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謠導入,說“已知” 1. 師生板書“節(jié)”字。復習已學過的三首傳統(tǒng)節(jié)日童謠:《春節(jié)童謠》《元宵童謠》《清明童謠》。 2. 學習“端午”。 清明之后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便是“端午”(教師板書)了。你能給“端”字組詞嗎?教師相機引導:“端正、端坐”表示“身正,不歪”;“端碗、端茶”表示“用手很平正地拿著”;引申義“筆端、開端”,指“東西的一頭”。而“端午”是指整個大熱天的開端。 【設計理念:本環(huán)節(jié)利用擴詞法識“端”字。利用擴詞法學習漢字,積累一些常用詞語,是本單元的教學要點。同時,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教師相機歸類梳理“端”的字義,理解新偏旁“立字旁”的形旁意義,多方位地了解“端”的含義,使?jié)h字的學習不浮于表層,這才能使學生真正有所得?!?/p> 3. 對于“端午節(jié)”,你知道(板貼:知道)些什么?學生交流。 【設計理念:“知”是本課生字,“知道”是本課出現的新詞。本環(huán)節(jié)利用“知道”一詞統(tǒng)領整篇課文的教學,以三問“你已經知道了什么?”“讀了課文,你 又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來搭建本課的教學框架。這樣的設計,既復現了生字“知”,也讓教師更準確地了解了學生的學習原點、興趣點、障礙 點,能有的放矢地開展更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的語文實踐活動?!?/p> 4. 揭示課題:今天這堂課,我們就去了解端午節(jié)的一個重要習俗——吃端午粽。補完課題,讀課題,正音“粽”。 二、三讀課文,說“新知” (一)初讀課文,學字讀詞 1. 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讀好一組與“一”相關的詞語。 ①按變調規(guī)律將本文中與“一”相關的詞語分成 兩組,讀一讀: 一到端午節(jié) 一鍋粽子 一顆棗 一掀開 一股清香 一口粽子 一小籃 ②回憶變調規(guī)律兒歌,做做動作背一背: “單獨時,平平走;遇四聲,向上沖,搭座山; 一二三聲前,往下滑,開朵花?!?/em> ③去掉“一”的拼音,打亂順序,再讀一讀。 ④把詞語放回句子中,讀一讀。 【設計理念:“一”的變調在前面的課文中已經出現過多次,從統(tǒng)編版一年級上冊《秋天》一文初探規(guī)律,到《大小多少》中復習讀法,再到第6課《樹和喜鵲》中的讀法鞏固等等,孩子們已掌握了一定的規(guī)律,形成了一定的語感,但讀錯的現象還是頻頻出現。這篇課文中帶“一”的詞語共有7個,并出現在很多難讀的長句子中。所以,很有必要再次進行“一”的變調規(guī)律的復習鞏固?!?/p> (二)二讀課文,讀好長句 1. 讀好長句子——“一到端午節(jié),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著我們回去。” 這個句子中出現了兩個帶有“一”的短語,因為之前已經落實了詞語朗讀,連起來讀一遍即可。著重學習漢字“米”。 ①“粽”字是什么旁?認識“米”字:出示圖片與字源。 ②你知道有哪些“米”字旁的字?學生交流,同時梳理與補充:粽、糧、粗、精、粉……教師小結 : 米字家族比較龐大,一般都與米、糧食有關。 2. 讀好長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p> 【設計理念:讀這個長句子,先讓學生思考:句子為什么有長短?使大家認識到句子長是因為內容多,然后采用內容分解法,利用插圖和句子互相配合,引導學生對長句的內容進行分解:先寫的是粽子的外面,然后寫里面,最后寫中間。于是,在學字、學詞、讀句的有效統(tǒng)整中,明白句子所表達的內容,既能促進理解,又能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p> ①一看插圖、讀句子,圈出粽子的三個組成材料,讀準音:箬竹葉、糯米、棗。 放入句式有序說話:“粽子是用( )包的,里面裹著( ),中間有( )。” ②二看插圖,自主加上形容詞來說說:( )的箬竹葉、( )的糯米、( )的棗。 課文中也有這樣的形容詞,把物品寫有趣了,請你找一找,畫一畫,讀一讀。 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 ③發(fā)現填進去的詞語有什么特點?都是表示顏色的詞(板書“色”),都是疊詞。 體會表達的趣味:一句話中,用疊詞的形式形象地寫了粽子的顏色,把粽子寫漂亮了,讀起來還順口,連起來讀讀整句話吧!用各種方式展示讀:同桌讀、比賽讀、挑戰(zhàn)讀、看著句式背誦…… ④三看插圖,利用句式背句子。 【設計理念:利用插圖,可以幫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掌握、確認事物的本質,豐富認知的內容。