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禮,字大本,河南永寧人。洪武年間,以國子監(jiān)生被提升為山西按察司僉事,后降為戶部主事。建文初年,受推薦授予陜西按察僉事,又因犯過失降為刑部員外郎。成祖即位后,命他代理禮部事務(wù)。宋禮以敏捷干練被升為禮部侍郎。永樂二年(1404),他任為工部尚書。他曾請給山東的屯田發(fā)給耕牛和種子,又請將犯罪而無力負擔工程的人遷到北京為民?;貓蠖寂鷾柿?。七年,母親去世,詔令他留下繼續(xù)理事。 史籍記載《明史》列傳第四十一 宋禮,字大本,河南永寧人。洪武中,以國子生擢山西按察司僉事,左遷戶部主事。建文初,薦授陜西按察僉事,復(fù)坐事左遷刑部員外郎。成祖即位,命署禮部事,以敏練擢禮部侍郎。永樂二年拜工部尚書。嘗請給山東屯田牛種,又請犯罪無力準工者徙北京為民,并報可。七年丁母憂,詔留視事。 九年命開會通河。會通河者,元至元中,以壽張尹韓仲暉言,自東平安民山鑿河至臨清,引汶絕濟,屬之衛(wèi)河,為轉(zhuǎn)漕道,名曰"會通"。然岸狹水淺,不任重載,故終元世海運為多。明初輸餉遼東、北平,亦專用海運。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絕安山湖,會通遂淤。永樂初,建北京,河海兼運。海運險遠多失亡,而河運則由江、淮達陽武,發(fā)山西、河南丁夫,陸挽百七十里入衛(wèi)河,歷八遞運所,民苦其勞。至是濟寧州同知潘叔正上言:"舊會通河四百五十余里,淤者乃三之一,浚之便。"于是命禮及刑部侍郎金純、都督周長往治之。禮以會通之源,必資汶水。乃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堽城及戴村壩,橫亙五里,遏汶流,使無南入洸而北歸海。匯諸泉之水,盡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達臨清者十之六。南旺地勢高,決其水,南北皆注,所謂水脊也。因相地置閘,以時蓄泄。自分水北至臨清,地降九十尺,置閘十有七,而達于衛(wèi);南至沽頭,地降百十有六尺,置閘二十有一,而達于淮。凡發(fā)山東及徐州、應(yīng)天、鎮(zhèn)江民三十萬,蠲租一百一十萬石有奇,二十旬而工成。又奏浚沙河入馬常泊,以益汶。語詳《河渠志》。是年,帝復(fù)用工部侍郎張信言,使興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蔣廷瓚會金純,浚祥符魚王口至中灤下,復(fù)舊黃河道,以殺水勢,使河不病漕,命禮兼董之。八月還京師,論功第一,受上賞。潘叔正亦賜衣鈔。 明年,以御史許堪言衛(wèi)河水患,命禮往經(jīng)畫。禮請自魏家灣開支河二,泄水入土河,復(fù)自德州西北開支河一,泄水入舊黃河,使至海豐大沽河入海。帝命俟秋成后為之。禮還言:"海運經(jīng)歷險阻,每歲船輒損敗,有漂沒者。有司修補,迫于期限,多科斂為民病,而船亦不堅。計海船一艘,用百人而運千石,其費可辦河船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運四千石。以此而論,利病較然。請撥鎮(zhèn)江、鳳陽、淮安、揚州及袞州糧,合百萬石,從河運給北京。其海道則三歲兩運。"已而平江伯陳瑄治江、淮間諸河功,亦相繼告竣。于是河運大便利,漕粟益多。十三年遂罷海運。 初,帝將營北京,命禮取材川蜀。禮伐山通道,奏言:"得大木數(shù)株,皆尋丈。一夕,自出谷中抵江上,聲如雷,不偃一草。"朝廷以為瑞。及河工成,復(fù)以采木入蜀。十六年命治獄江西。明年造番舟。自蜀召還,以老疾免朝參,有奏事令侍郎代。二十年七月卒于官。 禮性剛,馭下嚴急,故易集事,以是亦不為人所親。卒之日,家無余財。洪熙改元,禮部尚書呂震請予葬祭如制。弘治中,主事王寵始請立祠。詔祀之南旺湖上,以金純、周長配。隆慶六年贈禮太子太保。 人物故事宋禮,字大本,謚康惠公,敕封"寧漕公","顯應(yīng)大王"。河南省洛寧縣人。生于元朝至正辛丑三月二十五日(1361年3月25日),卒于明永樂壬寅七月乙亥(1422年7月12日)。