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 什么是沉沒成本? 我們把之前投入的不可收回的支出,就是時間、金錢、精力等等,已經(jīng)投入,不可收回,就是沉沒成本。 說一個沉沒成本的經(jīng)典案例: 假如你花了70元買了一張電影票,但你不確定這部電影好不好看,當你看了30分鐘的時候,跟你想的一樣,這電影并不好看,那么你是起身離開,還是坐著把它看完。這里70元已經(jīng)花費了,不可回收了,這就是沉沒成本,那么你還要不要在花費一個小時的時間將這部不好看的電影看完。很多人都會覺得,我錢都花了,怎么著也要看完,接下來看看在生活中如何決策。 時間和金錢 沉沒成本又稱沉落成本、沉入成本、旁置成本,是管理會計的一個術語,主要用于項目的投資決策,與其對應的成本概念是新增成本。沉沒成本是決策的非相關成本,在項目決策時無需考慮。相對的,新增成本是決策相關成本,在項目決策時必須考慮。 沉沒成本謬誤 生活中我們常常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與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理性選擇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埃姆斯·特維爾斯基(Amos Tversky,1937-1996)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所做的研究表明,“損失”和“收益”對人造成的心理影響是不同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在眼睜睜看著錢財離你而去時,感受到的痛苦是你得到同等價值的東西時感受到的快樂兩倍。 這也是為什么市場營銷最主要的策略就是視圖說服你,某個你想要東西絕對物超所值,這樣你得到它而感受到的快樂就會抵消你付錢時的痛苦。 . 無論如何也要看上去損失小的 現(xiàn)在,讓我們做這樣一個小實驗。假設一場浩劫從天而降——在人類對抗男性禿頂?shù)膽?zhàn)爭中,一場瘟疫突然而至,瞬息之間吞噬了整個人類社會。地球70億人口急劇減為600,而這剩下的600人也將毫無希望地步入死亡。這時候,你——最后的幸存者之一——遇到了一名科學家。他相信他已找到解救人類之法。但是方法有二,而他無從定奪。現(xiàn)在,他將決定權交到了你的手里。 假定他的科學預測都是非常精準的。A方法能夠救200人的命。B方法有1/3的幾率能夠救全部600人,但是有2/3的幾率一個人都救不了?,F(xiàn)在,男人的發(fā)際線和人類未來的命運掌握在了你的手里。你會如何抉擇? 請記下你的答案,然后讓我們重新考慮一下這個情形。故事的背景還是一樣:每個人都將毫無希望地步入死亡。但是這一次略有不同,你要在解救方法C和D中做出選擇。C方法會導致400人的死亡,而D方法有1/3的幾率不會殺死任何人,但有2/3的幾率會殺死全部600人。你會如何抉擇? 特維爾斯基和卡尼曼曾經(jīng)向一群博士們提出這兩種情形(好吧,他們略去了禿頂這一部分內(nèi)容)。面對第一種情形,大多數(shù)人選擇了A方法。而面對第二種情形,大多數(shù)人選擇了D方法。但實際上,這兩種情形的本質是完全一樣的,只是描述方式不同而已。 當人們陷入對失去的恐懼時,他的邏輯和理想崩塌了。這兩個情景的不同用詞,讓它們看似截然不同:第一個情景似乎是告訴你,在第一個人死去之前,你可以救200人的命——總體損失因此被淡化了;而二個情景似乎是告訴你,在救人之前,你會先看到400人死去。在此情景下,損失被強調,對損失太多的恐懼讓你敢于鋌而走險。可見你是多么痛恨失去。 沉沒成本的謬誤 堅持只是因為討厭己有的損失 如果你知道自己將永遠失去某樣事物,你會倍感痛苦。為消減這種消極情緒,你會做出些荒謬的事。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你在電影院看電影, 在頭15分鐘內(nèi)你意識到這是你看過的最爛的片子,但是你無論如何還是挨到了結束?你坐在座位上,努力忍受,只是因為你不想浪費電影票錢。又或者你曾經(jīng)買了一場音樂會的門票(不能退票的那種),但到了那天你忽然病了,或者累了,或者宿醉不醒,又或者有更想做的事情……但是你仍然去參加那場音樂會了,即使你一點都不想去——只是為了證明你花出去的錢有所價值。如果你有上述任何一種經(jīng)歷,那么恭喜你,你已經(jīng)成為了一名沉沒成本謬誤受害者。 你想換個職業(yè),辭掉工作,或結束糟糕的戀情。但你沒有這么做,你繼續(xù)著,忍受著,不是因為他們能給你帶來美好的人生體驗,而是你為它投入太多的時間,經(jīng)歷,金錢或者其他什么,你想要避免損失必將帶來負面情緒。這就是沉沒成本謬誤。 所以在決策時一定要忽略沉沒成本,考慮新增成本。 |
|
來自: 昵稱41082923 > 《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