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365· ·第二章 五運六氣· ·第九節(jié) 五郁十二變·
三、六氣十二變(092)
六氣,即厥陰風(fēng)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其在天為氣,在地成形,上下相召,升降相因。
黃帝問曰:五運六氣之應(yīng)見,六化之正,六變之紀(jì)何如?岐伯對曰:夫 六氣正紀(jì),有化有變,有勝有負(fù),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帝曰: 愿盡聞之。
隨著五運六氣的依序來臨并發(fā)揮作用,天地間會出現(xiàn)一些常規(guī)性的變化現(xiàn)象,包括時化、司化、氣化、德化、布政、氣變、行令、病變等正常與反常的變化規(guī)律,通稱“六氣十二變”。五運六氣的變化可以從物象的變化上得到應(yīng)驗。既有氣化,又有時變;既有勝氣,又有復(fù)氣;既有德用,又有災(zāi)病,物候之應(yīng)各不相同。
岐伯曰:請遂言之。夫氣之所至也,厥陰所至為和平,少陰所至為暄, 太陰所至為埃溽,少陽所至為炎暑,陽明所至為清勁,太陽所至為寒氛。時 化之常也。
“氣之所至”:所至,來至,來臨。我們要有六氣來至的時間和方位概念,如厥陰為春木之氣,按上文之義,春氣由東向西行,由下向上升。 第一變:時化之常。時化,應(yīng)時之化;常,常規(guī),一般規(guī)律。 厥陰風(fēng)木之氣應(yīng)時而至,則來氣平和,猶言“敷和”。 少陰君火之氣應(yīng)時而至,則陽光普照,氣候由寒轉(zhuǎn)為溫暖,故曰“暄”。 太陰濕土之氣應(yīng)時而至,則空氣混濁而潮濕。“埃溽”:埃,塵埃;溽,濕。 少陽相火之氣應(yīng)時而至,故暑熱蒸騰。 陽明燥金之氣應(yīng)時而至,故清涼勁急。 太陽寒水之氣應(yīng)時而至,則寒氣彌漫?!昂铡保悍眨F雪之氣。
厥陰所至為風(fēng)府,為璺啟;少陰所至為火府,為舒榮;太陰所至為雨府, 為員盈;少陽所至為熱府,為行出;陽明所至為司殺府,為庚蒼;太陽所至 為寒府,為歸藏。司化之常也。
第二變:司化之常。“司化”:掌管生化之令。司,執(zhí)掌;化即五行之氣的生長化收藏,這是五行之氣的本質(zhì)屬性,五運六氣應(yīng)見,生化是必然的,但有太過不及制克從化之異,故曰“司化”。 厥陰在天為風(fēng),故曰“風(fēng)府”。庫藏曰府,風(fēng)由木所化,故厥陰乃風(fēng)所伏藏之所。后文少陰為火府、太陰為雨府、少陽為熱府、陽明為殺府、太陽為寒府同理。“璺啟”:璺,裂;啟,開。物體開裂,比喻發(fā)生之狀。 少陰為君火,故為火之府;“舒榮”:形容萬物繁榮盛長。 太陰為濕土,而雨濕為土所化,故太陰為雨濕之府?!皢T盈”:員通圓;盈,滿。充盈圓滿,土德圓滿敦阜。 少陽相火,故為熱之府?!靶谐觥保杭闯鲂校枱嶂畾獗M現(xiàn)于外。 陽明燥金行肅殺之令,故陽明為殺氣之府?!案n”:庚借為更,更替、遞變;蒼,青色,植物至秋而成熟,則青色褪,表示生發(fā)之氣至此變?yōu)槭粘芍畾狻?/span> 太陽之氣在天為寒,故為寒之府。水從寒化,其性趨下而伏藏,故曰“歸藏”。
厥陰所至,為生為風(fēng)搖;少陰所至,為榮為形見;太陰所至,為化為云 雨;少陽所至,為長為蕃鮮;陽明所至,為收為霧露;太陽所至,為藏為周 密。氣化之常也。
第三變:氣化之常。“氣化”:即木化為風(fēng),土濕化為雨之類。 厥陰風(fēng)木,木為生氣,化而為風(fēng),春風(fēng)蕩漾。少陰君火主令,陽氣漸長,萬物成形。太陰濕土,土為化氣,化而為濕,雨濕時下。 少陽相火,火為長氣,萬物繁榮昌盛。陽明燥金,金為收氣,化而為燥,燥性清涼,故見霧露。太陽寒水,水為藏氣,化而為水,水性趨下,流衍周密。
厥陰所至,為風(fēng)生,終為肅;少陰所至,為熱生,中為寒;太陰所至, 為濕生,終為注雨,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蒸溽;陽明所至,為燥生,終 為涼;太陽所至,為寒生,中為溫。德化之常也。
第四變:德化之常?!暗禄保旱拢謱懽鳌皭俊?,上直下心。許多注本認(rèn)為“德”通“得”,似不盡然。德應(yīng)該理解為事物固有的品性,即本質(zhì)屬性。現(xiàn)在很難找出一個合適的詞來替代這個“德”,“六氣德化”姑且解釋為六氣品性之化。
