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是九品官人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的九品不是九品芝麻官!那是啥?這里的中正不是老蔣,那是啥?這里的官人更非許仙!那是啥?
九品是將人分為上中下的上中下,繞不?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這黃初元年(220年),曹操之子魏帝曹丕采納陳寔(shi)之孫吏部尚書陳群的設(shè)置的。
因(河南)潁川陳寔而有陳寔遺盜更有梁上君子的成語。陳寔與其二子陳紀(jì)、陳諶(chen or shen),并稱三君,群即紀(jì)子。與鐘浩、荀淑、韓韶號稱潁川四長。鐘浩曾孫鐘繇,荀淑孫荀彧,韓韶子韓融,除韓韶后世外都是響當(dāng)當(dāng)?shù)娜宋?但他們比起(同為河南)汝南的袁良家族,瞬間都黯然了。袁良曾孫袁紹,就是那個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九州的袁紹。三國的建立,得力于士族,甚至最早劉秀立國也是士族豪強之功。
兩漢實行察舉制,就是選賢,類似歐美的選舉。那時的說法叫察舉孝廉,說得是主要看品學(xué),其實主要看氣質(zhì)?不,家世!尤其到了東漢,選茂才(本為秀才,避劉秀諱)為郡望所把持,舉賢不能不避親,避嫌嘛!怎么解?換舉!都是名門望族,相互幫助,共同進步。你舉我我舉你,猶如賈史王薛,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三國建立,門閥之力也。
為保障士族的利益,三國實行都是與士族共治天下。這也就有了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吏部本為吏曹為劉秀所置,曹丕改為吏部。中正一職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楚王陳勝所置,類似御史大夫,渤海國時曾以大中正為御史大夫。然而在曹芳為帝,司馬懿執(zhí)政時于州郡設(shè)大中正。但這不是御史大夫,而是選賢、評賢以及考評官吏的州郡官員,其下還又中正。(其流程見圖一)吳國也有仿效,叫大公平。明明大不公平好不好?主要看臉更主要看爹,以至于后期出現(xiàn)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
官人制就是通過多渠道實現(xiàn)選賢、評賢、任賢以及考評官員的制度。九品中正制是主要選賢和考評官吏的手段。它以鄉(xiāng)里推薦的人物進行品評,感覺有點像面試,然后分出品級。資品(即中正品也叫鄉(xiāng)品)與官品曹魏初相差三等,到了兩晉相差四品。資品一品(上上)為圣品,不授人,一般從二品開始,但七八九品,是沒有授官資格的。評品結(jié)果是吏部任職、考評的依據(jù),但不是決定性因素。寒士再想像錐骨的蘇秦、盜光的匡衡、懸梁的孫敬、賣柴還背課文的朱買臣等以后就再也不見了。
窮人怎么改變命運?聞雞起舞啊!投筆從戎啊!窮人學(xué)文當(dāng)不了官,就尚武為帝!然而你就是當(dāng)了皇帝,士族心中也鄙視你,他不敢埋汰你,但他敢侮辱你的親人,你還沒脾氣!劉裕牛吧,他舅去拜訪王氏士族,像孫子一樣等半天,連仆人都不搭理他。劉裕還埋怨他舅:您找他弄啥?自找沒趣,自討苦吃!南北朝門閥士族很強大,真有點像印度的種族。但幸運的是,士族的墮落和無能導(dǎo)致士族衰弱。到了隋唐后,就實行科舉制了。學(xué)而優(yōu)則仕,一考定乾坤,學(xué)霸的春天終于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