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體常識 文體是指文章的體裁、類別。古代文體就語言形式而論,可分為韻文、駢文、散文三大類。韻文講究押韻,如各朝代的詩歌;駢文和散文不講究押韻,它們的區(qū)別在于前者講平仄、對仗,散文沒有這些講究。我們講古代散文,是廣義概念的,凡韻文、駢文以外的文章,都可稱為散文。 (一)詩 詩按照形式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1.古體詩。又稱“古風”。包括《詩經(jīng)》、《楚辭》、樂府詩、漢魏六朝詩歌以及唐以前的文人詩和唐以后仿照它們的體式寫的詩。古體詩的特點:每首詩句數(shù)不限,押韻、對仗、平仄都比較自由,沒有一定的限定。按每句的字數(shù),可分為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四種。如《古詩十九首》、《觀滄?!?、《長恨歌》。 2.近體詩。又稱“近體詩”、“格律詩”,是唐以后形成的一種詩體。每首詩的句數(shù)、字數(shù)、押韻、平仄、對仗均有嚴格的規(guī)定。按每句的字數(shù),可分為五言、七言兩種;按每首句數(shù),可分為律詩、絕句、排律三種。 (1)律詩,每首八句,分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其中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逢偶數(shù)句句末的字要押韻;每句中平仄相間,每聯(lián)兩句,平仄相對。按每句字數(shù)的不同,可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如《春夜喜雨》、《山居秋暝》。 (2)絕句,每首四句,押韻、平仄與律詩相同,對仗則比較自由。按每句字數(shù)的不同,可分為五絕、七絕。如王維的《鳥鳴澗》和杜甫的《絕句》。 (3)排律,每首不少于十句的偶數(shù)句,押韻、平仄與律詩相同,除首尾兩聯(lián)外,中間各聯(lián)都須對仗。 (二)詞 詞萌芽于隋唐之際,興于晚唐、五代而極盛于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還被稱作詩余、歌曲、長短句。曲調的名稱如《菩薩蠻》、《蝶戀花》、《念奴嬌》等叫做“詞調”或“詞牌”,按照詞調作詞稱為“倚聲”或“填詞”。 按各詞調字數(shù)的多少,又分別稱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字到90字)、“長調”(91字以上)。詞中的段稱為“片”或“闋”,一首詞的兩段分別稱上片、下片或上闋、下闋。 起初,詞被視為“小道”、“艷科”,不登大雅之堂,因為它主要是通過歌女們的曼吟低唱傳到文人中間的。這些文人大都生活比較浪漫,在對酒當歌之際,為了佐歡遣興、消愁解悶,漫筆偶成,自然多為描寫男女情愛、留連光景之作。 正式宣布詞的獨立地位的是宋代李清照的《詞論》,她掛出詞“別是一家”的招牌。周邦彥是詞藝的“集大成”者,周邦彥與柳永并稱“周柳”,與南宋姜夔并稱“周姜”。李清照生于南、北宋過渡時期,南渡以后詞風由明麗而變?yōu)槠嗲?,沈謙謂:“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南宋以后,由于民族矛盾尖銳,愛國歌聲始終回蕩詞壇,悲壯慷慨之調應運發(fā)展,把豪放詞風提高到一個新層次。岳飛、張孝祥、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等,其中以辛棄疾的成就為最高,風格以雄深雅健、激昂慷慨為主,也有瀟灑超逸、清麗嫵媚的,與北宋蘇軾并稱“蘇辛”。南宋時期還有許多杰出詞人對婉約詞風進一步開拓,姜夔的“清空”、“騷雅”,史達祖的“奇秀清逸”,吳文英的“如七寶樓臺”,等等。 (三)散曲 散曲興起于金元時期,最初主要在市井中間傳唱,曾被稱為“街市小令”,后來文人染指,大量創(chuàng)作,很快風靡流行,由北向南,成為元朝“一代之文學”。 散曲可分為小令和套數(shù)兩類。小令又名“葉兒”,是一種短小的單支小曲,如張養(yǎng)浩《雙調·折桂令》[中秋]。套數(shù)也稱“聯(lián)套”、“散套”、“套曲”,是由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子(少則兩三支,多則不限)連綴組合起來的,除第一支曲子的曲調名要標在標題宮調名之后外,其他各支依次在正文中標出。 散曲的標題一般包括三部分,即宮調、曲調、曲題。如張可久的《中呂·賣花聲》[四時樂興]、喬吉的《越調·斗鵪鶉》[歌姬]等。 (四)賦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鋪才邐文,體物寫志”是賦之特征。前四字指賦的形式,后四字指賦的內容?!稘h書·藝文志》載:“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辟x是一種不同于詩詞,也不同于散文的文體,介于二者間。首先,賦體文學的創(chuàng)作目的是為了諷諫,而且賦體文學一般都繼承《詩經(jīng)》傳統(tǒng),用序說明創(chuàng)作的目的;其次,賦體文學以對問為基本的結構形式。第三,賦體文學以鋪陳排比為基本的描寫手法。第四,賦體文學都追求宏麗溫雅的審美風格。 賦成為一種文體,在漢代領一時風騷。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發(fā)動“古文運動”,駢文逐漸失去正統(tǒng)地位。這對賦有一定沖擊,但宋以后,賦依然是文人學士最喜歡的文體之一,主要是俳賦與文賦。 《漢書·藝文志》載:凡詩賦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其中宋玉之《風賦》、枚乘之《七發(fā)》、司馬相如之《子虛賦》、東方朔之《答客難》、揚雄之《長楊賦》、班固之《兩都賦》等等,無一不是傳世佳作。 (五)散文 古代散文大致可分為歷史散文、議論散文、雜記散文、應用散文四大類。 1.歷史散文。①編年體:以年月為經(jīng),史實為緯,依時間順序通貫起來的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鑒》等。②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的史書體裁。如《史記》、《漢書》等。③國別體:按照國別記敘各國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國語》、《戰(zhàn)國策》等。 2.諸子散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文化空前繁榮,出現(xiàn)了“諸子百家”的散文。諸子散文大體上屬于議論文范圍。如儒家的代表作有《論語》、《孟子》;法家的代表作有《韓非子》;道家的代表作有《莊子》、《老子》;墨家的代表作有《墨子》;兵家的代表作有《孫子兵法》等。 3.議論散文。議論散文的特點是分析和說明事理,常見的形式有:①論:這種體裁的文章側重于析理。如《過秦論》、《六國論》等。②說:一般是陳述自己對某事物的見解。如《師說》、《愛蓮說》等?!罢摗焙汀罢f”的界限有時很難分得十分清楚,大體上說,內容較為莊重的,大多采用“論”;一些較接近文學性散文的,大多采用“說”。如《愛蓮說》。③原:是推論事理的議論文,對某種理論、政治制度、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如《原毀》、《原君》等。④寓言:古代寓言大多富有哲理性,一些著名作家常用寓言來代替抽象的議論,把要說的道理在寓言中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從這個含義上說,寓言屬于議論散文。如《察今》中的“刻舟求劍”、《莊子》中的“庖丁解?!钡?。⑤書信:從應用范圍而言,自然屬于應用文,但按內容來說,古代屬議論性質的書信占很大比重,所以也將其歸于議論散文。如《答韋中立論師道說》等。⑥贈序:贈序時贈人以言,從應用范圍而言,也屬于應用文,但古文中不少贈序從內容看屬于議論文。如《送東陽馬生序》等。古文中還有不少序文也應歸于議論文,如《伶官傳序》等。⑦奏議:從應用范圍說,也屬于應用文,但從內容上看,它是臣子向君王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應屬于議論文。常見的形式有疏、表、對策等。如《諫太宗十思疏》、《出師表》等。 4.雜記散文。一般分為兩類:一是山川景物人事記,如《岳陽樓記》。二是筆記文。以記事為主,篇幅短小,內容廣泛,歷史掌故、遺聞軼事、科學小品、文字考證等都可涉及,如《左忠毅公逸事》等。 5.應用散文。書信、贈序、奏議就應用范圍而言,屬于應用文。古文中的“墓志銘”、“祭文”也屬于此類。如《柳子厚墓志銘》、《祭妹文》等。 (六)戲曲 包括雜劇、傳奇。 1.元雜劇。元雜劇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調)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形成了歌唱、說白、舞蹈等有機結合的戲曲藝術形式。元雜劇也稱元曲,在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并稱。當時著名的作家就有一百多人,其中以馬致遠、關漢卿、鄭光祖、白樸、王實甫最著名。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白樸的《墻頭馬上》、王實甫的《西廂記》。 在結構上,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相當于現(xiàn)代戲中的“幕”。元雜劇中還有“楔子”,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對故事的由來作簡單的介紹,相當于“序幕”。 雜劇的角色分為四個行當:男角稱末行,分正末、副末;女角稱旦行,分正旦、副旦;凈行,以扮演剛猛兇惡的人為主,有男有女,分正凈、副凈;雜行,包括孤(官員)、孛老(老年人)、卜兒(老婦)、徠兒(小孩)、細酸(窮秀才)等。正末、正旦是主唱角色,正末主唱的劇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劇本叫旦本。 元雜劇的劇本一般由曲詞、賓白、科范三部分組成。曲詞以一人主唱的形式進行。賓白就是說白,包括對白和獨白。科范或叫“科”、“介”,是關于動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臺提示,如“笑科”、“見科”、“把盞科”、“做掩淚科”、“內作起風科”等。此外,每本雜劇結尾處有兩句或四句詩句,用以概括全劇思想,提出本劇劇名。例如“秉鑒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末句是戲的全名,“竇娥冤”則是簡名。 2.明清傳奇。明清傳奇是以唱南曲為主的長篇戲曲形式,是宋元南戲的進一步發(fā)展。如湯顯祖的《牡丹亭》。 (七)小說 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當屬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此外還有施耐庵的《水滸傳》、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吳承恩的《西游記》。它們都是章回體小說。 |
|
來自: qweasdzxcrty > 《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