)后遺癥 ①口眼?斜:風池,針尖刺向結喉,進針1.5~2寸,施捻轉補法1分鐘;太陽,沿顴骨弓內緣進針3~3.5寸,透向頰車;迎香,橫刺或斜刺0.5~1.5寸,施捻轉瀉法;下關,進針1.5寸,捻轉瀉法;地倉,橫刺3~3.5寸;透向頰車,地倉至頰車部1寸1針,深度0.3~0.5寸,施提插瀉法;合谷,捻轉瀉法。刺絡拔罐,在常規(guī)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3~5點,用閃火法加罐,出血量5~10ml,隔日1次。 ②失語:風池、上星、百會,刺法如前述;金津、玉液,用三棱針點刺放血;舌面用2寸毫針點刺出血,廉泉,直刺1~1.5寸,施合谷刺法,以脹感到達舌根及喉咽部;通里,直刺0.5寸,施捻轉瀉法。 ③上肢不遂:風池、極泉、尺澤,刺法同前;合谷,針刺方向先透向大指,繼透向三間處,施提插瀉法,以患側大指、次指抽動3次為度;八邪、曲池、肩髃,刺法同前;外關,直刺1~1.5寸,施提插瀉法。 ④肩關節(jié)痛:天鼎,直刺1~1.5寸,施提插瀉法,令觸電感直達肩肘或手指;肩髃、肩內陵、肩外陵、肩貞,直刺1~1.5寸,施捻轉提插瀉法;肩中俞、肩外俞,均橫刺1~1.5寸,施捻轉瀉法;阿是穴,刺絡拔罐方法同前。 ⑤下肢不遂:委中、三陰交,針刺方法同前;環(huán)跳,直刺2~3寸,以觸電感傳至足趾為度;陽陵泉直刺1~1.5寸,施提插瀉法,令觸電感傳至足趾為度;昆侖,直刺0.5寸,捻轉瀉法。 ⑥足內翻:解溪,直刺0.5寸,施捻轉瀉法;丘墟透照海,直刺2.5~3寸,施捻轉瀉法;筑賓、昆侖,直刺0.5~1.5寸,施提插瀉法。 ⑦失明:風池,針尖方向與雙目系對角相交,直刺1~1.5寸,施捻轉補法;天柱,直刺1~1.5寸,施捻轉補法。 ⑧便秘:先取雙側豐隆穴,直刺1~1.5寸,施捻轉瀉法;左水道、左歸來、左外水道(左水道外開1.5寸)、左外歸來(左歸來外開1.5寸),均直刺1.5~3寸,施捻轉瀉法1分鐘,留針20分鐘,在留針期間,每隔5分鐘運針1次。 ⑨癃閉:中極,直刺1.5~2寸,施提插瀉法,令脹感傳至會陰;秩邊,直刺2.5~3寸,針尖方向透向水道,施提插瀉法,令脹感達前陰。 ⑩小便淋瀝:關元、氣海,直刺1~1.5寸,施呼吸之補法,而后置1寸艾炷于針柄上,施溫針灸,每次2~3炷;太溪,直刺0.5寸,施捻轉補法1分鐘。 4.療程 (1)急性期(發(fā)病7天之內):每日針刺2次,10天為1個療程,持續(xù)治療3個療程。 (2)穩(wěn)定期(發(fā)病1周至3個月):每日針刺2次,10天為1療程,持續(xù)治療3~9個療程。 (3)后遺癥期(發(fā)病3個月以上):每日針刺2次,10天為1療程,持續(xù)治療6~12個月。 【配方理論】 腦卒中,中醫(yī)稱之為中風。始見于《內經》所言的仆擊、大厥、薄厥、偏枯、偏風、身偏不用、痱風等,描述了中風的病因與不同階段的主要臨床表現。盡管如此,《內經》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中風病的證治理論,對其病因、病機及癥狀尚無系統的論述。唐宋以后立論“內虛邪中”。晚清及近代醫(yī)家,結合西醫(yī)知識,進一步認識到中風病的發(fā)生主要在于年老體衰,陰陽逆亂,直沖犯腦,中風病的致病機理、證治規(guī)律日臻完善。石學敏教授將博采古訓與現代科技融為一體,積多年臨床與研究認為,中風乃“上實”,即腦竅閉塞,其因皆為肝腎的虧虛,即“下虛”。腦為神府,神傷不能使氣,加之風標夾痰火氣血諸本逆亂,引發(fā)了“竅閉神匿”的病理機轉,竅閉神匿,神不導氣,中風乃發(fā)。據“竅閉神匿”病機,立“醒腦開竅”大法,在治療上,以開竅啟閉,改善元神之府——大腦的生理功能為主;在取穴上,以陰經腧穴為主,重在手法操作。古代醫(yī)家多以“正氣本虛,風阻經絡”,擬“疏經活絡,風取三陽”治療中風,故行針施術多以“補法”為主?;凇吧窀[匿閉”病機和“啟閉開竅”針刺法的確立,行針施術以“瀉法”為主,經反復實驗,總結出針刺手法的四大要素,經多年臨床驗證療效尤著。 近年來經大量基礎實驗研究,證實醒腦開竅針刺法具有下述作用:①改善缺血性中風患者及實驗性高黏滯血癥動物的血液流變學,增加局部腦組織血流;②改善缺血性中風患者腦動脈血流動力學及微循環(huán);③抑制腦缺血及再灌注造成的自由基損傷;④增加實驗性小鼠腦組織血流,改善腦組織超微結構,減輕腦水腫等。 【轉歸及預后】 本病是急驟起病,變化復雜,病死率高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其轉歸取決于其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病情的輕重,以及診療的正確及時與否,調養(yǎng)得當與否等。