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6日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享年101歲,而去年8月,先生剛剛過完百歲生日。 饒宗頤出身書香名門,自學而成一代宗師。他是當代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其茹古涵今之學,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經(jīng)史子集、詩詞歌賦、書畫金石,無一不精;他貫通中西之學,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臘楔形、楚漢簡帛,無一不曉。人謂“業(yè)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 他與錢鍾書并稱“南饒北錢”,錢鍾書先生稱他是“曠世奇才”;他與季羨林并稱“南饒北季”,季羨林先生說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師”。金庸說,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學術(shù)界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1 人物小傳 1917年,饒宗頤生于廣東潮安。父親饒鍔在家鄉(xiāng)建有潮州最大的藏書樓“天嘯樓”。少年饒宗頤常躲進天嘯樓里自學,打下了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根基和超強的自學能力。 在饒宗頤的回憶中:“我家以前開有四家錢莊,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個玩物喪志的公子哥兒,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學問,我終于成了一個學者。我小時候十分孤獨,母親在我兩歲時因病去世,父親一直生活在沉悶之中,但他對我的影響很大。我有五個基礎來自家學,一是家里訓練我寫詩、填詞,還有寫駢文、散文;二是寫字畫畫;三是目錄學;四是儒、釋、道;五是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p>
饒宗頤先生手跡
1935年,18歲的饒宗頤經(jīng)溫丹銘舉薦,進入廣東通志館中,專職藝文纂修。這段編纂地方志的經(jīng)歷,為他百科全書式的學問體系打下深深的基礎。 饒宗頤是第一位講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學者,也是第一個系統(tǒng)研究殷代貞卜人物。 1962年,饒宗頤獲得了被譽為“西方漢學的諾貝爾獎”的“儒蓮漢學獎”。自此,饒宗頤、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并稱為“甲骨五堂”。 饒宗頤 饒宗頤的研究領(lǐng)域,囊括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jīng)學、禮樂學、宗教學等十三個門類,他出版著作六十余部,著述3000萬言,僅《20世紀饒宗頤學術(shù)文集》浩浩十二卷,就達1000多萬字。 2017年6月27日,百歲高齡的饒宗頤前往法國巴黎,參加“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展”開幕儀式,并與兩位老學生:90歲的法國漢學泰斗汪德邁、91歲的德國漢學泰斗侯思孟會面。他所追求的正是將中國文化傳播海外。 2 饒宗頤的人生哲學 饒宗頤曾詩云:“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這是他的人生態(tài)度和追求?!拔沂菑椆徘俚摹S幸淮?,我和學生在海上彈琴,作了兩句詩。‘萬古不磨’,就是中國人講的‘不朽’,中國人講‘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這個‘自在’,是佛教的話。我寫心經(jīng)簡介,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自在’,就是像觀世音一樣。‘中流’,在水的中央,說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個波羅蜜,就是要保持一種自在的心,是一種境界?!?/p>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shù)館前矗立四個大字“慈悲喜舍”,也蘊含著他對人間的一片悲憫之心。
3 饒宗頤的人才觀 在饒宗頤先生百歲之時,曾對如何培養(yǎng)通人、怎樣看待“東學西漸”等問題談過自己的看法。 在饒宗頤心中,有一個“新經(jīng)學”的概念。“經(jīng)”是經(jīng)典的意思,“新”主要“新”在三個方面:一是重新整理和研究新出土的材料;二是重新界定傳統(tǒng)的經(jīng)的范圍,不應只限于十三經(jīng);三是可擴大經(jīng)的范圍至一些長篇而重要的銅器銘文、部分《逸周書》等,可以補充《尚書》,包括記言類的《國語》也可以入經(jīng),思想性的出土文獻可選一些入經(jīng),道家的書如《老子》《莊子》等,一些子書更自當列入新經(jīng)書體系之內(nèi),甚至釋家的書如《壇經(jīng)》等亦可列入。 饒宗頤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國的傳統(tǒng)學問本就重視“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要求學者做通人,并非做專家。這個“通”“究”之道要付出極大心力和極多現(xiàn)實上的自我犧性。 '我的心得是,首先不要自我設限,保持廣泛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可先從一個小范圍內(nèi)的方面做起,如我年輕時先做方志學和地方史,以家鄉(xiāng)潮州為研究對象。從考古一直到文學、戲曲、陶瓷等都做,特別注重不同領(lǐng)域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問題,這樣慢慢就越做越通了。我也是這樣教學生的,但愿意這樣跟著我長期做的人極少。' '現(xiàn)在要培養(yǎng)通人很難!中外學界制度上都重視專家,這是受理工科的影響。所以人文素質(zhì)越發(fā)低下了,因為我們用了理工科的應用主義方法去培養(yǎng)文科的人才,結(jié)果是貌似專精而實際狹小,這還已是好的了,我還知道有不少粗疏而虛空的“專家”呢!學者可以先成專家,再追慕會通,終成通人,大概這樣一個過程是可以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饒宗頤在為人修學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 “漫芳菲獨賞,覓歡何極”為第一重境界,在孤獨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 “看夕陽西斜,林隙照人更綠”為第二重境界,人其實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沒有光彩。 “紅蔫尚佇,有浩蕩光風相候”為第三重境界,無論如何都要相信,永遠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這樣才沒有煩惱,自主人生,自成境界。 先生一路走好 整理自: 《“他是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今天,送別國學大師饒宗頤》; 《獨家專訪饒宗頤:現(xiàn)在要培養(yǎng)通人,太難!》,公眾號“思享者工作室”(微信ID:sxzh6536) 等 |
|
來自: 靜雅軒345 > 《葉嘉瑩饒宗頤霍松林等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