本節(jié)文字須與《六微旨大論》有關(guān)論述互參。厥陰所至,則風(fēng)氣發(fā)生,《六微旨大論》曰:“風(fēng)位之下,金氣承之。”故厥陰之氣行至終末,出現(xiàn)金之肅殺之氣。 少陰所至,則熱氣化生,“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故少陰君火之中可見寒化之象。 太陰所至,則濕氣化生,“土位之下,風(fēng)氣承之”,濕氣最終因風(fēng)木之疏達降而為雨,故終為注雨。 少陽所至,則炎火化生,“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火相薄,濕熱熏蒸,故終為蒸(熱)溽(濕)。 “陽明所至,為燥生,終為涼”句:按《類經(jīng)》注,燥、涼二字應(yīng)互換。陽明所至,則涼氣化生,“金位之下,火氣承之”,故終為燥,這個燥是燥熱的意思。 太陽所至,則寒氣化生,“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故太陽寒水之中可見溫化之象。
厥陰所至為毛化,少陰所至為羽化,太陰所至為倮化,少陽所至為羽化, 陽明所至為介化,太陽所至為鱗化。德化之常也。
第五變:物化之常。本節(jié)討論五蟲之化,亦名之曰“德化”,說明五蟲之化各從氣性。 五行之氣化生五蟲:木氣化生毛蟲,火氣化生羽蟲,土氣化生倮蟲,金氣化生介蟲,水氣化生鱗蟲。
厥陰所至為生化,少陰所至為榮化,太陰所至為濡化,少陽所至為茂化, 陽明所至為堅化,太陽所至為藏化。布政之常也。
第六變:布政之常?!安颊保杭词┱?、治化。 生化:生發(fā)之化。榮化:繁榮之化。濡化,濡潤之化。茂化,蕃茂之化。堅化:堅斂之化。藏化,伏藏之化。
厥陰所至為飄怒太涼,少陰所至為太暄寒,太陰所至為雷霆驟注烈風(fēng), 少陽所至為飄風(fēng)燔燎霜凝,陽明所至為散落溫,太陽所至為寒雪冰雹白埃。 氣變之常也。
第七變:氣變之常。此指六氣勝復(fù)之變。 厥陰風(fēng)木之氣亢盛則狂風(fēng)大作(飄怒),當(dāng)其盛極而衰,則金氣承而制之,故大涼。后文五氣所至同理。
厥陰所至為撓動,為迎隨;少陰所至為高明焰,為曛;太陰所至為沈陰, 為白埃,為晦瞑;少陽所至為光顯,為彤云,為曛;陽明所至為煙埃,為霜, 為勁切,為凄嗚;太陽所至為剛固,為堅芒,為立。令行之常也。
第八變:令行之常。“令行”:氣行如令出,令行禁必止,有不可阻擋之義。 此處描述了六氣的一些顯著特征?!?/span>太陽所至為剛固,為堅芒,為立”:堅凝冷峻之狀。
厥陰所至為里急,少陰所至為瘍身熱,太陰所至為積飲否隔,少陽所至 為嚏嘔,為瘡瘍,陽明所至為浮虛,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
以下“四變”屬于病機的范疇,故曰“病之常”。 “厥陰所至為里急”:風(fēng)木用事病變在筋,此指在內(nèi)之筋肉拘急,非痢疾“里急后重”的里急。少陰少陽為病則火勝,故瘡瘍身熱。太陰為病則脾土受困,水濕不能運化,故為積為痞。陽明為病則肺金受制,故皮膚虛腫,虛腫屬氣腫之類,按之復(fù)起,皮膚五行應(yīng)金。太陽為病則腎水虧損,故骨節(jié)不能屈伸。 “病之常”:六氣致病的一般規(guī)律。
厥陰所至為支痛,少陰所至為驚惑,惡寒戰(zhàn)慄,譫妄,太陰所至為積滿, 少陽所至驚躁,瞀昧暴病,陽明所至為鼽,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病,太 陽所 至為腰痛。病之常也。
“譫妄”:譫,口中胡言;妄,兩手亂抓,心神迷亂所致。“稸滿”:稸同蓄,中焦(脾胃、腹部)蓄積脹滿。“瞀昧”:瞀,眼目昏花;昧,昏暗不明?;鹜饷鞫鴥?nèi)暗。 “陽明所至為鼽,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病”句:鼽(qiú二聲),鼻塞不通,解剖指顴骨。尻(kāo一聲),骶尾骨部。髀,股骨,通指下肢膝以上部分。腨(zhuān一聲),腓腸肌,俗稱小腿肚。胻(héng二聲),脛骨。陽明經(jīng)起于鼻,下行經(jīng)尻陰股膝髀腨胻,至于足。陽明為病,故有上述癥狀。
厥陰所至為緛戾,少陰所至為悲妄衄蔑,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少 陽所至為喉痹,耳嗚嘔涌,陽明所至皴揭,太陽所至為寢汗,痙。病之常也。
“緛戾”:緛(ruán三聲),縮;戾,曲。筋脈短縮屈曲?!棒`”:衄(nǜ四聲),鼻出血;衊,今簡化為“蔑”,污血?!爸袧M”:中焦脹滿?!?/span>皴揭”:皴 (cūn一聲),皮膚開裂;揭,皮膚揭起。痙:肢體強直,角弓反張,因陰寒凝滯,陽氣不行所致。
