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苓桂術甘湯
本方為仲景所立治療痰飲之名方。而痰飲的治療總原則是“當以溫藥和之”。一個“溫”字,一個“和”字,是痰飲各種復雜見癥的治療總則,也是本方立方主旨?!皽亍笔怯眯翜刂幷駣^陽氣,開發(fā)腠理,通調水道;,“和”是溫而不剛烈過燥,從而達到溫中宣降,消痰滌飲,行氣利水,通調二便的治療作用。這是關于本方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痰飲。痰飲近代作為一種證候名稱被臨床廣泛使用。其實痰和飲無論從病理屬性、臨床表現、治療方法都是不同的。而從《內經》之醫(yī)論到《神農本草經》之藥論,都不曾提到一個“痰”字。雖然后來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篇里,仲景明確提出了痰飲病名,而其所論包括苓桂術甘湯在內的條文,基本都是論飲的。真正意義上的“痰”證,是從元代王隱君在其所著《泰定養(yǎng)生主論痰》中首先提出的。后經不斷發(fā)展,形成了十分豐富的理論和治法。明確痰和飲的這種差異,是正確使用好苓桂術甘湯的條件保證。 第三個問題是化氣行水。飲邪之成,都是因于陽氣失溫,氣化失司。因此,化氣行水即成了飲邪為患的基本治法。而這當中又有兩種情況:一是腎陽不足,不能化氣行水的,當用腎氣丸;二是中陽不運,水停為飲的,當用本方。腎氣丸是溫陽氣以化陰,本方是益土氣以行水,雖然所主不同,而都是通過化氣以行水,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讓我們看看原方組成,以加深認識。 苓桂術甘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術、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方用桂枝辛溫通陽,茯苓淡滲利水,二藥協調以溫陽化水;白術健脾燥濕,甘草和中益氣,二藥合用,培土以制水。其溫而不燥,培而不壅,化而不泄,令痰飲自然消散的功效,使本方成為了被公認的治療痰飲之基礎方,化氣行水的袓方,以及“溫藥和之”的具體應用。方后一句“小便則利”,說明調氣化是本方的作用機理,而小便利則是本方療效的集中反映。 苓桂術甘湯的臨床應用指征: 1.頭目眩暈,身振振搖感。 2.心下逆滿,氣上沖胸。 3.短氣、心悸、喘咳、嘔吐清水痰涎。 4.背部、兩肩胛骨間,或胃脘部持續(xù)固定陰冷感。 5.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緊或弦滑。 以上5條,前4條中任一條加脈舌象均可使用本方。
◎病案舉例 胃部陰冷案 孫某,男,53歲。10年前在奧地利寒冷地帶工地作業(yè),因天氣寒冷復勞累過度,出現胃脘部冷感,總喜暖物護壓其上。當地醫(yī)生無藥以治,冷感逐漸加重,近年來不得不以特制的厚棉袋裹護。初時盛夏尚可勉強拆去,及至近兩年來,更換以特制之絨帶緊緊纏裹上腹,且四季均不能離。盛夏酷暑,全身炎熱難耐,而胃脘部仍覺陰冷。先后在奧地利及中國多家大型醫(yī)院做胃鏡、B超等各種相關檢查,均無陽性發(fā)現。醫(yī)生多以神經官能癥治,全無效果。2年前回國,遍求中醫(yī)治療,先后投附子理中湯、大建中湯、吳茱萸湯等,其癥均似稍減而復如故。后一老中醫(yī)謂曾治一類似患者,療效甚佳。處一方令服20劑,云必可除根。而如數服完后仍不見效。視之,乃丁香柿蒂湯加炮附片、黃芪。 患者己完全失去治療信心,而家人尤憂心忡忡者,尚不止此。 患者近幾年來基本無饑餓感,每日呼其吃飯時,完全不知道是否已吃過了。腹中常鳴響、消瘦、乏力、神疲。近4個月來開始嘔吐清痰,且量漸增多,今日只為此來診。 脈沉遲,舌質淡、苔薄白,面蒼黃少華。 辨為中陽不運,水飲內停之痰飲證。