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所有的問題,幾乎都沒有答案,我們只是被動地接受,活得不自由。既然人生無解,不如覺察真實。
人生所有的問題,幾乎都沒有答案,我們只是被動地接受,活得不自由。既然人生無解,不如覺察真實。 冥想 冥想,英文名叫“meditation”,來自拉丁文 meditare,意思為“醫(yī)治”“心靈培育”,跟我們熟悉的 medicine(藥)源自同樣的詞根。在西方人看來,冥想是一種身心治療的方法。 冥想的好處 冥想的好處,實在太多了,一般常見的有: 補充精力,比如中午用冥想代替午休,西方有“冥想 5 分鐘,等于熟睡一小時”之說; 有效紓解調(diào)試情緒與壓力; 調(diào)服內(nèi)心,馴順煩惱,使我們恢復(fù)身體、心靈的安寧; 日常生活中,保持覺察,專注而放松; 快速提升自控力,重塑我們的大腦回路; 跟自己靜靜待一會,留一點時間安住自己的身心; 訓(xùn)練大腦元認知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幫助我們了解自己、覺察自己,成為自己的觀察者(西方第一人稱“I”的含義); 一種尋找自己的最佳路徑; 讓我們專注而放松地活在當(dāng)下,體會和領(lǐng)悟生命的真諦; 像一條小船,帶我們從此岸到彼岸,從不自在的現(xiàn)實到自在的心靈世界; …… 如果要再列舉,估計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畢竟“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一 千 個 讀 者 眼 里 有 一 千 個 哈 姆 雷特)”。 冥想的方法:最少且必要知識 網(wǎng)絡(luò)上有很多介紹如何冥想的,比如聽音樂,想象自己在云端或者海邊。也有朋友拿這些來問我,一般來說不置可否,我只會建議他們回到方法即可。 冥想的方法,如果展開講,可能會非常細致。如果說最少且必要知識,以我學(xué)到的方法來說,可以簡要歸納為三條: 1. 挺直脊背,讓全身的氣脈保持通暢; 2. 綿綿、慢慢地呼出三口氣,排出體內(nèi)的二氧化碳,感覺全身都放松下來了; 3. 把注意力放在呼吸或人中上。當(dāng)注意力跑了或跳開時,重新放回呼吸或人中上。 摘自《元氣禪》 有關(guān)于坐姿,有人問,非要結(jié)跏趺坐(兩腿交叉,或散盤、單盤、雙盤)嗎?不一定。如果有條件的話,推薦盤腿坐。如果不方便,在椅子上坐直亦可。比如很多人午休,一般會在桌子上趴一會兒,可以試試換成脊背坐直,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短短 5 分鐘,讓忙碌的大腦和緊張的心都放松下來,從焦慮、疲憊中恢復(fù),就像從熟睡中自然醒來一般。到下午,腦袋清醒,精力充沛。 為什么冥想補充精力的速度這么快?推薦大家看看《冥想 5 分鐘,等于熟睡一小時》這本書,書中會有更詳細的介紹。 冥想的核心 王陽明說:“人世間所有的戰(zhàn)斗,剝除了各種外衣之后,都是心戰(zhàn)?!?心,表現(xiàn)在注意力、呼吸上。冥想時覺照內(nèi)心所想,一覽無余,呼吸相應(yīng)地上上下下或快快慢慢。冥想之要,在乎覺照、覺察的力量。 基于大腦的結(jié)構(gòu),我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對外界、內(nèi)心的無意識或下意識反應(yīng),所以很容易走神,注意力從目標上滑落。比如正在做 A,注意力卻突然跑到 BCD 去了,在不同的事情上跳躍搗騰,精力、時間先行消耗殆盡,我們隨著慣性的力量飛奔而下,茫然失措。 所謂覺照,是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不被外在的人、事、物、內(nèi)心的念頭、想法、思緒裹挾而去。因為清清楚楚地知道,所以有覺察。在念頭蜂擁而下的洪流中,多出一個覺察、觀察的角度,讓我們的心被這一錨牽住,注意力得以聚焦。西方人的“I”,據(jù)說真正的意思是:“我是自己的觀察者”。 2017年,深圳的文靜參加完“28天冥想訓(xùn)練營”后,生出很多感觸,遂寫成一篇文章。讀完后,我由衷地感到開心。 我相信很多人會疑惑冥想能帶來什么。我剛開始也有這樣的疑問,還奇怪要怎樣才能像別人那樣探討到內(nèi)心深處。其實,不需要在最初就急功近利地想看到效果,慢慢地練習(xí)和體會,最終會有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譬如說有一天朋友對我說“你怎么這么淡定”,我很驚訝,以前似乎沒被誰這么說過,不知道算不算一點小進步。對于工作上的失誤,我可以大膽承認,不再糾結(jié)于到底是誰的責(zé)任,而是立馬去解決。