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讀資料顧炎武(1613—1682年),字寧人,江蘇昆山人,學者稱亭林先生。顧炎武極富民族氣節(jié),清兵入關,起兵抗清。失敗后,從商,繼之以漫游南北,其足跡踏遍了京歌、昌平、代州、薊州、遵化、玉田、永平、山海關,還到過太原、大同、榆林。 67 歲時,始在陜西的華陰定居。他終生不仕清朝,竭盡全力于著述事業(yè),寫出了《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音學五書》等學術著作。 《日知錄》是顧炎武一生學問的精華。他從30歲起,每逢讀書均做筆記。到60歲時,他對先前自己所做的筆錄進行反復探究,長期思索,多次修訂,做成此書。 《日知錄》內(nèi)容宏富,貫通古今。32 卷本的《日知錄》有條目1 019條,長短不拘,最長者《蘇淞二府田賦之重》有5 000多字;最短者《召殺》僅有9 字。《日知錄》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政治、經(jīng)濟、軍事、教育、科技、哲學、宗教、歷史、法律、經(jīng)學、文學、藝術、語言、文字、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包,這也反映了作者淵博的學識。閻若璩是清代著名的經(jīng)學大師,長于考據(jù),但他服膺顧炎武的學識,曾說:“讀顧炎武書,心花怒放,又汗流浹背。” 名句賞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意思是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人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君子之學,死而后已。出自《顧亭林詩文集·與人書六》?!咀g文】君子的學問,需要終身追求。 祖生多意氣,擊揖正中流。出自《京口即事》?!咀g文】祖遨意氣風發(fā),誓復中原,渡江北伐,一舉成功。 人生富貴駒過隙,惟有榮名壽金石。出自《秋風行》?!咀g文】人生富貴就像白駒過隙,轉(zhuǎn)眼就會逝去,只有人的榮辱之名像金石一樣永存。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字面的意思就是龍到晚上還行雨,樹到暮春還開花。寓意就是上面的,垂暮之年,疾病臥床,猶克服各種無法想象的困難,勤奮著書。 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出自《精衛(wèi)》?!咀g文】我(精衛(wèi))寧愿填平東海,即使身體沉人海底,此心也不更改,只要大海沒有填平的日子,我的填海之心就不會斷絕。 拯斯人于涂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出自《亭林文集·卷三·病起與薊門當事書》?!咀g文】把苦難的老百姓拯救出來,為子孫后代開創(chuàng)太平盛世,這是我們的責任。志士仁人以國家太平為己任,直到死為止。 文以少而盛,以多而衰。出自《日知錄·卷十九》?!咀g文】文章因為少而繁榮,因為多而衰落。 水為地險,酒為人險。出自《日知錄·卷二十八》?!咀g文】水可以導致地勢險要,酒可以使人陷于危險。 士大夫之無恥,謂之國恥。出自《日知錄·卷十三》?!咀g文】士大夫們的無恥,其實就等于國家的恥辱。 一國皆狂,反以不狂者為狂也。出自《日知錄·卷三》?!咀g文】全國都在發(fā)狂,反而把那些不狂的人當作狂人。 明主勞于求賢,而逸于任人。出自《日知錄·卷九》?!咀g文】英明的君主求賢才時很辛苦,但用人時就很輕松了。 古人求沒世之名,鄉(xiāng)人求當世之名。出自《日知錄·卷七》?!咀g文】古人追求永久的名聲,現(xiàn)在的人追求當代的名聲。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出自《日知錄·卷十三》?!咀g文】保衛(wèi)國家,即使是地位低賤的普通百姓都有責任。 文章無定格,立一格而后為文,其文不足言矣。出自《日知錄·卷十六》。【譯文】寫文章沒有固定的格式,設定一個格式然后按照格式寫文章,這樣的文章已經(jīng)不足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了。 松柏后凋于歲寒,雞鳴不已于風雨。在寒冷的年末松柏也未凋落,風雨交加,天氣昏暗的時候,雞也照常鳴叫。 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譯文】一個人如果不廉潔,就會無所不貪;一個人如果沒有廉恥,就會什么下作的事情都做。 名句集錦1、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 2、拯斯人于涂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 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4、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5、生無一錐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懸弧,焉能鈞三江,終年守菰蒲。 7、官多則亂,將多則亂。 8、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9、人臣之欺君誤國,必自其貪于貨賂也。 10、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蒼生痛哭深。 11、目擊世趨,方知治亂之關必在人心風俗,而所以轉(zhuǎn)移人心整頓風俗,則教化紀鋼為不可缺矣。 12、天下無不可變之風俗。 13、生無一錐土,常有四海心。 14、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15、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而后為之。當明末年,奮欲有所自樹,而迄不得試,窮約以老。然憂天憫人之志,未嘗少衰。事關民生國命者,必窮源溯本,討論其所以。 1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懸弧,焉能鈞三江,終年守菰蒲。 17、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18、不廉,則無所不?。徊粣u,則無所不為。 19、老柏搖新翠,幽花茁晚春。 20、文之不可絕于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亂神之事,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若此者,有損于己,無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 21、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 22、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23、犯天下之不韙。 24、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25、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6、辭主乎達,不論其繁與簡也。 27、人生富貴駒過隙,惟有榮名壽金石。 28、人寰尚有遺民在,大節(jié)難隨九鼎淪。 29、禮義廉恥,是謂四維。 30、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31、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知識拓展有關《日知錄》的小知識 1. 顧炎武為什么把這部書比作“采銅于山”? 顧炎武說,當今的人寫書,就像當今的人鑄錢。古人采銅于山,今人則買舊錢做廢銅鑄錢。鑄出的錢,既粗惡,又把古人的傳世之寶毀壞,豈不兩失?顧炎武非常注重收集第一手資料,在治學上態(tài)度嚴謹扎實,堪稱楷模。這在《日知錄》中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他這種研究學問的態(tài)度和方法是對明朝空疏學風的反對,對清初一代學風的轉(zhuǎn)變與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梁啟超說:“論清學開山之祖,舍亭林沒有第二人?!爆F(xiàn)在,人們?nèi)匀怀3S妙櫻孜洹安摄~于山”的比喻,來說明歷史研究要重視第一手資料,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2. 顧炎武的另一部著作—《肇域志》 《肇域志》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編纂的一部全國性地理總志,始纂于崇禎十二年(1639年),成書于康熙元年(1662年)。顧炎武學識廣博,征引豐富,為纂此書而參閱的明代及清初方志達100多種,這些方志中有不少今天已經(jīng)失傳?!墩赜蛑尽繁4媪嗽S多重要的方志文獻,為今天的史學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此外,《肇域志》充分反映了顧氏的地理學思想以及他求實致用的一貫治學精神,因而也是研究顧炎武學術思想的重要文獻。 |
|
來自: 文明Shiwenshan >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