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不知①,尚矣;不知知②,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③,是以不病。 【注釋】 ①知不知:有兩種解釋:一是知道卻自以為不知道,一是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 ②不知知:不知而自以為知。 ③病病:把這種毛病當(dāng)作毛病。 【譯文】 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道,這是最好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dāng)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dāng)作缺點對待,所以他就沒有缺點了。 【解析】 老子在這一章談到了人性的弱點之一:不懂裝懂,認(rèn)為這是一種病態(tài)。其表現(xiàn)是剛愎自用。在前邊的章節(jié)里,老子曾提出過“自知者明”的觀點,這一觀點告訴我們,能夠認(rèn)識自己才算高明。所以,我們只有真正做到自知了,才不會固執(zhí)己見、自以為是。 老子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這句話中,“知不知”意為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無知?!薄安恢币鉃樽约翰恢绤s以為自己知道,把無知當(dāng)有知。這句話意思是說,知道自己的無知是高明的,而本來不知卻以為是知就是弊病了。老子在這里表達(dá)的思想,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希臘哲學(xué)家蘇格拉底的一句話:最聰明、最有知識的人是承認(rèn)自己無知的人。而孔子也曾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是說知道自己有某方面的知識和知道自己沒有某方面的知識,兩者都是知識。不論是蘇格拉底,還是孔子,他們都強調(diào)入要有自知之明。 老子在對“不自知”的人作了一番剖析之后,又將圣人的“不病”擺在了世人的面前,并以此進行對照,結(jié)果不說自明了。圣人怎樣呢?下面一句話給了我們答案。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前一個“病”字為動詞,足痛恨、疾恨的意思;后一個“病”字為名詞,本指疾病,這里指的是那種自己無知還自以為有知的愚不可及、無可救藥之人。老子為什么說圣人沒有毛病呢?在老子看來,圣人本身不是沒有缺點和不足,而是圣人能承認(rèn)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并努力加以改正,時間久了,他也就沒有什么毛病了。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不病”了。這里的不病應(yīng)該理解為心理上、思想上不為外物所蒙蔽。換句話說,也就是能夠洞察一切。所以,圣人貴在有自知之明,能及時糾正自己的缺點,而不是自以為是、剛愎自用,所以圣人的品德日臻完善,逐漸成為眾人學(xué)習(xí)的楷模。 世界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生存,都一定會與他人、社會及自然界發(fā)生聯(lián)系。我們每個人都是整個世界中的一份子。作為整體中的個體,我們怎樣才能與他人和睦相處呢?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須克服自以為是的弱點。 如果一個人不把自己定位好,制定出不適合自己的目標(biāo),而他仍要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biāo)兩努力奮斗,并且自以為自己意志堅定,那么這樣導(dǎo)致的后果恐怕比沒有目標(biāo)更加可怕。剛愎自用、沒有自知之明帶給人的不是成功的幸福,而是失敗的痛苦,這種盲目心理能讓人付出慘重的代價。例如,我們?yōu)榱俗非笫聵I(yè)或者愛情的成功,常常無所顧忌地奮勇向前,這本來是好事,但是一旦走錯了路,又聽不進別人的良言,那么帶來的后果將是可怕的。 剛愎之人常常是狂妄之徒,狂妄的人常常在無意中傷害他人的自尊心,而自己也常常因為這種無意而受傷。有一些人,并不一定沒有才華,其不能施展才華的原因就是太狂妄。沒有多少人樂意信賴一個言過其實的人,更沒有多少人樂意幫助一個出言不遜的人。 剛愎之人,多是無禮之人;無禮之人,多是孤立之人;孤立之人,多是最終失敗之人。大凡具有大將風(fēng)度之人,多具有謙遜的品德;而剛愎之人,骨子里總是透著一股小家子氣。最糟糕的當(dāng)算是既剛愎又無能的人,剛愎使他什么都敢干,無能使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搞得一團糟。有時剛愎者盡管心中已感覺到自己錯了,但仍堅持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而這一點最讓周圍的人受不了。固執(zhí)是剛愎者的一個手段,用來獲得想要的東兩,別人越反對,他就越是非要不可。這種固執(zhí)讓別人討厭。長此以往,他就會發(fā)現(xiàn)別人都躲著自己。 一個驕傲自滿的人必定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面對一一個狂妄而驕橫的人,我們無須與之理論,時間自會證明他的實際價值,事實自會懲罰他的無知可笑。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我們都要堅持“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原則。 要明白世上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之中,只有根據(jù)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計劃策略,才能處處掌握主動權(quán),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而剛愎者則恰恰相反,他們最大的缺點就是自以為是,認(rèn)為自己的判斷是完美無缺的,因麗常常表現(xiàn)得驕橫跋扈、一意孤行。他們往往高估自己而低估對手,這樣就容易被表面的假象所蒙蔽,導(dǎo)致判斷失誤,遭遇失敗。
王弼《道德經(jīng)注》 不知知之不足任,則病也。 不知道人的思維、思慮是不足以被完全依靠的,就是犯了錯誤。 蘇轍《老子解》 道非思慮之所及,故不可知。然方其未知,則非知無以入也。及其既知而存知,則病矣。故知而不知者上,不知而知者病。既不可不知.又不可知,唯知知為病者久,而病自去矣。 道不是通過思考能夠完全理解的,所以說它不可知。然而正是因為還沒有知道,錯誤的見解就無從影響。等到知道了一些而自以為自己知道了,就出問題了。所以知道人的思維的局限,知道真正的道是不能通過思考、學(xué)習(xí)得到的,而不去獲取那些不足以了解、甚至?xí)鹫`解的、片面的、膚淺的知識,這樣的人是上等層次的;不知道真正的道是不能通過思考、學(xué)習(xí)得到的,而去獲取那些片面的、膚淺的知識,是錯誤的。既不能什么都不知道,又不能把智識看得太重要,只有認(rèn)識到自己有智識、懂得很多是個問題,如果能把問題看成是問題,問題自然會解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