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是實施學科教育的根本,但是從課程走向教學會產生落差,因此需要學科教研介入,利用技術層面上的協(xié)調處理來減少落差。學科教學設計是用于減少落差的技術之一,它是課程與教學之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在課程改革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學科教學設計研究有不同的側重點,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入。比如,在上?!耙黄谡n改”的實施過程中,開展了關于“教學目標與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當時著重于提出一種設計課堂教學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確定“以教學目標為指向,以重點難點為突破口”,以“情景—問題—活動”為教學基本過程。在上?!岸谡n改”的實施過程中,開展了“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標志”的學科教學設計的研究,確定了“情景—探究—應用”為教學基本過程。最近幾年,教學工作的主要任務轉為深入學習和實踐“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的理念,由此提出了開展“目標導向活動”的學科教學設計研究。 在上海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多年實踐中,學科教學設計研究在不斷推展,有關教學設計的技術在持續(xù)積累,但所開展的研究和積累的經驗,大都是對于單一課時內容的課堂教學設計。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為進一步彰顯“課程意識”,需要開展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學科單元教學設計”研究,促使教師進一步理解和把握學科核心素養(yǎng),讓教師從“懂”學科課程走向“通”學科課程,即從明白“要什么”進而還明白“不要什么”,以提高教學有效性。 一、學科單元教學設計的研究 學科教學中的“單元”,一般是指“同一主題下相對獨立且自成系統(tǒng)的內容整體”。也可以這樣解說,單元是一組相互關聯(lián)、先后有序的教學內容組合,有相對的獨立性;單元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相關主題與任務為線索串聯(lián)起來的教學內容單位,有關內容的組成符合學科知識發(fā)展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明顯的結構化。 “學科單元教學設計”是為實施學科課程而以一個單元為整體進行一種系統(tǒng)化、科學化的教學設計。在學科單元教學設計中,應凸顯教學過程的整體性、遞進性、關聯(lián)性等。 (一)學科單元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 學科單元教學設計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一般包括單元教學任務分析、單元教學目標、單元教學重點、單元重點活動、單元作業(yè)導引、單元學習評價建議、單元教學資源選編等。 ? 單元教學任務分析 單元教學任務分析的基本內容,有學科課程標準和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解讀,還有教材內容分析、教學對象分析等。 關于學科課程標準和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解讀,應注重于把握本單元教學的總體要求,即明確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關于教材內容的分析,主要是針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通過分析明確它們在教材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切實把握教學基本內容及其特點,以及教學重點內容等。 關于教學對象的分析,重點是分析學生參與本單元學習時的狀況,比如判定學生具有的一般心理特點和起點能力,了解他們從事相關的特定學習任務(如學習一個概念或者規(guī)律,一種科學方法等)的認知基礎與技能。 在單元教學任務分析中,還要深入分析單元教材特點和學生特征之間的聯(lián)系,進一步思考為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所要組織的實踐性活動(如實驗等)。 要通過單元教學任務分析,準確把握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課程目標的有關要求,為提出單元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等提供思考依據(jù);還要整體把握教學任務要求,明確單元教學的課時數(shù)及相應安排。 ? 單元教學目標 在單元教學任務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單元教學目標,為實施教學進行正確定向。單元教學目標的表述,不僅要規(guī)范,更要清晰和準確。 一般來說,從課程目標到課時教學目標,中間有多個層次目標的轉換,單元教學目標是其中一個層次,能起到整體理解課程目標、準確把握課時教學目標的作用。 ? 單元教學重點 單元教學重點是在分析單元教材內容內在聯(lián)系的基礎上確定的,它既能體現(xiàn)本單元內容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又能反映單元教學目標價值的教學任務。 當單元教學重點不止一個時,須弄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并進行必要的說明。 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因此進行單元教學設計時,可以不單獨列出“教學難點”,而僅指出教學難度大的教材內容,即指明在學生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易出現(xiàn)學習困難的教學內容。