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在明朝是湖廣省的一部分,湖廣的另一部分是現(xiàn)在的湖南省。明朝時湖北境內(nèi)各府的面積都比較大,比如武昌府、黃州府、德安府(治今安陸)、襄陽府、承天府(治今鐘祥)、荊州府等。但在這些大府中間卻夾雜著一個面積很小的府,這就是漢陽府。漢陽府有多小呢?只有兩個縣,即漢陽縣和漢川縣。你會說漢陽府面積這么小,有必要設級別較高的“府”嗎?非常有必要,因為漢陽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 漢陽現(xiàn)在是湖北省省會武漢市的一個市轄區(qū),大名鼎鼎的武漢三鎮(zhèn),除了武昌和漢口就是漢陽。長江在武漢市接納了漢江,然后浩蕩向東,長江東岸是武昌,漢江北岸是漢口,漢江南岸是漢陽。不過在明朝的時候,漢陽府與武昌府隔長江劃界,轄區(qū)包括現(xiàn)在的漢口。在武漢三鎮(zhèn)中,武昌和漢口的知名度可能略大于漢陽,但由于武昌特殊的地位,漢陽與武昌的關系可以打個比喻:武昌是屋子,漢陽是大門。 漢陽在秦朝隸屬于南郡,在兩漢時期隸屬于江夏郡。大家都知道武昌(武漢市武昌區(qū))在東漢三國時稱為夏口,是扼守長江中游的軍事重鎮(zhèn),漢陽就在夏口的長江對岸。東吳的國都曾設在武昌,不過東吳的武昌是現(xiàn)在的湖北省鄂州市。東吳定都武昌(鄂州)的目的非常簡單——控制三國交界處的荊州,控制荊州則能保全江東。但要控制荊州必須保住武昌(鄂州),而欲保住武昌(鄂州)必先守住夏口。咱們看地圖,曹魏與東吳的邊界距離漢江和漢陽非常近,一旦讓魏軍拿下漢陽,勢必給夏口造成巨大的軍事壓力。一旦夏口丟了,武昌(鄂州)就要直面魏軍的威脅。更要命的是,武昌(鄂州)在荊州東部,魏軍若拿下漢陽、夏口、武昌(鄂州),就等于斬斷了荊州西部的吳軍與江東本部的聯(lián)系,讓孫權和陸遜首尾不能相顧。 漢陽前臨長江,背靠漢江,兼有大別山(非皖鄂兩省交界之大別山,此大別山在漢陽東北,也稱魯山)之險,古人稱漢陽既是守鄂諸郡之門戶,又是荊楚(宜昌、江陵附近)的戰(zhàn)略圍墻。漢陽在我手,則武漢、荊州皆無憂矣。在唐朝、五代十國、兩宋時,武漢稱為鄂州,宋人說得明白:“鄂州能存,則必因漢陽為門戶,漢陽喪于敵手,則鄂州必不能守!”宋朝設漢陽軍,治今漢陽區(qū),轄區(qū)和明朝的漢陽府差不多大,也是管轄漢陽和漢川二縣。 在北宋時中原一統(tǒng)時,漢陽的地理優(yōu)勢還不顯山露水,等南宋退守南方,與北方的金朝劃淮河、秦嶺為界后,漢陽的戰(zhàn)略優(yōu)勢立刻突顯起來。南宋疆域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以臨時國都杭州、江寧(江蘇南京)為重鎮(zhèn)的江東本部,以成都、重慶、漢中為重鎮(zhèn)的巴蜀,以襄陽、鄂州為重鎮(zhèn)的荊湖地區(qū),以及荊湖以南的兩廣。 三條防線中,由于荊湖防線夾在兩大防線之中,戰(zhàn)略地位特別重要。一旦讓金軍拿下荊湖,江東和西川的聯(lián)系就要被斬斷,金人可從容擊破。為了守住荊湖防線,南宋往荊湖地區(qū)運輸大量戰(zhàn)爭物資,尤其是北方防御金軍(后為防御元軍)的軍事重鎮(zhèn)襄陽。這些物資要運到襄陽,走水路是必須經(jīng)過漢陽的。宋人曰漢陽為荊襄之咽喉,未有人扼我之咽喉而我尚能活的。 宋咸淳十年(1274年)十一月,宋度宗已崩,恭帝即位不久。元朝大將伯顏已殺到漢江口,南宋的淮西制置使夏貴以重兵守之。伯顏用了聲東擊西之計,放出風聲要從漢陽渡江攻鄂州,夏貴知道漢陽的重要性,立刻出兵救漢陽。夏貴被伯顏調(diào)虎離山,夏貴重兵守衛(wèi)的沙蕪口被元軍輕易拿下。沒過多久,南宋的漢陽守將見大勢已去,開城降元。南宋的鄂州在元軍的重壓之下還能獨存,主要就是因為漢陽尚在宋人之手。 等漢陽易主之后,鄂州已經(jīng)守不住了,鄂州守將屈膝降元。當風雨飄搖中的南宋小朝廷聽說漢陽、鄂州相繼失守,被嚇到六神無主。漢陽、鄂州丟掉之后,南宋的江東本部門戶洞開,1276年,南宋小皇帝趙?(也作趙顯)降元,南宋亡。南宋殘余勢力還在反抗,最終于1279年被元朝徹底消滅。 到了清朝時,漢陽府的轄區(qū)擴大了,北接河南,南至洪湖,守長江西岸。其實無論漢陽府轄區(qū)大小,漢陽都是守衛(wèi)武昌府(今武漢)的門戶,直到現(xiàn)在也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