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介紹: 西德尼·戴維·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年~1968年) 1917年甘博先生在南京 1925年甘博與夫人
感覺甘博先生, 現在開始欣賞1971年宜昌拍攝的一組照片。 一條木船經過宜昌怡和洋行[英]前向海關碼頭方向行駛(甘博1917年攝)
宜昌江邊船桅林立(甘博1917年攝) 1920年的宜昌。這張照片是由太古洋行的老板沃倫-太古 (G. Warren Swire)拍攝的??梢钥吹浇叺拇a頭,洋行建筑物。照片右側中間的湖,應該是南湖。(照片由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提供) 1909年的宜昌。這張照片是威爾遜在1909年3月1日拍攝的, 是當時宜昌府的西段江邊的河灘,碼頭,船只, 和宜昌城遠景。 1909年的宜昌。這張照片是威爾遜在1909年3月1日拍攝的, 是當時宜昌府的東段江邊碼頭。據筆者推測,岸邊的西洋式建筑應該是各大洋行和外國人聚居地;照片中間的湖,應該是南湖;遠處山坡上的白色建筑應該是東山寺。 1908年的宜昌。這張照片是威爾遜在1908年3月3日拍攝的。宜昌東段江邊船只和城市遠景,覆蓋在白雪之下。右邊的一些樓房建筑應該是洋行等外國人聚集地。在沒有航拍的年代,這幾張遠景照片應該是從江對岸的磨基山頂拍攝的。 宜昌江邊的帆船(甘博1917年攝) 宜昌碼頭上林立的帆船(甘博1917年攝) 準備停靠宜昌碼頭的帆船(甘博1917年攝) 宜昌碼頭的木船(甘博1917年攝) 宜昌碼頭三角帆(甘博1917年攝) 宜昌西壩岸邊的木船,席篷遮蓋的躉船上有“虎雙發(fā)號”四個字(甘博1917年攝) 宜昌碼頭,江對面的磨基山像古埃及“金字塔”(甘博1917年攝) 宜昌碼頭的大木船(甘博1917年攝) 宜昌碼頭的剃頭攤群(甘博1917年攝) 宜昌碼頭的小食攤(甘博1917年攝) 宜昌街頭的剃頭攤(甘博1917年攝) 宜昌街頭賣菜人(甘博1917年攝) 宜昌街頭打冥幣(甘博1917年攝) 宜昌制繩塔架(甘博1917攝) 宜昌制繩人(甘博1917攝) 宜昌絞棕麻繩(甘博1917年攝) 宜昌街頭修鞋匠(甘博1917攝) 宜昌街頭賣藥材的攤販(甘博1917年攝) 宜昌街頭賣菜的婦女(甘博1917年攝) 宜昌街頭賣荸薺的婦女(甘博1917年攝) 宜昌夕陽西下(甘博1917年攝) 宜昌南津關口(甘博攝于1917年) 圖片左側即宜昌南津關海關站(甘博1917年攝) 宜昌城郊滑竿上渡船(甘博攝于1917) 宜昌江上木船的三個小船工(甘博1917年攝) 宜昌江邊洗澡的男孩(甘博1917年攝) 宜昌拿著芭蕉扇的裸身兒童(甘博1917年攝) 原標注“帆船船長”,看近處這位還是個孩子,遠處那位才是?(甘博1917年攝) 宜昌或沙市碼頭守在竹簽箱旁的男孩(甘博1917年攝) 宜昌或沙市江面上劃龍船(甘博1917年攝) 枝江董市蜀漢中郎將董和故里(甘博1917攝) 宜昌與沙市間行進的帆船(甘博1917年攝) 從宜昌到南京途中的乞討木船(甘博1917攝) 宜昌至南京的船上女乞丐(甘博攝于1917年) 從宜昌到南京途中的乞討木船(甘博1917攝)
船即將在宜昌碼頭靠岸(甘博1917年攝) 銅錢貶值,宜昌市民背錢購物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長江邊長大的孩子,自然少不了船上工作。 三峽船上做飯(甘博1917年攝) 在船上工作的兒童在吃飯(甘博1917年攝) 在船上工作的兒童(甘博1917年攝) 在船上工作的兒童(甘博1917年攝) 宜昌敲鑼打鼓賣藝乞討的男孩(甘博1917年攝) 當美國圣公會的韓仁敦神父(丹尼爾-特朗布爾-亨廷頓 ,Daniel Trumbull Huntington, 中文名“韓仁敦”) 于1901年來到宜昌擔任主教時,他發(fā)現和其他城市比,宜昌有更多的流浪兒童。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從重慶下行的貨船,因為是走下水,船上的許多工作可以靠工錢便宜的未成年人來完成,但當貨船準備返航時,需要走上水穿過兇險的急流險灘,這些孩子沒有足夠的體力去拉纖。《宜昌水運志》還記載,許多走下水穿過三峽來到宜昌的木船,船老板大都會在宜昌連船帶貨一起賣掉,丟下船工,自己帶著錢走江南蜀道從陸路返回。那些孩子被不良船主騙下來后, 被拋棄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許多不得不如圖5中的這兩個孩子一樣,靠賣藝或者乞討為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韓仁敦主教創(chuàng)辦了專門收容流浪男童的技工學校,教這些男孩們一些手藝,讓他們有機會成長。到1910年左右,美國圣公會在宜昌的男童技工學校聲名遠揚,有100多名學生在那里接受各種技能的培訓。 洛卡泰利鏡頭下的宜昌兒童 宜昌三五個兒童。(來源:意大利洛卡泰利基金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