孩子們可以在插圖中清楚地認識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喚起生活前經驗;也可以通過插圖,認識與文字對應的新事物,豐富學生的認知。同時,結合插圖與長句,通過“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的有層次引導,讓兒童仔細地、有序地觀察插畫、閱讀課文,引導學生關注作者介紹的順序,對兒童理解語言有很大幫助。兒童通過“將語言變成畫面的能力”,能有效提高記憶力和想象力?!?/p> 3. 讀好長句子——“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讀讀句子,這句話寫了粽子的什么特點? 表演創(chuàng)編朗讀活動。 4. 讀好長句子——“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p> 理解“分給”:利用教具“一籃粽子”,把粽子的圖片一個個分給小朋友們,出示“分”字,像這樣,把整體用刀切開或取出一部分,就是“分”。復習已學漢字:指生上臺領讀粽子背后的漢字,質疑釋疑,同桌互讀過關。 【設計理念:在習字學詞時,加入一些游戲元素,無疑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活動性學習是低年級孩子的最愛?!?/p> 5. 寫字指導: 這篇課文中有好幾個字的字形就是一幅圖。出示圖畫,學生猜字。照樣子寫字。 【設計理念:寫字就是畫一幅漂亮的畫!這樣,將枯燥的寫字指導轉化為學生喜歡的寫字練習,使練習變得好玩起來,有力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寫字興趣,提高了學生寫字的效率。同時,像這樣用溯源的方法簡明扼要地呈現這些漢字產生、演變的大體歷程,滿足學生愛問“為什么”的好奇天性,引起他們探究學習的興趣,并在書寫過程中領悟漢字的文化內涵,培養(yǎng)漢字文化意識?!?/p> (三)三讀課文,梳理脈絡 連起來讀讀整篇課文,說說你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有了什么收獲?相機梳理板書。 三、誦讀童謠,說“欲知” 1. 其實,端午節(jié)除了要吃粽子,還有很多習俗呢!讀《同步閱讀》中的《端午童謠》。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掛香囊;五彩線,手腕綁;吃粽子,沾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2. 學生說“欲知”:讀了童謠,你想了解什么? 3. 課外延學:根據這些疑問,請到課外去找找相關故事,下節(jié)課,我們將進行“話端午”活動。 【設計理念:在閱讀中實現統(tǒng)整的教學。認知統(tǒng)整,了解除端午粽之外更多的民風民俗;誦讀統(tǒng)整,結合《端午童謠》習得文本之外的童謠、兒歌;課外活動統(tǒng)整,結合學生的生活來學習語文、實踐語文,實現課堂教學指向生活、指向生命的“大語文”格局。】 點評 理念:教學設計之“魂” 語文教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課堂,課堂教學的實施關鍵在設計。而課堂教學設計的著力點又應當在哪里?是教學過程的編排嗎?不是的,應當是設計的理念。也就是說,不只是“怎樣設計”,而更為重要的是“為什么要這樣設計”。雖然一個好的設計為一些教師現成搬用,現在還不是個別現象,但對于更多教師來說,他們希望能夠借鑒思索的并不是“設計”本體,而是這樣設計背后的教學理念。如果設計本身只是“術”,那么設計背后的教學理念才是“道”。有了“術”,不等于得了“道”,只有得了“道”,才能靈動而有創(chuàng)意地去駕馭“術”。 品評本案的一個亮點,就在于它不只是展現設計的方案,而更在于傳達這樣設計的理念是什么。為了強調,設計理念的部分一律加上標題“設計理念”加以強調,并用不同字體以示醒目,還用括號標注,這是對“設計”不可缺失的理解。綜觀它的設計理念要點:一是節(jié)氣教學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識字與閱讀理解的一體化推進;三是在重點、難點處(長句子)精準發(fā)力,使閱讀教學從面面俱到的傳統(tǒng)弊端中走出來,實行“精準滴灌”;四是對插圖在教學中的運用,充分發(fā)揮統(tǒng)編教材圖文并茂的特點;五是實現閱讀教學在“統(tǒng)整”中“跨越”的教學思想,開闊學生視野,激發(fā)生活情趣,實現從“小課堂”到“大語文”,見“真能量”。 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師運用知識、凝聚智慧、縱橫信息、大開腦洞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真正要讓教學設計成為育人之本,成為教師優(yōu)課創(chuàng)作的“母體”,我們需要的并不是“設計”本身,而是為什么要作這樣設計的背后的思想。 理念才是教學設計之魂,魂兮歸來! (浙江省紹興市北海小學教育集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