處以苓桂術甘湯加味: 茯苓15g,桂枝10g,炒白術10g,炙甘草10g,蓽茇10g,公丁香10g,干姜10g,大棗15g,南沙參30g,明參30g,法半夏10g,陳皮10g,白芥子10g,生姜15g。 交處方時,我對患者說,好好醫(yī)治,新病老病都會同時見效?;颊呒凹覍倬鶡o半點欣喜之情,淡然持方而去。 服完2劑,患者喜形于色前來復診。云胃冷大減,解去護胃絨帶己能忍受,腹鳴減,稍有饑餓感,精神好轉,治療信心十足。又兩診,總計服上方8劑,敞腹騎自行車也不覺胃冷,其余諸癥亦全部消失。 ??????????????????????????????????????? 眩暈處方 苓桂術甘湯加味 陳某,女,45歲。2018年3月20日初診。訴頭暈2天?;颊哂谇叭諢o明顯誘因出現頭暈,未予處理。因值夜班未能正常休息,次日晨起頭暈加重,視物旋轉、惡心、不能活動、動則眩暈加重、惡心欲嘔。因既往有“頸椎病”史,在當地門診予正骨及理療一次,癥狀稍緩。中午回家后眩暈仍作,惡心加重,嘔吐2次,嘔吐物中夾少許痰涎。閉目靜臥癥狀可緩,不敢稍動,痛苦異常來診。平素食涼即胃脘不適??淘\見:頭暈、視物旋轉、惡心、舌淡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等癥狀。閉眼時可觸及雙眼球震顫。
診斷:眩暈(脾陽不足,痰飲上泛)。
治則:溫陽健脾,降逆化痰。
處方:苓桂術甘湯加味:茯苓30g,桂枝9g,炒白術12g,炙甘草6g,澤瀉9g,清半夏9g,生姜6g(自備)。2劑。水煎服,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溫服。
服1劑后,頭暈、視物旋轉已不明顯,服藥2劑后痊愈。囑其清淡飲食,注意休息,自服理中丸以善后。
眩指眼花或眼前發(fā)黑,暈指頭暈甚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二者常同時出現,稱為眩暈。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車,旋轉不定,或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歷代醫(yī)家對眩暈的病因病機做了很多描述,有“無痰不作?!薄盁o虛不作?!钡鹊取V嗅t(yī)認為白天屬陽,陽主升主動,夜晚屬陰,陰主降主靜,若經常熬夜,脾胃陽氣易損;加之過食肥甘厚味,進一步傷害脾胃功能。脾主運化水濕,脾胃陽氣受損,脾運失司則水液不運,聚而為痰飲,變癥叢生。
本例患者,眩暈,嘔吐痰涎,舌淡,有齒痕,平素食冷胃脘不適,辨證為脾陽不足,痰濁上泛,治當溫陽健脾,降逆化痰?!督饏T要略》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故選溫化痰飲的基本方苓桂術甘湯。患者惡心,嘔吐,夾有痰涎,“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故加半夏以降逆止嘔;生姜入胃,和胃陽,消痰飲;茯苓健脾,杜生痰之源。站立不穩(wěn),視物旋轉,“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故加澤瀉以利水。
苓桂術甘湯出自《傷寒論》。其治病的病機為脾陽不足,痰飲內停,與苓桂棗甘湯、茯苓甘草湯及五苓散等共同組成《傷寒論》“苓桂劑”,是劉渡舟教授治“水氣病”基礎方,后世又歸納為苓桂術甘湯八癥:咳喘、吐、悸、利、痞、眩、痛、腫。痰飲為陰邪,變動不居,故癥狀可遍及全身:痰飲停肺,肺失宣肅,則咳喘;痰飲停胃,胃氣上逆則嘔;痰飲上擾清陽則眩暈……雖病變多端,雜亂無序,總以脾陽不足、痰飲內停為要。
筆者在臨床常用苓桂術甘湯加減治療喘息性支氣管炎、咳嗽、眩暈等辨證屬脾陽不足、痰飲內停者,均有良效。(張琳琳 張昊地 林燕) |
|
來自: 晝三夜二205 > 《劉方柏臨床百方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