在教師繼續(xù)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再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難點。 ? 單元重點活動 單元教學目標確定后,當然要有一定的教學內容支撐,而教學內容又要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有效地呈現(xiàn)出來,因此為實現(xiàn)單元教學目標就要有豐富的教學活動。單元重點活動是在有關教學活動中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的學生活動。 單元重點活動的呈現(xiàn)一般包括活動屬性、設計思路、活動過程、活動評價等。教師在進行單元重點活動設計時,要基于學生、目標導向,強調豐富內容,注重策略,轉換方式;尤其要關注基于問題解決的實踐性活動。 學生在實踐性活動中的學習,是“吸收”知識而不是“獲取”知識。要讓學生經歷實踐性活動過程,從而發(fā)展思維能力、認識科學方法,實現(xiàn)學科育人價值。 ? 單元作業(yè)導引 教材中針對各章節(jié)內容的學習已配置必要的練習題,提供學生自主作業(yè)。單元作業(yè)導引主要是對本單元作業(yè)的組織和安排提出指導意見或實施要求,其關注點是在單元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明確本單元作業(yè)目標,導向課時作業(yè)目標。 作業(yè)是教學過程中最有活力的活動內容,它在教學過程中不同位置所起的作用不一樣,所以作業(yè)的內容選擇和組織非常重要。比如,為了達到鞏固和內化所學知識的目的,安排的作業(yè)應是所學新知識的直接運用。 單元作業(yè)的組織和安排應在整體性的視域下進行,把作業(yè)目標、結構、類型、水平與作業(yè)時間及作業(yè)量等結合起來考察。要將單元作業(yè)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相溝通,改善基礎性作業(yè),加強實踐性作業(yè),重視開放性作業(yè),開發(fā)質疑性作業(yè)等。作業(yè)導引中的內容,應體現(xiàn)有關提高作業(yè)品質和減負增效的要求。 ? 單元學習評價建議 學習評價是指根據(jù)單元教學目標要求和針對不同教學情境,對學生的學習結果、行為、態(tài)度等進行價值判斷。 評價方式包括口頭的、書面的、活動的等多種方式。比如,考查學生的日常作業(yè)情況、合作或交流討論情況、實踐性活動情況以及進行單元測試等,都是常用的學習評價方式。 要求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鼓勵性評價;提倡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情況反饋與學生間的相互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 ? 單元教學資源選編 教學資源選編是指依據(jù)單元教學目標,對教學資源進行優(yōu)化和重組的過程,它的重要作用是支持學習活動順利開展。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有效性,決定了課堂教學設計和組織實施的水平。 教學資源有各種類型,例如教科書、實驗室、場館等,還有教學媒體、教學環(huán)境等也是教學資源,可通過教學資源選編提供給教學使用。在單元教學設計時,要依據(jù)單元教學目標,針對單元活動需要,選編合適的教學資源,提供課堂教學設計選擇。選編的教學資源,通過在單元重點活動中的有效應用發(fā)揮示范作用,導向基于資源的課堂教學設計。 上述有關學科單元教學設計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中,單元教學任務分析是起點,單元教學目標是核心,單元教學重點是價值所在,單元重點活動是關鍵;而單元作業(yè)導引、單元學習評價建議要融入教學活動之中,并以單元教學資源選編支持教學活動開展。學科單元教學設計的路徑及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二)學科單元教學設計舉例 下面以初中物理學科中的“光的反射”單元教學設計為例,解說單元教學設計各基本環(huán)節(jié)的實施要點及內容呈現(xiàn)要求。 ? 單元教學任務分析 (略) ? 單元教學目標 (1)理解光的反射,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學會“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過程,感受“猜想、假設、建模、驗證和歸納”的科學方法。 (3)在光的反射定律等實驗探究活動中,體驗探究的喜悅,懂得合作與交流的必要性。 ? 單元教學重點 (1)光的反射定律 (2)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 單元重點活動 關于教學重點“光的反射定律”的活動設計 (1)活動屬性 (2)設計思路 活動的基本思路:首先,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引出課題,感受光的反射現(xiàn)象;接著通過設問引發(fā)討論,進行猜想,并利用竹簽、橡皮泥等器材進行建模;然后通過實驗驗證猜想,并運用課件演示形象直觀地引入法線概念,由學生自主歸納出光的反射定律。 活動要突出的重點:研究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的位置關系;需突破的難點:引入法線的必要性。采用的方法,先是通過引入情景感受光的反射現(xiàn)象;然后通過討論、猜想、建模、驗證等過程,并運用自制課件形象直觀地引入法線概念、歸納光的反射定律。在實驗探究活動中,讓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推理等思維過程,以此突出活動的重點;在運用自制課件引入法線的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引入法線的必要性,以此突破活動的難點。 (3)活動過程(略) ? 單元作業(yè)導引 (略) ? 單元學習評價建議 (略) ? 單元教學資源選編 (略) 二、學科單元教學設計的應用 學科單元教學設計是中觀層面上的教學設計,在教學應用中要注意處理好一些基本關系。 (一)學科單元教學設計與學科課堂教學設計 學科單元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一定的整體性,學科課堂教學設計有明顯的局部性;“單元教學”與“單課時教學”之間是“線”與“點”的關系。 