臨床上一般抓住病人的神志、瞳神、二便、舌脈、肢體癱瘓等證候的動態(tài)變化,預測病情的淺深輕重與預后。 1.中經絡病發(fā)雖急,但病人神志清楚,瞳神正常,肢癱不全,二便調和,說明病淺邪輕,正氣尚盛,若治療及時,方法正確,調養(yǎng)適宜,病人可快速進入恢復期,預后多良。 若因情志激惹,或飽食飲酒,致風邪內盛,上擾竅絡,神明受累,則由中經絡轉為中臟腑,病勢逆轉,病情惡化,預后不良。 2.中臟腑起病急暴,病邪盛,病位深,病情重,若病發(fā)即現神志恍惚或迷蒙,半身不遂,二便閉阻,脈大舌紅者,屬中腑證。調治及時,辨證準確,治法得宜,可使邪去竅開神醒,轉為中經絡證,即可進入恢復期,預后較好,個別遺有后遺癥;若調治不當,正虛邪入,即現重癥神昏或昏憒不語,屬中臟證,治療即應予多種方法,多種途徑,予以綜合救治,尚可挽救病人生命。若病見呃逆頻作,肢強搐逆,戴陽反折,嘔血便血,胸腹灼熱者,屬中臟變證,示病情篤重,邪氣充斥,若不及時驅逐邪氣阻閉,陰陽格絕,精氣乃絕,預后不良;若見昏憒不語,四肢厥冷,目合口開,二便自遺屬中臟脫證,元氣脫散,首當回陽固脫,否則氣絕身亡,此均屬中風危篤,臨終前表現。 【預防與調護】 中風的病因與起居、飲食、房事、情志、勞倦有密切關系。因此,在生活工作中,應注意起居有嚴格規(guī)律,飲食有節(jié)制,房事應適度,防止情緒的劇烈波動,注意情志調節(jié),不可勞倦過度,以上幾點是預防中風發(fā)作的關鍵,也是已患此病患者的調護重點。同時還應注意保護皮膚、呼吸道、口腔,通暢二便,適時配合功能鍛煉,有利于喪失功能的重建。 【驗案舉例】 案一 王某,男,47歲,干部,入院日期:2003年9月16日。住院號:F06716。 主訴:左側肢體活動不利半年余。 病史:患者高血壓病史6年,素服蒙諾、絡活喜維持血壓于130/80mmHg,3月8日工作時受風,自覺頭脹,于單位保健室測血壓200/130mmHg,自服壽比山1片,略見好轉,次日晨起又感眩暈,到保健室靜點血塞通,下午突覺左側肢體活動不利而癱軟在地,當時神清語晰,由同事送往紅橋醫(yī)院,查頭CT示:右基底節(jié)小缺血灶,收住院治療2月,曾靜點維腦路通、硝酸甘油等,病情穩(wěn)定,出院后間斷到社區(qū)醫(yī)院行針灸治療,仍遺留左側肢體活動不利,今慕名赴我院就診,由門診收住院。 查體:血壓130/80mmHg,脈率80次/分鐘,神清語晰,雙瞳孔等大,右∶左約2.5mm∶2.5mm,光反射存在,無眼顫及復視,頸軟,雙側頸動脈搏動對稱,心肺未見異常,腹軟,腸鳴音低,左側輕度中樞性面癱,飲水不嗆,咽反射正常,左側肢體活動不利,肌張力略高,左上肢可移至腹,精細動作差,可緩慢行走幾步,偏癱步態(tài),左足輕度內翻,肌容量左右對稱,左側生理反射 (+++),左巴氏征 (+),夏道克征 (+),余病理反射未引出,舌暗紅,苔黃膩,脈弦。 顱腦CT示(098246):右基底節(jié)-丘腦區(qū)梗死灶,左側基底節(jié)點狀缺血灶。 印象:①中醫(yī):中風(中經絡);②西醫(yī):腦梗死,高血壓。 辨證:患者平素勞累過度,真陰虧耗,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陽偏亢,陽亢生風,兼之風寒侵襲皮毛,內外合邪,經脈閉阻,上擾清空,神明失司,中風乃發(fā)。 治則: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 選穴:內關、水溝、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風池、完骨、翳風、解溪、丘墟透照海。 操作:解溪,直刺0.5寸,施捻轉瀉法;丘墟透照海2.5~3寸,施捻轉瀉法;余穴同前。 治療經過:經5次治療,患者左上肢可抬至頭,左足內翻減輕,10天后,左手可做梳頭、對指等動作,行走距離較長,繼續(xù)治療1月余,生活可自理,好轉出院。 案二 吳某,男,46歲,司機。入院日期:2003年2月7日。住院號:F06363。 主訴:右側肢體活動不利伴失語4月余。 病史:患者高血壓病史2年,平素工作繁忙,2002年10月5日開車途中出現頭暈,右側肢體活動欠靈活,語言欠清,恰行至總醫(yī)院,就診于急癥,查頭CT示:左顳部及左基底節(jié)區(qū)血腫,遂收入腦外科,當時癥狀加重至右側肢體全癱,神志不清,當日下午行左顳區(qū)血腫引流術,術中引流約40ml血,殘存約20ml,半月后患者神志轉清,仍遺留右側肢體全癱,失語,繼予降顱壓、抗感染等治療2月,復查頭CT示:血腫基本吸收形成軟化灶,后間斷于我院門診行針刺治療,今為進一步康復收入我科。 