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幾年,心理學似乎成為了非常熱門的學問,看過幾本心理學書的人,都覺得自己可以當一個心理咨詢師了,什么問題都可以往心理學上扯。加上心理學的不可證偽性,又有一套自圓其說的邏輯,似乎什么問題都可以往心理疾病上套,套一個一個準。 你現(xiàn)在自卑敏感、多疑,那是原因你從小就有一個不愉快的原生家庭。沒錯,我的童年經歷挺慘的。 你巨嬰,那是因為有幫你擦屁股的父母,錯不在你,在你的父母身上,是他們的失敗教育,導致你巨嬰。 事實上是不是真的這樣?無從考證。畢竟過去不可改變,而每個人都有一個遺憾的童年,所以心理學那一套,聽起來合情合理。 如果事事都有一個解釋,而這個解釋又無法證偽,心理學豈不是像中醫(yī)一樣,時好時壞全憑自我感覺?而且還會給那些不想改變的人以借口。 反正我現(xiàn)在混得不好,不是我的錯,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如果什么問題都往心理有病上套,就會形成一種錯誤歸因。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錯誤歸因導致的是,抓到老鼠不一定就是好貓,有時候只是瞎貓碰到死耗子而已。 02 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很多心理學都是不可證偽的,佛洛依德也被證明是不科學的。 可能馬上就有人反駁說,本身很多心理學是沒有辦法用科學去證偽,但不可否認很多問題用心理學去解釋是事實存在的,能讓我們明白根由。歸因已經無法證偽,又怎么能保證結果是對的呢?但是對深信不疑的人來說,這個不重要,有效就是對的。 不科學,但是有效,這不就是安慰劑效應嗎? 這讓我想起一個笑話,有個人買彩票,中了48這個號碼,有記者采訪他,你為什么知道要買48這個號碼呢?他說連續(xù)7天做夢都夢到7這個號碼,七七四十八,我這是順從天意,對此他深信不疑!記者一臉懵逼地問到,“七七不是四十九嗎?” 類似笑話,還有一個更有深度: 有一個得道高僧,路過一座小山,看到山頂有一間茅草屋佛光大盛。高僧心里暗暗一驚,心想此處必有高人。高僧登門拜訪時,發(fā)現(xiàn)屋里只是一位不識字的老太太,長年累月只會念一句佛語,其中還念錯了。高僧好心幫老太太糾正了念法,然后就告辭了。下次高僧再路過時,發(fā)現(xiàn)茅屋外的佛光不見了。高僧心想莫非是出了什么事情?再次拜訪時,一問才知道原來是老太太自從發(fā)現(xiàn)自己念錯了之后,越念越沒有信心,干脆就沒有念得那么勤了。高僧轉念一想,對老太太說,其實你之前念的是對的,我只是為了試探一下你對佛祖的誠心而已。于是,老太太又念回了之前那句錯誤的佛語,茅草屋外的佛光再次盛開。高僧滿意地離去了。 所以,心理學有時候更像是安慰劑,你信它就有效,不信則無??! 03 有只猴子對蜈蚣說,你有沒有想過你步伐為什么那么齊全,走路也不用思考要先抬那只腳?蜈蚣說,對哦,為什么會這樣呢?然后蜈蚣一研究,不會走路了。 有一個朋友說,他的太太本來很好,但上了幾次心理培訓課以后,他們反而經常吵架。原因很簡單,他太太逐漸建立了一套認知模式,并且不停地用這套模式來對他進行各種精神體檢。 這不就像查理·芒格所說的,“手里拿著錘子的人,看什么都想釘子”嗎?盡信書,不如無書啊! 從更高的維度來看,其實我們各種情緒和心理問題,其實都是基因決定的,好比自卑,其實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多動癥和注意力分散,放在原始社會,反而有利于警惕天敵,沒有所謂的對錯與好壞。也正是這種基因策略,讓我們人類繁衍至今。這個世界充滿不確定性,有點毛病不也很正常嗎? 一句很有智慧話說,“人沒有所謂的優(yōu)點和缺點,只有特點?!?/span>那些自閉癥患者,其實在某些領域,他們就是天才。喬布斯是個極端自私自利的人,但是這個不影響他引領整個互聯(lián)網移動時代。丘吉爾吸毒、羅斯福私生活比較放縱,但是不影響他們成為一代偉人,反而是青年時期,人格十分被人看好的希特勒,反而成為了人類的災星。 所以說,你過去怎么樣不重要,向前看,你此刻做什么才重要。建立多元思維,多個角度看待這個世界,才是正確的視角。 你們還發(fā)現(xiàn)哪些錯誤歸因的現(xiàn)象呢? 歡迎你的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