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發(fā)出此類聲音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一遇到問題或者遭遇失敗,就會找各種借口來推卸責任,為自己開脫。這樣的人,一旦在財富競爭中遭遇“滑鐵盧”,閃現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逃避,他們腦子里隨時裝有千萬個理由和借口,而這種拒財富于千里之外的行為也注定了他們與財富無緣。 遇到同樣的問題或者遭遇同樣的失敗,富人則會采取完全不同的態(tài)度,他們知道找理由和借口對事情的順利解決于事無補,只有投入身心專注找解決的方法才能反敗為勝,最終贏取財富。 臺灣著名的企業(yè)家、臺塑集團創(chuàng)始人,并被譽為臺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就是這樣一個遇事積極找解決方法的富豪。 王永慶于1917年出生在臺北一個貧困家庭,父親以種茶為生,只能勉強糊口。 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身為長子的王永慶在小學畢業(yè)后就到茶園當雜工,隨后又到一家小米店當學徒。 然而,王永慶并不甘心一輩子就待在米店做小工,于是在學徒期間,他認真觀察學習老板經營米店的方法,然后結合自己的想法,總結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經營理念。 一年以后,16歲的王永慶作出了人生中第一個重要決定,就是自己當老板做生意,他用父親四處張羅借來的200塊錢作為本錢,在嘉義開了一家小米店,并把大弟王永成和二弟王永在叫到米店來一起幫忙。 在當時,王永慶開米店的處境是非常尷尬和艱難的,因為米店的顧客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每天都要吃米,因此購米的周期比較短,這就使得大部分家庭都有了自己固定購米的米店。新開張的米店要想拉攏顧客是非常困難的。 王永慶所開的米店門市很小,旁邊就是日本大店,周圍還有不少老字號的米店,都擁有自己固定的客戶。面對重重阻礙和困難,王永慶并沒有找各種理由和借口為自己開脫。為了確保自己米店的生意,能讓米店經營下去,他苦思冥想,最終決定一家一戶地挨個走訪,推銷自己店里的米。通過這種上門推銷的方式,王永慶好不容易爭取到幾個客戶。 盡管如此,王永慶米店的生意還是非常慘淡,面對這種不盡如人意的境況,王永慶絞盡腦汁地思考著改變現狀的方法,他深知如果店里米的品質與服務質量與其他米店相比沒有明顯的優(yōu)勢,那么他之前費盡心思爭取過來的試用客戶過不了多久就又會回到原來的米店去。這樣的話,連原有的幾個試用客戶都保不住,又怎么去招攬更多的客戶呢? 想到這里,王永慶決定把工夫花在米的品質和服務質量上。在當時,稻谷收割完后,都鋪在馬路上曬,然后再碾成米。這樣碾出的米品質不高,摻雜有米糠、沙礫、小石頭等東西。 雖然這種現象在賣米的和買米的眼里都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但是王永慶卻從中看到了契機,他認為這樣的米品質不好,顧客買回家還得花時間挑揀,很不方便,于是他專門把米里摻雜的米糠、沙礫、小石頭等雜物挑揀出來,然后再把挑揀干凈的米賣給顧客。 對于任何一個顧客來說,他們當然樂意花同樣的錢買質量更好的產品,因此,王永慶的這一舉措為他贏得了許多的客戶。然而,米店的生意還是舉步維艱,王永慶發(fā)現,只有當顧客上門時,米才能賣出去,這種銷售模式非常被動。經過再三思考,王永慶想出一個變被動為主動的方法。 當有顧客上門買米時,王永慶便主動熱情地提出送米的服務,顧客聽到這樣的好事當然是欣然接受。王永慶親自將米送到顧客家里,倒入米缸后,就會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筆和小本子記下顧客家米缸的容量,并詢問顧客家里的基本情況,比如家里有幾個人,一天的用米量大概是多少等等。王永慶記下信息后,便向顧客承諾往后不用再去米店買米了,他會計算好時間,到時候親自送貨上門。這種前所未有并且周到體貼的服務當然受到顧客的一致好評。 說到做到,王永慶根據統(tǒng)計的客戶信息計算出每位顧客每月的用米量以及每次送米可以食用的大概天數,算好后,王永慶就會在顧客家的米即將吃完的前兩三天主動將米送到顧客家。這樣下來,王永慶米店的口碑越來越好,固定的顧客越來越多,生意自然也越來越紅火。 僅僅十幾歲的王永慶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米市打拼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這其中有什么奧秘呢?聰明的讀者肯定知道這就是,他遇事主動找解決方法的積極態(tài)度。 正因為有這種積極態(tài)度,王永慶才會用上門推銷的方法爭取到僅有的幾個臨時客戶;正因為有這種積極態(tài)度,王永慶才能想到用提高米質的方式來穩(wěn)定和擴大顧客群;正因為有這種積極態(tài)度,王永慶才會使用送貨上門的優(yōu)質服務提高顧客的忠誠度;正因為有這種積極態(tài)度,王永慶才能從一個米店學徒成長為米店老板,并且最終成為臺灣首屈一指的富豪。 試想,如果王永慶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是找理由和借口,沒有顧客就認為自己的米店新開張,別的店有是因為有老主顧;自己米店的門市太小,就認為競爭對手資本雄厚,自己缺乏資本等等,那么他還能后來居上,最終獨占鰲頭嗎? 當然不會!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泵總€問題都會有它的解決之道,與其找問題的理由,還不如用心找解決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實際問題。 在追求財富的道路上,像王永慶這樣遇事找解決方法的富人數不勝數,比如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蒙牛乳業(yè)集團創(chuàng)始人牛根生、華人首富李嘉誠等等。他們的事跡無不表現出了窮人與富人的差別:窮人找問題的理由,富人找解決的方法。 所以,想要發(fā)財致富的朋友,請你反觀一下自身,看看自己是否具有成為富人的潛質呢? 窮人一失敗就給自己找借口和理由,以此來麻痹自己,讓自己心安理得地接受失敗并且就此放棄。這種阿Q心理就像鴉片一樣,最初使用會讓人感覺輕松愉快,而一旦上癮成性,就會消磨人的精神和斗志,讓窮人變得麻木不仁,安于貧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