查體:血壓140/90mmHg,脈率65次/分鐘,神清,精神可,右側中樞性面癱,右側肢體活動不遂,右上肢微可內收,手指無功能,右下肢可屈膝立于床面,肌力Ⅱ級,肌張力不高,右側肢體肌肉輕度萎縮,腘橫紋上10cm,肌容量左為42cm,右為40cm,腘橫紋下10cm肌容量左為31cm,右為30cm,右側生理反射減弱,右巴氏征 (+)?;旌闲允дZ,可發(fā)簡單音節(jié),理解力差,飲水不嗆,咽反射存在,雙瞳孔等大等圓,約2.5mm∶2.5mm,光反射存在,眼球運動靈活,無視野缺損,胸廓對稱,兩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音有力,腹軟,肝脾未及,左顳頂部術后疤痕,舌紅苔黃,脈弦數。顱腦CT(085031)示:左基底節(jié)顳頂區(qū)血腫術后改變,血腫囊變期。 印象:①中醫(yī):中風(中臟腑轉中經絡);②西醫(yī):腦出血術后。 辨證:患者乃肝腎陰虛之體,兼之過勞,陰竭于下,孤陽上越,陰脫陽浮,神匿竅閉,中風乃發(fā)。 治則: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 選穴:內關、水溝、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風池、完骨、翳風、金津、玉液。 操作:同前。 治療經過:經3次治療,患者右上肢可抬至胸,右手拇指可動,右下肢直腿抬高20°,可扶床站立20分鐘,15天后可自行舉步,右上肢可抬至頭,可回答簡單問題,繼續(xù)治療30天,生活可簡單自理,精細動作稍差。 案三 鄧某,男,57歲,干部。入院日期:2004年11月17日。住院號:F07605。 主訴:右側肢體活動欠靈活伴頭暈2天。 病史:患者平素性情急躁,2天前因瑣事與同事爭吵后,自覺右側肢體活動欠靈活,進餐時不能使用筷子,穿衣系扣費力,時有頭暈,無惡心嘔吐,就診于單位保健站,考慮腦血管病,未經治療,急赴我院就診,由門診收入我科。 查體:神清合作,頭暈,無頭痛及惡心嘔吐,血壓130/80mmHg,脈率80次/分鐘,雙瞳孔等大等圓,右∶左約2.5mm∶2.5mm,光反射存在,輕度水平眼顫,頸軟,雙側頸動脈搏動對稱,心音低鈍,雙肺呼吸音清,腹軟,腸鳴音存,飲水偶嗆,咽反射減弱,右側肢體活動欠靈活,精細動作差,肌力Ⅳ級,肌張力、肌容量正常,左側肢體痛溫覺減弱,共濟運動可,步態(tài)欠穩(wěn),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查頭MR示:右側小腦缺血灶。舌淡,苔白,脈沉細。 顱腦MR示(014613):右側小腦缺血灶。 印象:①中醫(yī):中風(中經絡);②西醫(yī):腦梗死。 辨證:患者年近花甲,平素性情急躁,為肝腎陰虛之體。水不涵木,肝陽偏亢,情志不遂,引動內風,上擾清空,阻于腦竅,絡脈被阻,神明失司,而發(fā)中風。 治則: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 選穴:內關、水溝、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風池、完骨、翳風。 操作:同前。 治療經過:5天后患者頭暈減輕,右手精細動作較前靈活,10天后左側肢體痛溫覺較前恢復,頭暈好轉,治療15天出院,未遺留明顯癥狀。 【臨證提要】 中風病是臨床常見病種,也是針灸治療效果顯著的病種之一。尤其在中風急性期和恢復期方面,可以說收效迅速。但是,臨床中治療中風病,應該詳細辨察病人的“神”,根據神匿的深淺程度,而采用一種、兩種或綜合治療方法;根據病機和證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療原則和配方。中風病的治療應以醒腦開竅,疏通經絡為主,而辨清陰陽虛實寒熱不同,采用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瘀者除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寒痰者溫化之,熱痰者清化之,陰虛者滋補之,陽虛者溫補之,針之方能奏效。 注:文中摘自《石學敏實用針灸學》,作者:石學敏,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