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泄,少陰所至為語笑,太陰所至為重胕腫,少陽所至 為暴注,膶瘛暴死,陽明所至為鼽嚏,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
“重胕腫”:土氣濕滯則傷脾,脾主肌肉,故身重肉浮而腫。此處“胕”音義同浮?!氨┳ⅰ保捍蟊銊a。“膶瘛”:膶(rún二聲),肌肉抽縮跳動;瘛(chì四聲),抽風(fēng)、痙攣。
凡此十二變者,報德以德,報化以化,報政以政,報令以令,氣高則高, 氣下則下,氣后則后,氣前則前,氣中則中,氣外則外,位之常也。故風(fēng)勝 則動,熱勝則腫,燥熱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隨氣 所在,以言其變耳。 (以上《素問·六元正紀(jì)大論第七十一》16/20) “報德以德,報化以化,報政以政,報令以令”句:報有報應(yīng)、告示、示應(yīng)的意思,按現(xiàn)在的閱讀習(xí)慣,可以將句型倒轉(zhuǎn)為“德有德報,化有化報,政有政報,令有令報”。也即,萬物依據(jù)六氣所至的不同特征而表現(xiàn)出與之相應(yīng)的變化:六氣施用以德,則萬物示應(yīng)以德;六氣施用以化,則萬物示應(yīng)以化;六氣施用以政,則萬物示應(yīng)以治;六氣施用以令,則萬物示應(yīng)以行。 六氣所至,在方位上有高下前后中外之異,則萬物亦表現(xiàn)出與高下前后中外相應(yīng)的變化。用于人體病變,可以從經(jīng)絡(luò)循行路線部位來理解病變之所在:六氣所至在上,則病變的位置高;氣在下,則病位低;氣在后則病位在后;氣在前則病位在前;氣在里則病位在里;氣在外則病位在外。這是六氣致病在病位上的一般規(guī)律。 “風(fēng)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腫”句,歸納六氣致病的證候特征。這六句話又見于《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風(fēng)善行而數(shù)變,故風(fēng)勝則動?!皠印北硎緹o恒定、多變。熱勝則腫脹,如瘡瘍癰腫。燥勝則干,如精血津液枯涸,皮膚肌肉皴揭。寒勝則浮,如腹部滯滿,身體虛浮。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腫,如水瀉,水道不利之皮膚凹陷性水腫??傊梢愿鶕?jù)六氣的性質(zhì)及致病的部位,推測疾病的證候。
帝曰:愿聞其用也。岐伯曰:夫六氣之用,各歸不勝而為化,故太陰雨 化,施于太陽;太陽寒化,施于少陰;少陰熱化,施于陽明;陽明燥化,施 于厥陰;厥陰風(fēng)化,施于太陰,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 帝曰:自得其位何如?岐伯曰:自得其位,?;?。帝曰:愿聞所在也。 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素問·六元正紀(jì)大論篇第七十一》18/22) 理解這一段文字,關(guān)鍵在于一個“用”字,并把作用、效用與后文的“施于”一詞聯(lián)系起來。就是說,六氣氣化的作用,必須通過它所施加的對象才能體現(xiàn)出來。那么,六氣的作用施加于哪些對象才能體現(xiàn)出來呢?答案是“各歸不勝而為化”,即施加給可克者,來體現(xiàn)氣化的作用。所以,這里的“用”,應(yīng)理解為“施用”,實際上是從另一種角度闡釋五行勝克的道理。如太陰濕土氣化為雨,施加于太陽寒水(土克水),則太陽寒化的功能將齊同于太陰雨化。后面“太陽寒化,施于少陰;少陰熱化,施于陽明;陽明燥化,施于厥陰;厥陰風(fēng)化,施于太陰”同理。六氣施用多見于歲運太過之年。 “各命其所在以征之”句:各自根據(jù)六氣所主的方位和月令驗證施加氣化的作用?!八凇?,指六氣所處的方位和所主的月令,即后文所說的“方月”(時位)。主氣的方月固定不變,而客氣的方月則變化不定。所以六氣施用主要觀察客氣的情況。 “自得其位”之化不存在施加的問題,這是主客之氣在各自的方月進行的正常氣化。閱讀這一節(jié)文字,宜對照“六氣司天在泉圖”加以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