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香文化 | 百草為佩,香氣縈繞 宋代陳去非寫詩作《焚香》,將古人對香的評價描寫的清晰中肯:“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豈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爐煙裊孤碧,云縷霏數(shù)千;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fēng)還。世事有過現(xiàn),熏性無變遷;應(yīng)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p> 古人愛香用香,在日常生活中香儼然是一種情趣雅號,一項閑情逸致,在花香襲人,草木天真中熏得衣帶飄然,一室清雅。 香在距今6000多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已經(jīng)用燃燒柴木方式祭祀天地諸神。在殷商的甲骨卜辭中就已有文字記載,“紫(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禮”就是香最早的雛形。被譽為“中國第一古城址”的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的大型祭壇、上海青浦淞澤遺址的祭壇都發(fā)現(xiàn)了“燎祭”的遺存。這證明了在6000年前的祭祀活動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燃燒柴木及燒燎祭品的作法。 《尚書·舜典》對舜帝登基曾有記載:“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于上帝,裎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輯五端。既月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這記述了一個盛大的典禮,虔誠的古人用“燔木升煙,上達于天”的方式與神靈對話,仿佛這飄渺的煙霧可以盤盤旋旋飛到天宮,完成這“上達于天”的嚴肅端莊,而遠古時代的香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媒介。 宋代丁謂所著《天香傳》中云“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潔?!闭f的是用香的歷史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用來供奉神明,亦可達到辟穢清潔的目的。而中國的香還有一條并行的線索——生活用香,其歷史依然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之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已出現(xiàn)了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薰爐。遼河紅山文化發(fā)現(xiàn)的陶熏爐爐蓋造型美觀,可見在這些器物上古人已經(jīng)花費心思。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活用香已經(jīng)發(fā)展成:香身、薰香、辟穢、祛蟲、醫(yī)療養(yǎng)生等許多領(lǐng)域,并有熏燒、佩帶、熏浴、飲服等多種用法。 自張騫通西域后,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外文化空前的大交融,海外香料源源不斷進入中國,熏香文化在王公貴族間盛行,開啟了縈繞在鼻觀心頭的香文化。香文化可以說啟蒙于先秦,初成于秦漢,成長于六朝,完備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廣行于明清。 在遙遠的《詩經(jīng)》時代,先民通過焚香完成最虔誠的祭祀活動?!对娊?jīng)·大雅·生民》中記載焚燒香篙的過程“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p> 燃“蕭”(香篙)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祭祀儀式,而這香篙則被單純善良的先民視為美好的事物。到后來先秦的熏香風(fēng)已初具規(guī)模,“采蕭焚艾”不局限于祭祀活動?!吨芏Y·天官》記錄宮人負責(zé)君王寢殿就有一條“去其惡臭”用碳爐熏香已是宮廷禮制之一,熏爐及熏香風(fēng)氣在一定范圍流行起來。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儒家養(yǎng)性論為代表的“香氣養(yǎng)性”的觀念初步形成,講究日常生活中“芬芳”“養(yǎng)鼻”,《荀子·禮論》清晰地寫道“椒蘭芬苾,所以養(yǎng)鼻也”。 如此講究、文雅的思想論斷為后世香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礎(chǔ)。西漢時期馬王堆一號墓挖掘發(fā)現(xiàn)了熏爐、熏衣的竹熏籠、香枕、香囊等多種香具,其中盛有“辛夷、高良姜、香茅、蘭草、桂皮”等香藥草。漢代用香列為宮廷禮制,侍女平日里要“執(zhí)香爐燒熏”,面見皇上時,奏事對答要“口含雞舌香”使口氣芬芳,雞舌香也就是丁香花,后來用“含香”指在朝為官。隨著海上、路上絲綢之路的開拓,東南亞及中東地區(qū)的許多香料傳入中原,使得香料更加多樣化。 到了魏晉時期,熏香進入社會上層和文人生活,佛教與道教的盛行推動了香的使用,也促進了制香方法的提高。