享春秋六十有二。洪熙元年(1425年)八月二十四日歸葬于祖塋(今河南省洛寧縣馬村西北)。宋禮自幼聰穎悟知,好學有志,精于河渠水利之學。明洪武年間先后為進士、山西按察僉事等職。明永樂稱帝后,先后任禮部右侍郎、工部尚書。因治運有功,多次受到皇帝表彰。據(jù)《明史·運漕證序》載:"元開會通河,其功未竣,宋康惠踵而行之,開河建閘,南北以通,厥功茂哉。" 為后人所傳頌,汶上、梁山一帶一直流傳著宋禮開河、點泉的動人故事。 永樂二十年(1422年),宋禮二次奉命到四川采購木材,積勞成疾病故,卒年62歲。正德七年(1512年),宋禮被尊為河神。為紀念宋禮治水有功,在汶上、南旺建祠和廟并塑神像,供后人每年祭祀。萬歷元年(1573年),被封為"開河元勛太子太保",謚號"康惠公"。命嫡孫赴南旺守祠,專管奉祀,并撥給附近湖地10頃,永遠管業(yè)。宋禮的治運功績也受到后人的贊頌,清代康熙、乾隆兩朝皇帝對宋禮進行追封,對其后代特別撫恤,清朝雍正時,敕封為"寧漕公",光緒五年(1879年)朝廷追念治河名臣宋禮的題詞:"宋尚書圣德神功不居禹下。"刺封顯應(yīng)大王。 元代會通河水源,曾采用"遏汶入洸",即在汶河上鑿堽城壩引汶水入洸河,洸水流至濟寧,通過會源閘(又稱天井閘)分流南北濟運。由于濟寧地勢比南旺約低5米,洸水入運后,水小時難于北流南旺段運道,水源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明初建都南京,南北大運河沒有受到重視。明成祖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為了實現(xiàn)南糧北運走捷徑的航線,在元代京杭運河的基礎(chǔ)上,首先對山東省境內(nèi)會通河進行疏浚整治。因為古代開鑿運河,大都借助于自然河道,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工程量,會通河南北走向,是聯(lián)結(jié)海河支流衛(wèi)河與淮河支流泗河最近的路線。在元朝末年,會通河被黃河決口泛濫的泥沙所淤積,運河中斷。如果想恢復(fù)這條航線,必須進行疏浚。怎樣改造大運河,保證漕運暢通,成為明王朝亟待解決的問題。 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根據(jù)濟寧州同知潘叔正的建議,工部尚書宋禮等人奉命征調(diào)民工十六萬五千多人,重點放在山東丘陵地帶的會通河段(從臨清到須城安山),疏浚運河。由于會通河缺乏水源,宋禮深入察看沿運水系、地形,訪問群眾。在汶上縣城東北白家店村,遇見鄉(xiāng)官白英。白英雖居鄉(xiāng)里,但人品剛正不阿,無視權(quán)貴,認為官宦錦衣肉食者多為蠢才,見宋禮"布衣微服",深入民間調(diào)查治運良策,態(tài)度虔誠,便把他多年積累的治水通航的想法告訴了宋禮。宋禮聽到"借水行舟,引汶濟運,挖諸山泉,修水柜"等良策時大喜,遂邀白英參加治運工程,采納白英的建議,使會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大大提高了運河的航運能力。 在古代,大運河是全國南北的交通干道。為了維持國家的開支和滿足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生活的需要,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每年都要從江南搜括巨額糧米和財物,運到北方,稱為漕運。京杭大運河在山東境內(nèi)的臨清到濟寧河段,地處丘陵地帶,地勢高,水源不足,因此多數(shù)河段岸狹水淺,不能通行重載船只。此外,又常受到黃河決口的影響,河床經(jīng)常淤塞,因而運河航運時斷時續(xù)。 白英建議把位于會通河道最高點的南旺鎮(zhèn)作為分水點,稱為"水脊"。他還建議在南旺修建分水閘門,建議利用天然地形,擴大會通河沿岸的南旺、安山、昭陽、馬場等處的幾個天然湖泊,修建成"水柜",并且設(shè)置"斗門",以便蓄滯和調(diào)節(jié)水量。