對生活上的事,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成天胡思亂想,自己都能察覺得到自己開始胡思亂想,意識到這樣沒有用,立刻進行調(diào)整,只著眼于當(dāng)下。堵車又趕時間的時候,想的更多的是能怎么解決,以后要不要早點出發(fā)避免這樣的情況,而不再是焦躁自責(zé),內(nèi)心狂喊“快點,快點,都怪起晚了”。 漸漸地,在很多場合我都會想到運用冥想和關(guān)注呼吸。我喜歡看書,但是手機在身邊時老是控制不住,冥想之后會經(jīng)常在玩手機的時候想到要去看書或者干點別的事。 在車上,會看看周圍,關(guān)注呼吸,畢竟在哪都要呼吸,就正常地呼吸,感受呼吸,以前總以為感受呼吸就像冥想一樣,真是太狹隘了。走在路上,就能感受呼吸,知道自己在走路,專注腳掌與大地接觸、支撐身體的感覺,抬頭看四周,能發(fā)現(xiàn)很多沒留心的風(fēng)景,心情就很愉悅。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改變,讓整個人比以前開心了不少,同事朋友常說:“你老是笑,什么事那么開心?”其實我也不知道。同事又說:“看到你笑,我也會開心?!敝x謝。想不到能影響到身邊的人,能給周圍帶來點正能量,自然更愉悅了。 冥想之于情緒管理 文靜除了分享,還繪制了一張“情緒曲線圖”。這是我們給大家刻意留的作業(yè),讓學(xué)員借助冥想,體驗不同的對境與境界,并為過程中的情緒打分。 這張不斷記錄的“情緒曲線”,就像為自己設(shè)立的一個個參考點和反饋點。 文靜的“情緒曲線圖” 橫坐標是時間,縱坐標是情緒打分 從曲線圖看,文靜確實挺開心。 為什么要繪制“情緒曲線圖”?這就像我們想要渡河,從此岸到彼岸擺了大大小小的一行石頭,我們踩著一個個光滑的石頭往對面走。有時候,你不知道走到哪里了,回頭看看這些石頭,數(shù)一數(shù),大概心里就有數(shù)了。 這些反饋點提供了即時激勵,讓我們把長長的旅程切分成一個個小節(jié)點,每次只要專注奔向下一個節(jié)點,就可以了。 為什么需要反饋點?因為我們的大腦像一個好學(xué)又善于學(xué)習(xí)的好學(xué)生,更快地學(xué)習(xí)需要反饋機制與即時激勵。一個個反饋點,不斷訓(xùn)練我們聚焦注意力到目標上,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擾,專注而放松。哪怕你一邊喝卡布奇諾,一邊冥想,專注體驗咖啡帶給你的滋味,是酸的還是甜的,冷的還是熱的…… 都可以。漸漸地,你會逐漸習(xí)慣于在工作、生活的各個場景中嘗試冥想,專注于手頭的事情。 為什么要當(dāng)情緒是“路人甲”? 結(jié)營時,文靜私信問了我一個有關(guān)情緒的問題:“由于一旦感到情緒起來時就回到呼吸,自己很快就能平靜下來,而且很少能探討到內(nèi)心深處的什么,這樣似乎抑制了自己的情緒發(fā)泄和表達。這個過程中可以觀照情緒么?” 我當(dāng)時回答:“不是很建議?!庇峙滤惶靼?,正好看過一位禪師的回答,所以用自己的話重述了一遍: 這就好像,當(dāng)你是一個媽媽,看著孩子在沙灘上建房子,你會耐心地陪著孩子蓋房子。然后,你知道這就是一個游戲罷了。 對于情緒,也是如此,當(dāng)我們有覺察時,可能就像媽媽,看到情緒就像看到一個小孩子在玩游戲。而如果我們是那個小孩子,我們會相信沙灘上的房子是真實的,壘個不停,留戀不止,一旦要回家了,就會哭。這就是陷入了情緒的樣子。 因為你陷入了游戲,而沒有抽身出來審視和覺察這不過是一個情緒游戲。所以觀察、覺察,就像看電影一樣,看到但并不卷進去。而一般我們回看情緒,就像滾進了情緒的沼澤地。所以這時候,回到正念,呼吸就好。 文靜說:“很形象很貼切的比喻,剎那間,我恍然大悟。” 感恩禪師們的智慧,讓我們了解在面對情緒時,知道如何將冥想中的覺察用起來。這道理如此簡單,簡單到人們都不敢相信。原來只要將情緒視作路人甲,不管它,情緒自然會過去。只要不斷回到正念,回到呼吸就可以了。 實際上,人生的所有問題幾乎都沒有答案,我們只是被動地接受,活得不自由。既然人生無解,不如覺察真實。不僅是情緒,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冥想也可以教我們“隔離”,升起覺察。 覺察,讓我們跳出慣常的視角和習(xí)慣的生活態(tài),重新打量一切。比如覺察之于自控,是自控的終極法寶,讓我們洞悉與自然的關(guān)系,與他人、世界的相處,與自我的調(diào)適。 于是,一切重新估算,你會看到“自控的理想態(tài)”,或許就能成為自己的良師益友,該緊當(dāng)緊,該松則松。 這正是我們第一期 冥想訓(xùn)練營 帶給你的surpris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