宮廷、文人、佛道教用香是魏晉香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在相互交錯中香氣馥郁芬芳了那個個性張揚的朝代。隨著盛世繁華的大唐王朝空前強大,無論是對外貿(mào)易還是國內(nèi)貿(mào)易都空前繁榮起來。香藥是很多州郡帶動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特產(chǎn),忻州的“麝香”,臺州的“甲香”,永州的“零陵香”,廣州的“沈香”都已名動天下。而西亞一帶的香藥又大量進入中土,為這片芳香的土地添了更多異域的味道。唐代的香文化已經(jīng)以中原為中心向周圍各國輻射,高麗、日本、東南亞各國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唐代香文化的歷史印記。宋代是巷陌飄香的時代,香文化發(fā)展達到最高峰,宮廷宴會、婚禮慶典、茶坊酒肆都要用香;居家出行、讀書會客、書畫撫琴也要用香。 香的使用已經(jīng)與人民的生活融為一體,蘇軾、黃庭堅、陸游等文豪大家都是愛香達人,與友人交流自己的制香雅趣。宋政府以香藥專賣、市舶司稅收等方式將香藥貿(mào)易納入國家管理,并成為主要經(jīng)濟來源之一。 在元明清時期,社會用香風(fēng)氣濃郁,香具品種更加豐富,線香、棒香、塔香普遍使用,并且開始流行香爐、香瓶、香盒搭配在一起的組合香具。紅樓夢中那些奢靡華貴的“國色天香”氤氳縈繞著整個明清時代。 古人衣食住行,何處無香,許是“玉帳鴛鴦噴蘭麝”或是“半拂瓊筵蘇合香”又或是“金蟾嚙鎖燒香入”,無論是爐煙細細駐游絲的盤旋馥郁還是博山爐側(cè)傾寒灰的破滅清冷,焚香是古人起居日常的情趣,愉悅身心的陪伴,香的種類、樣式更是隨著社會發(fā)展紛繁多樣,讓后人瞠目結(jié)舌,心向往之。 香草——秋蘭為佩 在科學(xué)技術(shù)落后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古人把現(xiàn)成的芳香植物用于佩戴、祭祀、生活。蘭、柏這類芳香植物廣為使用,在荊楚一帶,舉行重要儀式前要沐浴蘭湯,并以蘭草鋪墊祭品,用蕙草包裹祭肉?!毒鸥琛酚涊d“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除此之外,古人的愛美之心使插戴香草、佩戴香囊成為風(fēng)尚。 先秦時,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隨身佩戴香物的習(xí)慣,香囊稱為“容臭”,就是容納氣味之所,佩戴香囊稱為“佩幃”。除了為了遍體生香,辟穢、驅(qū)蟲、防病也是主要作用。屈原所居的楚地濕熱多癘疫,“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真是百草為佩,香氣縈繞。 合香——香不及火 早期的合香在西漢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以多種香藥配制而成,東晉南北朝時期普遍使用合香,在選藥、配方、炮制方面頗具法度,且注重香藥、香品的藥效和養(yǎng)生功效。范曄的《合香方序》作出了完備的解答“麝本多忌,過分必害;沉實易和,盈斤無傷;陵藿虛燥,詹唐粘濕。”合香在不斷發(fā)展中到了宋人手中用制作方法和燒香方式都有了新的發(fā)展。 文人雅士制作合香用香料粉末和蜂蜜混合后制成的香丸,在焚香過程中發(fā)現(xiàn)直接燃燒產(chǎn)生的煙火氣會干擾香氣,于是發(fā)明了“隔火煙熏法”。將點燃的香碳或炭沫埋入香灰中,戳幾個孔洞使得可以接觸空氣繼續(xù)燃燒,在孔上放置隔火片,再將香丸放置隔火片上,從此,香不及火,自然舒緩。 印香——相思成灰 印香在唐代中后期漸為流行,就是將香粉繞成連筆的圖案和篆字,通常有專門的模具稱為“香印”,多用木材雕鏤而成?!坝 本褪窍惴刍丨h(huán)的形狀如印章所用的篆字,又稱篆香。制作方法是先將爐中香灰壓實,再將香方中調(diào)配的香粉鋪入模具,壓緊,刮去多余香粉,最后將模具提起,可成印香,從一端點燃順序燃盡,印香可以說是“盤香”的原型,只不過要風(fēng)雅別致許多?!熬G窗冷靜芳音斷,香印成灰,無奈情懷,欲睡朦朧入夢來?!背苫业南阌∪急M,心中凄苦難明,印香顯然是詩詞中一個重要意象。 到了后來詩文中的常見的“心字香”即篆字的“心”型印香。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diào),心字香燒”傷情了多少漂泊的游子。印香還可用來計時,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大旱,泉水枯竭,百姓生活用水已是艱難,普遍用水記時的漏壺不得不被淘汰。 一個叫梅溪的人設(shè)計了百科印香。外徑一尺一寸,每刻一寸四分,共一百刻的印香燃盡正好一晝夜,根據(jù)不同節(jié)氣還有不同變化。后來為了計量時間的準確性,采用中秋前荷葉十兩暴干為末,秋末松花八兩混合制成。 好香的古人還將印香衍生出水浮印香,按印香大小裁成小紙片,抹上柴灰和蠟的混合物,然后印香,再放入水中,薄紙沉去,蠟底浮在水面上,此時再燃起印香,香霧渺然,游魚一雙,蓮花幾朵,豈不是妙趣橫生。香文化可以算是貫穿我國文化的無形脈絡(luò),無論是粉面何郎、還是韓壽偷香、抑或是荀令留香都是傳奇又經(jīng)典的香之典故,香之于古人的意義非凡,在清明上河圖中就可以看見一個“劉家上色陳檀揀香”的店鋪,香也不單單局限于貴族上層社會,也布滿街頭巷尾,飛入尋常百姓家。雖然現(xiàn)今人們多使用香水、精油代替了曾經(jīng)的古色古香,隨著我國古典文化的不斷被重視,香文化總會洗盡鉛華,再起天香。 (圖片來源于懷恩書社) |
|
來自: youxianlaozhe > 《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