在學科單元教學設計中,從單元教學任務分析,到單元教學目標,再到單元教學重點、單元重點活動,體現(xiàn)了遞進性。單元作業(yè)導引、單元學習評價建議融入單元重點活動之中,單元教學資源選編支持單元重點活動開展,體現(xiàn)了關聯(lián)性。在此還可以看到,單元重點活動是學科單元教學設計的關鍵,是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緊要之處。 在學科單元教學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學科課堂教學設計時,要將教學任務分析進一步細化,將教學目標進一步分解。比如“光的反射”單元教學目標之一是“理解光的反射”,它分解為課時教學目標“知道光的反射現(xiàn)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以及“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除此之外,課時教學重點的表述要更加具體一些,比如對于單元教學重點“光的反射定律”,下至課時教學重點可具體地表述為“研究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的位置關系”。另外,還要針對學生實際,結合學科單元教學設計,確定課堂教學難點;參照所提供的單元作業(yè)導引、單元評價建議、單元教學資源選編等,具體地設計課堂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由若干教學活動構成。若單元重點活動落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課時內,則此活動就是課堂重點活動,設計的其他活動應與之融為一體。比如“光的反射”中設計的單元重點活動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其中已指明:1. 情景:“激光打靶”(通過“激光打靶”的過程,體驗光的反射,引入新課);2. 活動Ⅰ:實驗課件演示(通過觀察、猜想、驗證、歸納等探究過程,得出光的反射定律)。若再增加設計如3. 活動Ⅱ:作圖(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圖,引入鏡面反射、漫反射等),就形成了“光的反射定律”的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教學過程。 從學科單元教學設計看學科課堂教學設計,是整體視域下看局部。當單元及教學課時數(shù)明確后,要針對單元的特點,整體規(guī)劃單元中各課時教學設計,有的課時教學設計側重于過程與方法或者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有的課時教學設計注重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等;還要考慮各課時教學設計之間的遞進及關聯(lián),如光的折射初步規(guī)律的學習與光的反射定律的學習有關聯(lián)。因此,從單元教學設計到單元中各課時教學設計,單元教學目標不僅要分解,更需要合理分配,并注重目標與內容的關聯(lián)。同時,可針對教學內容特點和結合學生學習實際,用心理化、問題化、操作化、結構化等方式組織教學內容,進行長、短課時的教學設計。這樣先見“森林”,再看“樹木”,有利于確定“樹木”在“森林”中的位置,可使課堂教學設計更有針對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二)學科單元教學設計與教研活動 學校教研組(備課組)組織備課活動時,通常的備課是以課時為單位。教研組(備課組)一般設有主備制度,針對一節(jié)課,安排一位教師從教學內容(教什么)與教學方法(怎么教)等方面進行主講;其他教師共同參與討論,對本課時教學的設想進行研討。這樣的備課活動,目的是使組內每位任課教師上好每節(jié)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但是,組內的教師之間有差異,任教班級的學生之間有差異,所以統(tǒng)一的備課設計是不能簡單地通用的;更有教師認為,他不是按集體備課的方案來上這節(jié)課的,等等。如此這般,難免導致備課活動有時流于形式、教師處于被動狀態(tài),備課的實際效果未必盡如人意。 在市、區(qū)、校的教研活動中,課堂教學研究是重要選項,常常是以公開課為載體,形成備課、說課、聽課、評課等一個系列。這種形式的課堂教學研究,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大量的案例資源?;趯W科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課堂教學,須進一步加強課程意識、強化整體性;要重視以單元為單位引導教師對教材進行結構化分析,開展學科單元教學設計的研究。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教研組(備課組)備課活動,可以這樣開展:針對一個單元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備課,討論學科單元教學設計,重點關注對教材的結構化處理;在備課討論中,著重明晰“單元教學任務分析→單元教學目標→單元教學重點→單元重點活動”這樣一條線,尤其要抓住單元重點活動。 確定了單元重點活動后,還要進一步明確學生在活動中經歷什么過程、培養(yǎng)什么能力、認識什么方法、得到什么情感體驗、實現(xiàn)學科育人價值;并對此進行重點研討,形成共識,進而完成單元重點活動設計。再后就是討論單元作業(yè)導引、單元學習評價建議、單元教學資源選編等,最終形成學科單元教學設計方案。 學科單元教學設計完成后,可進入課堂教學設計。要統(tǒng)一認識:單元教學設計中的單元重點活動是每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落實的,其他內容是教師個人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基礎。教師可根據(jù)學科課程標準、學科教學基本要求和教材要求,針對學生的特點并結合教師自身的特長,設計個性化的課堂教學方案并付諸實施。這樣的備課活動方式,旨在形成學校教研組(備課組)開展學科單元教學設計研究、教師獨立自主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和諧局面,既加強了團隊建設、促進了教師專業(yè)成長,又提高了教研活動的層次性和實效性。 |
|
來自: 張福濤lu70kpm9 > 《單元主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