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們提到,后稷誕生本是《詩經》里獨立的祖先傳說,與五帝的關系是戰(zhàn)國附會上去的。周人起源與西北地區(qū),甘肅涇水、陜西渭水、山西汾水都可能是周人誕生地,但具體發(fā)源于何處則不得而知。這樣一來,我們重新讀《史記·周本紀》就似乎出現(xiàn)了問題。 根據(jù)《周本紀》的說法,后稷是帝嚳之子,在虞夏世代為農官,但到了夏代后期,“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一直到不窋?shù)膶O子公劉時,又“復修后稷之業(yè),務耕種,行地宜”。似乎周人從開始就是華夏,但到不窋時變成了戎狄,到公劉時才恢復了華夏。這就不得不讓我們產生質疑:既然周人與五帝的關系是后來才攀附的,那么周人是否一開始就不是華夏,只不過攀附上五帝才把祖上美化為“奔戎狄之間”呢? 在《尚書》中,周人多次以夏人之后自居,比如在《康誥》中稱“肇造我區(qū)夏”,在《君奭》中稱“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在《立政》中稱“我有夏式商受命”。王玉哲先生認為這是周人為夏人一支的證據(jù),不過沈長云先生對此提出質疑,只能表明周人來自夏人的區(qū)域,而未必就是夏人之后,《左傳》記載春秋時期衛(wèi)成公祭祀夏后相,大臣寧武字認為“鬼神非其族類,不歆祭祀”??梢?,周人認為其與夏人并非一族。 另一方面,“華夏”的稱呼與夏人也未必有關系。我們在商朝甲骨文中,可以發(fā)現(xiàn)商人沒有自稱過“華夏”,他們自稱的是“大邑商”“天邑商”“中商”。甚至甲骨文根本沒有“夏”這個字,這涉及到夏朝是否存在,此處暫不展開論述,而比“夏朝”更早的炎黃則更缺乏與“華夏”的關聯(lián)??傊?,“華夏”這個詞實際上來源于周朝的塑造,而在先周時并無“華夏”的稱呼,那么自然就不能說周人源于華夏了。 如果周人的族源不是華夏,那么他們應該源于哪里呢? 徐中舒先生提出“周人出于白狄說”,指出周人本是黃土高原地帶的粗耕農業(yè)民族,公劉時渡過渭水制作石器,與姜姓高等農業(yè)民族接觸;后來太王開始與姜族通婚,周人接受母系的經濟技術,才迅速發(fā)展成一個高度發(fā)達的農業(yè)國家。之后周人以姜嫄、后稷為始祖,實際上是繼承母系的傳說。至于周人,本身應該是出于白狄,春秋時期晉文公的母系是姬姓狐戎,狐氏出自晉祖唐叔虞,與晉國同祖;但又說白狄是晉文公母國,可見周人實際上就是白狄。 我們還知道,姬姓與姜姓世代通婚。在《詩經·大雅·緜》中,太王亶父與姜姓之女結合,那么姬姓與姜姓并非一族;而在《生民》中,周人始祖后稷也是姜姓之女所生,那么姬姓有可能出自姜姓??傊?,在先周時期就屬于一個大集團。我們最熟悉的周代姜姓人物,當然就是齊太公呂尚,也就俗稱的姜子牙。雖然《史記·齊太公世家》說呂尚是“東海上人”,似乎出生就是在山東。不過,當時山東是東夷的地盤,呂尚是周公東征時才分封的。 傅斯年先生在《姜原》中,指出“姜羌為一字”。在《后漢書·西羌傳》中還提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說明一直到南北朝時,仍有人認為姜羌同源。至于姜姓的地望,傅老也指出當在河南西境,春秋時期這里仍有“姜戎”,曾配合晉國襲擊秦將孟明視。姜戎雖然是戎人,但也自稱四岳之后?!秶Z·周語》說“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梢?,周人認為四岳最早的封國就是呂國,而呂尚正是出自呂國。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 “羌方”的記載,這是分布在秦、晉、豫交界一帶的部族。羌方是商人在西方的勁敵,商王有一次曾派遣五族討伐過羌方,還有一次出動了一萬名軍士,被俘虜?shù)那既嗽诩漓胫斜蛔鳛槿松罋ⅲ蛘叱蔀樯坛F族的奴隸。雖然從地望看,渭水流域的姜姓部族尚在羌方以西,但相鄰不遠,大約是同族。故周人以“姜”來命名姜姓部族,而“羌”的概念卻一直隨著華夏版圖擴大而往西不斷漂移,所以羌方與今天的羌族也并無關系。 綜上,可以發(fā)現(xiàn),春秋時的姬姓、姜姓均分布在華夏與戎狄,但他們彼此認為是有血肉聯(lián)系的。但就此認為周人出自戎狄,實際上也還是不妥。我們前文說到,商朝只有中商和方國的區(qū)別,當時既沒有“華夏”,同樣也就沒有“戎狄”。周人的經濟文化本不如商人,但自從滅亡商人發(fā)達之后,就開始自稱為“華夏”,而把窮親戚貶稱為“戎狄”。所以無論說周人出自華夏還是戎狄,實際上都是以后世塑造的名詞去反套早期的形態(tài)。 這里談一下遠古時代的族群劃分。如傅斯年先生主張西方之夏、東方之夷、南方之苗,徐旭生先生主張華夏、東夷、苗蠻,林惠祥先生主張華夏族系、東夷族系、荊吳族系、百越族系。這幾種觀點均指出西方、東方、南方為幾大族團,但均存在用周代稱呼命名遠古的情況。楊寬先生主張東系民族、西系民族,蒙文通先生主張海岱民族、河洛民族、江漢民族,以地域來稱則相對客觀。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沒有把戎狄與華夏區(qū)分開來。 總之,說周人起源于“華夏”,或者周人起源于“戎狄”都不妥當。更為準確的說法是,周人是來自西方部族,與商代的羌方、周代的戎狄血緣更為密切,而與商人、周代的東夷則較為疏遠。其在入主中原之后自稱“華夏”,而以“戎狄”去命名西北部族,后世又被分析為“西戎”和“北狄”。實際上“華夏”和“戎狄”都不是血緣部族,“華夏”是周人政權主導的政治文化共同體,而“戎狄”則是周人政權對異族籠統(tǒng)的定義。 (本文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008) |
|
來自: 老盧j2z2mi16hy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