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04-24 正如沒有背叛就沒有成長,沒有破壞就沒有創(chuàng)新。 維也納德精神分析協(xié)會的學生們相繼“背叛”弗洛伊德后,有了以克萊茵為代表的客體關系理論,溫尼克特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純客體關系理論,形成“獨立學派”,還有科胡特為代表的自體心理學,以及榮格為代表的分析心理學。最后,還剩下一個名字響當當?shù)拇嬖凇吮局髁x學派,以羅杰斯為代表。 客體關系理論的揭釋讓人留下一萬點眼淚,人們寧愿在內(nèi)心裝著一個壞的客體也不愿把它置換出來,在治療中,個體與客體的關系以移情的方式轉移到治療師身上。治療師要對這些移情進行解釋與分析,讓早期被內(nèi)化到病人生活中客體和內(nèi)在沖突再外化,通過修正內(nèi)化的客體減輕病人的內(nèi)在焦慮。 為什么不愿意置換出來? 因為沒有關系比不好的關系更加讓人傷心,即使是成為受虐”傾向與“對攻擊者的認同”。 死亡就是沒有任何客體回應。只要依戀關系可以建立起來,即使這段關系之后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迫害,關系里依然有愛的存在。愛和恨總是交織在一起,包括母親對嬰兒的恨? 心理動力學。傳統(tǒng)精神分析理論用性驅(qū)力解釋精神動力,客體關系理論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論框架中探討人際關系,更強調(diào)環(huán)境的影響。 自體是一種心理表象,所指的總是一個內(nèi)在的影像,基本上屬于自己的想法,感覺或者幻想。以此來對比什么是客體,客體是指被愛著或者恨著的人,地方,東西或者幻想。 嬰兒最初的部分客體是媽媽的乳房。當她從乳房中吃飽奶獲得滿足時,乳房對于他來說就是好客體。當乳房沒有奶水,不能滿足嬰兒需要的時候,乳房就是一個壞客體。 客體關系理論的研究已經(jīng)延伸到了出生最早期嬰兒的階段,包括: 1,嬰兒(0-2個月)自閉階段,此時為無客體階段,嬰兒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 2,(2-6個月)共生階段。 3,(6個月到兩歲)分離-個體化階段。 孵化(6-10個月),此時過渡性客體是指嬰兒能夠得到更多的愉悅的某些柔軟圓滑的客體,比如洋娃娃或一條毛毯。當母親不在身旁時,嬰兒可以從過渡性客體處得到安慰和滿足。
實踐(10~16個月)開始自由直立行走去探索世界,保持定期回到母親身邊“充電”,兒童的全能感與自戀再次階段達到頂峰,對失敗無動于衷。此時母親的態(tài)度非常重要。母親應該給予支持和鼓勵,保持情感接觸。 復合階段(16~二歲)小孩在此時期學會說“不”,同時意識到母親不完全被他控制。 重點概念-客體恒久性階段,是指維持客體穩(wěn)定形象的能力。然后客體恒久性和個體化的發(fā)展貫穿整個人生。 當分離與個體過程失敗的時候,常導致精神病或者邊緣型人格違常;邊緣型人格障礙是客體關系理論研究的焦點,還應使用精神分析的觀點進行治療。 邊緣型人格障礙介于神經(jīng)癥和精神病之間,不像神經(jīng)癥被廣泛討論,最初是指一類癥狀即不像精神病,也不像神經(jīng)癥,最后把這一系列的疾病放到一個邊緣的區(qū)域。 人格的一個特性是穩(wěn)定性。邊緣型人格障礙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穩(wěn)定性。邊緣型人使用的防御是分裂,分裂是一種低級的防御機制,分裂是指不能統(tǒng)合好壞,黑白,愛恨等概念,對事物有理性化和貶義的兩種全然看法。 由此來看客體關系理論的心理機制: 內(nèi)射是指客體被納入到一個人的內(nèi)在,成為內(nèi)在客體。當治療師承認自己的局限,患者就不會把治療師理想化,也不會認為治療無效完全是自己的錯。 分裂是指主動的將自體與重要客體的矛盾經(jīng)驗分開。 理性化與貶抑是指自體或客體為完美的,貶義則是認為自體或客體毫無價值。 投射認同是指自體的一部分先投射到客體,然后主角再企圖控制或者廢除客體上被投射的自體部分。從而導致兩人間的緊張狀態(tài),患者的投射經(jīng)客體反應后加以修飾,又再度內(nèi)射到患者心中。 寫到這里,客體關系理論基本已經(jīng)詮釋完畢。 學派本無沖突,沖突的其實是不同的人格。這是精神分析為學派最終消亡做的解釋。 正如拉康,羅洛梅還有羅杰斯的存在-人本主義說的那樣: 根據(jù)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觀點,讓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滿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當人們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滿足后,他們不會感到滿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滿意或幸福則是永遠地積極地尋求發(fā)展,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除非有困難阻礙我們,我們會不斷朝著這種滿意狀態(tài)。人本主義治療師允許來訪者自己克服困難,繼續(xù)成長。 病癥都是在表達,是一種當時情景的保護,不得已的努力。 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疫情的春天即將結束,另一個夏天來臨,葡萄樹在悄悄地成長,綠色嶄新的葉子,果實嫩綠,等待成熟... ... 文:空間在時間里流淌責任編輯:殷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