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 生于潮安、祖籍潮州的 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 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 當代中國碩果僅存、 絕無僅有的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 2018年2月6日,一代國學大師饒宗頤辭世,駕鶴西去,享年101歲。 饒公博古通今,學貫中西 人稱“業(yè)精六學,才備九能” 他和錢鐘書并稱“南饒北錢” 錢鐘書先生稱他是“曠世奇才” 他與季羨林并稱“南饒北季” 季羨林先生說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師” 季羨林(左)與饒宗頤(右) 然而,對于各種光環(huán),饒老在他九十多歲接受采訪的時候,淡然一笑,“呵,大師?我是大豬吧(潮汕話里,'大師’與'大豬’諧音)?,F(xiàn)在'大師’高帽滿天飛,太多了。其實大師原來是稱呼和尚的,我可不敢當?!?/p> 然而,誰會相信,這位謙遜的大師,美國耶魯大學、法國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學、北京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客座教授的大學問家,竟是從廣東潮州走出來的一名初中生! 生于潮州首富之家,“家學”讓他命中注定要成為學者 1917年,饒宗頤生于廣東潮安。他的家族富甲一方,家學淵源更是深厚,父親饒鍔在家鄉(xiāng)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書樓“天嘯樓”。 饒宗頤曾經自述:“我家以前開有四家錢莊,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個玩物喪志的公子哥兒,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學問,我終于成了一個學者。 我有五個基礎來自家學,一是家里訓練我寫詩、填詞,還有寫駢文、散文;二是寫字畫畫;三是目錄學;四是儒、釋、道;五是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span> 1928年饒氏宗族合影 二排左五為童年饒宗頤 曾有人問他,為什么能夠成為這樣一個“超級大師”?他提到了他人生的第一個導師,就是自己的父親?!案赣H給我打開的天空、建立的基礎是無科不修,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做學問方法,其實是文史哲相通,文中有史,史中有哲,哲中有文?!?/span>
他還曾經給現(xiàn)在的小孩提供了一些做學問的“竅門”:家學是做學問的方便法門。要做成學問,“開竅”十分重要,要讓小孩心里天地寬廣,讓他們充滿幻想,營造自己的世界,同時要注意引導他們少走彎路。 琴棋書畫,經史考古,致力于中國踏上一個“文藝復興”的時代 饒老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紀念會上的演講曾經說過,二十一世紀將是我們國家踏上一個“文藝復興”的時代。 后來他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再次談到經學的重建,是一件繁重而具創(chuàng)辟性的文化事業(yè)。要將“經學”推陳出新,與現(xiàn)代接軌,把保留在歷史記憶中的前人生命點滴寶貴經歷的膏腴,給以新的詮釋。 饒宗頤先生是第一位講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學者,也是第一個系統(tǒng)研究殷代貞卜人物。1959年,他出版巨著《殷代貞卜人物通考》,以占卜人物為綱,將占卜的大事融會貫通,全面地展現(xiàn)了殷代歷史的面貌。 1962年,法蘭西漢學院將“儒蓮漢學獎”頒給了饒宗頤。這個獎項被譽為“西方漢學的諾貝爾獎”。由此,饒宗頤與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并稱為“甲骨五堂”。 七十年代,饒宗頤首次將敦煌寫本《文心雕龍》公之于世,成為研究敦煌寫卷書法的第一人。他和法國漢學家戴密微共同出版重要著作《敦煌曲》,書中利用敦煌出土資料,全面探究敦煌曲子詞的起源問題。 一起來欣賞一下饒老的作品~ 饒宗頤的荷花素有“饒荷”之稱。他曾說過,喜歡繪寫荷花是因為父親為他取名“宗頤”,就是希冀他宗法宋代理學大師周敦頤,而周敦頤一生喜愛荷花。饒宗頤筆下的荷花,以自然的荷花姿影為其形,以古人的墨筆荷花為其韻,以心中的清漣高潔為其神,乃成“饒荷”之貌。 他通曉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印度語、伊拉克語等六國語言文字。其中梵文、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在其本國亦少有人精通,而饒宗頤先生以中國人卻能通乎異國“天書”。 饒宗頤精通古琴,還是撰寫宋、元琴史的首位學者,他善于詩賦,書畫作品更是清逸飄灑、自成一家。2003年他捐出自己大部分的藏書,在香港大學建成饒宗頤學術館。 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人生在世,一定要安頓好自己” 饒宗頤曾寫過一句廣為人知的詩,“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追求。'萬古不磨’,就是中國人講的'不朽’,中國人講'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這個'自在’,是佛教的話。我寫心經簡介,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自在’,就是像觀世音一樣。'中流’,在水的中央,說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個波羅蜜,就是要保持一種自在的心,是一種境界?!?/p>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饒宗頤在為人修學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漫芳菲獨賞,覓歡何極”為第一重境界,意為在孤獨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 “看夕陽西斜,林隙照人更綠”為第二重境界,“日愈西下,則其影愈大”,饒宗頤認為這是一般人不愿進入的一重境界,因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經不起孤獨寂寞,又不肯讓光彩受掩蓋,只是注重外面的風光,而不注重內在修養(yǎng),他們看不見林隙間的“綠”。其實,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沒有光彩。 “紅蔫尚佇,有浩蕩光風相候”為第三重境界,意為無論如何都要相信,永遠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這樣才沒有煩惱,自主人生,自成境界。 如此有境界的學者 饒老 我們將永遠記得您 綜合 | 騰訊儒學、泰山學社、國畫賞析等 編輯 | 陳錦堯、彭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