同時,開挖河渠,把附近州縣的幾百處泉水引入沿河的各"水柜"。 宋禮采納白英的建議,經(jīng)過民工歷時9年民工的辛勤勞動,終于完成了這項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連,湖湖相依,匯成一派巨大水系,使會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從此,溝通南北的大運河暢行無阻,漕運能力大大提高,每年從東南運糧米幾百萬石(最高達到五百萬石),接濟京師。大運河真正成為南北交通運輸?shù)拇髣用},對我國南北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和內(nèi)河航運事業(yè)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宋禮治運工程主要有疏浚會通河,建戴村壩,開挖小汶河,引汶水及山泉水濟運,建南旺運河分水樞紐等項工程。宋禮治運成功,保證了明代漕運的暢通。 這次引汶濟運工程有三項,一是筑戴村壩;二是開挖小汶河;三是建南旺樞紐工程。戴村地形兩岸夾山,壩基穩(wěn)定,距南旺較近,直線距離只有38公里,是分汶河水濟運最好的制高點。戴村壩初建時為土壩,"壩長橫亙五里十三步,遏汶全流"。又在戴村壩上游大汶河南岸開引河一道,名稱小汶河,長90里,縱貫汶上縣至南旺入運河,作為引汶水渠。同時在戴村壩上游大汶河北岸坎河口(大汶河支流),筑一道滾水壩(沙壩),當大汶河水量小時,可攔汶水不傍泄,影響濟運水量,當大水時起到溢洪的作用,破沙壩泄水入大清河,以確保戴村壩、小汶河及運河的安全。 戴村壩建成之初,并不完善。土壩年年遭水毀、年年要修,不然無法向南旺引水,歲修勞費越來越大,到隆慶末年(1572年),總理河道萬恭令工部主事張光文用工1.5萬元,在坎河口建成一道長寬各一里的堆石溢洪道,免去了年年歲修的勞費。萬恭說:"坎河者,旱則止汶以濟漕,澇則泄汶以全漕。"萬歷十七年(1589年),總理河道潘季馴改石灘壩為石壩,長40丈,面寬1.5丈,底寬1.75丈,是一座溢流壩。清代延長到126.8丈。戴村壩樞紐工程分三部分組成,一是汶河河床段溢流壩、全長437.5米,這是戴村壩的主體,由坎河口溢洪道演變而來;第二是竇公堤,起導(dǎo)汶水濟運水量的作用,全長900米;第三是灰堤土壩,是非常溢流壩,在大洪水時,可減少河床下泄量和小汶河水量。全壩總長1599.5米,兼有雍水、導(dǎo)流和溢洪的功能,至今仍在發(fā)揮防洪攔沙的作用。 據(jù)史料記載,始于戰(zhàn)國吳越、開鑿于隋而盛于元明清的京杭大運河,局部通航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元代經(jīng)過山東的全程通航也有七百余年,是我國古代許多聞名世界的規(guī)模巨大的工程之一。它北起北京,南達杭州,全長共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流經(jīng)北京、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guī)模最大、流程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它是一條運輸?shù)暮?,文化的河,生態(tài)的河,更是一條科技的河。它孕育了獨具魅力的運河文化,促進了我國南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動了文化的交流以及政治上的統(tǒng)一,對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有著巨大貢獻。是中國水利事業(yè)發(fā)展的歷史見證,是中國水運科技成就的集中體現(xiàn),可以和長江、黃河所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明相媲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