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園林的隱逸功能 隱逸與園林的歷史在中國都非常古老,在魏晉南北朝士人園林出現(xiàn)之前,兩者沒有任何關系。但“園林”一詞,是魏晉南北朝隨著士人園林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典型代表的士人園林,就是在隱逸文化的直接影響下萌生、發(fā)展的,并體現(xiàn)出一種蕭致、淡泊、自然的隱逸色彩[。士大夫階層是隱逸文化的傳播者和實踐者,他們寄情一園山水,尋求精神自由,婉約的江南園林就成為他們凈化心靈、保持獨立人格的小天地。他們需要在游山玩水時表達潔身自好的態(tài)度,在園林經(jīng)營中表現(xiàn)自己蕭然高寄的胸懷,他們將人格價值和山水審美交融,與園林產(chǎn)生情感上的交流。他們的隱逸理想便不自覺地植入園林活動之中,以隱居園林的清朗風雅來抗衡朝仕的污濁紛繁,園林也就成了隱逸文化的基本載體。在隱逸文化的熏陶下,人們在園林中追求人格、氣節(jié)和理想,于是對自然的審美意識逐漸蘇醒。同時,園林的藝術構成也得到了不斷地豐富,其精神內(nèi)涵也得到了提高。
2.3 士人園林產(chǎn)生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社會動蕩,中央集權走向衰落,作為造園主體的文人、士大夫們厭煩戰(zhàn)爭,寄情山水,紛紛逃離官場,隱居山林田間,東漢中后期開始的隱逸之風成為時尚。士大夫階層中,出現(xiàn)了相當數(shù)量的“名士”,如“竹林七賢”,他們以縱情放蕩、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來反抗禮教的束縛,追求個性的解放。在這樣的時代思潮下,社會上逐漸形成了游山玩水的社會風氣,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為社會風尚。為避免跋涉之苦,保證物質(zhì)生活享受而又能長期占有大自然的山水風景,最理想的辦法莫過于營造“第二自然”――園林。而皇權對于隱逸的獎掖以及士人普遍把隱逸作為入仕的準備和補充,更直接促進了隱逸文化和園林藝術的普及與發(fā)展。隱逸文化和園林的迅速發(fā)展,互為表里。自此,園林開始成為士大夫們體驗生命自由的一種文化載體,成為其追求超脫玄遠的人格理想的重要途徑。隱逸文化發(fā)展到隋唐進一步成熟,成為穩(wěn)定而豐富的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補充。具有社會性的元代文人的隱逸,到明清已演變成浪漫主義文化思潮,園林中隱逸文化的影子,多屬附庸風雅。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形成與發(fā)展,到近代,世俗園林已成為中國園林的主流。
3隱逸文化對蘇州園林的影響 3.1 蘇州園林中的隱逸文化體現(xiàn)
隱逸文化經(jīng)過了中國士大夫階層千年來的不斷取舍,已是一種文化意識沉淀。蘇州園林多為住宅園林,又屬于文人型園林,它所具有的文化內(nèi)涵必然蘊涵隱逸性質(zhì)。在梳理中國特有的隱逸文化后,反思蘇州園林,更多的是偏向于以唯美為旨的隱逸觀。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躲進蝸居的小筑,休問外物瑣事,品香茗,看清流碧潭、亭臺樓閣之勝,享曲徑通幽、奇石怪巖、柳暗花明之趣―這就是蘇州園林生活的基本寫照?!坝朴粕瞎?,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樸含真”,陶淵明的詩也許最能暗合園主士大夫們因政治生活失意而產(chǎn)生的歸隱心態(tài)。于是,才會出現(xiàn)在逼逼仄仄的城市小巷深處,尋見“網(wǎng)師園”,體現(xiàn)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避世態(tài)度。這類的園主人是以半宦半民、半俗半禪的士大夫文人群體為主體。這些人多在官場仕途失意,渴望遠離塵世,卻又不愿或不能學陶淵明隱于山澤,“采菊東籬下,悠然現(xiàn)南山”。居于城市卻又要表達不媚流俗,不同流合污的志向,追求惟愿與山水魚鳥相伴終老的理想,于是蘇州園林就成了最好的載體。這一方小小的園林,是主人精神的綠洲和安逸的生活空間,寄托了他們的榮辱、苦悶和追求,也使他們體味到了其中的安寧與永恒。
3.2 隱逸在蘇州園林中的表現(xiàn)手法
蘇州園林園景一般樸素自然,園林建筑小巧玲瓏,灰瓦白墻,色調(diào)偏于淡雅。造園之理論主旨,在于倡言靜寂、清和、于喧鬧的城市之間鬧中求靜,并有“林陰初出鶯歌,山曲忽聞樵唱”,“俯流玩月,坐石品泉”之靜趣?!半m為人作,宛自天開” 。隱逸文化不但促進了蘇州園林的發(fā)展,而且“隱”的思想也深深地滲入了園林中。在蘇州園林里,處處可以看到障景、抑景、漏景等隱的手法和體現(xiàn)隱的內(nèi)涵的各種名稱、匾聯(lián)。從蘇州一些園林的命名上即可窺見一斑: ①拙政園: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拙政園,始建于明正德四年,由解甲歸田的御史王獻臣所筑,園名取西晉潘岳《閑居賦?序》“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以此標識其歸隱園居、保持心性本真。 ②網(wǎng)師園:網(wǎng)師園之“網(wǎng)師”,本是蘇州人對漁翁的稱呼,網(wǎng)師園在北宋時叫“魚隱”,表明了園主史正志的隱逸之意。 此外,蘇州自宋以來,以“隱”、“逸”為名的,就有:桃源小隱、洽隱園、靜逸園、逸我園、樂隱園、招隱堂等。 蘇州園林的景點、景區(qū)設置,多出自詩文,其中以陶淵明居多。中國歷代文人一直欽羨,仿效他意真、沖淡的志趣,學習他的飄然隱逸,將自己隱身于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內(nèi)。拙政園之東部名為“歸田園居”,乃模自《歸園田居》一文的描繪,表明園主王心一對隱逸的樂趣和閑適心情。從這些景區(qū)的設立,可見園主人追求的境界是要擺脫外物的奴役,返樸歸真,在虛幻中滿足,在自然的宣泄中平息。
4 結(jié)語
蘇州園林追求的首先是一種化景物為情思的意境,其次才是花木竹石本身形式。它把那些最能引起思想情感活動的自然因素攝取到園林中來,以心造境,賦予這些自然元素象征意義,最后反映高尚、深邃的境,使觀賞者感到親切,又感到崇高。這種觀感恰恰也是以士大夫文人為代表的造園者追求的目的。他們把園林看作人生、仕途的一個精神驛站,仕途未順,就退歸于園林,作“退思”之方便;東山再起,即走出園林登上廟堂??芍^出入自由,進退自如。隱世又不離世,在現(xiàn)實中開辟出一塊理想的樂園,使那些不能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的理想、人格與抱負最終不必遠游彼岸,而在這片心造之境中落地生根,達到心靈的“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