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天機 第 16 期 桂 枝 小師妹:在傷寒112方劑中用過多少次 甲森:43
小師妹:桂枝治什么病 甲森:桂枝為發(fā)表解肌要藥。溫經通脈,表虛中風,治手足痛風,傷寒頭痛,無汗能發(fā),有汗能止,行肺氣,散寒邪,調和營衛(wèi),橫通肢節(jié)。
小師妹:后世醫(yī)家怎么用桂枝 甲森: 【本經疏證】其用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瘀、曰補中。下氣=降沖逆。
【張隱庵】桂啟水中之生陽,上交于肺,則上氣平而咳逆除矣。
【汪昂】桂枝 輕,解肌,調營衛(wèi)。 辛、甘而溫,氣薄升浮。 入太陰肺、太陽膀胱經。溫經通脈,發(fā)汗解肌。能利肺氣。 經曰:辛甘發(fā)散為陽。 治傷風頭痛,無汗能發(fā)。中風自汗,有汗自止。中猶傷也,古文通用。自汗屬陽虛。桂枝為君,芍藥、甘草為佐,加姜、棗名桂枝湯,能和營實表。調和營衛(wèi),使邪從汗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風、脅風。痛風,有風痰、風濕、濕痰、瘀血、氣虛、血虛之異。桂枝作引經。脅風屬肝,桂能平肝。
【王好古】桂 桂心,肉桂,桂枝附。 氣熱。味甘辛。 入手少陰經。 入足太陽經。
【本草】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wèng),能墮胎,堅骨節(jié),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桂陽,二月、八月、十月采皮,陰干。有菌桂、牡桂、木桂、筒桂、肉桂、板桂、桂心、官桂之類,用者罕有分別。
【衍義】不知何緣而得官之名,予考本草有出觀、賓、宜、韶、欽諸州者佳,世人以筆書多而懶書之,故只作官也,如寫黃蘗(bò)作黃柏,薑(jiāng)作姜同意。菌桂生交趾山谷,牡桂生南海山谷,木桂生桂陽。從嶺至海盡有桂樹,惟柳州、象州最多。本草所說菌桂、牡桂、板桂,厚薄不同。大抵細薄者為枝為嫩,厚脂者為肉為老,處其身者為中也,不必色黃為桂心,但不用皮與里,止用其身中者為桂心,不經水而味薄者亦名柳桂,易老用此以治虛人,使不生熱也。
【衍義】謂桂大熱,《素問》謂辛甘發(fā)散為陽,故張仲景桂枝湯治傷寒表虛,皆須此藥,是專用辛甘之意也。又云:療寒以熱,故知三種之桂,不取菌桂、牡桂者,蓋此二種性止溫而已,不可以治風寒之病。獨有一字桂,《本經》謂甘辛大熱,正合《素問》辛甘發(fā)散為陽之說,尤知菌桂、牡桂不及也。然《本經》止言桂,而仲景又言桂枝者,蓋亦取枝上皮也。其本身粗厚處亦不中用,諸家之說,但各執(zhí)一己見,終無證據。今又謂之官桂,不知何緣而立名?慮后世以為別物,故于此書之。又有桂心,此則諸桂之心,不若一字桂也。
【別說】交廣商人所販者,及醫(yī)家見用,惟陳藏器之說最是。然菌桂厚實,氣味厚重者,宜入治臟及下焦藥,輕薄者宜入治眼目發(fā)散藥?!侗窘洝芬跃痧B(yǎng)精神,以牡桂利關節(jié),仲景傷寒發(fā)汗用桂枝。桂枝者,桂條也,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fā)散。一種柳桂,乃小嫩支條也,尤宜入上焦藥。仲景湯液用桂枝發(fā)表,用肉桂補腎,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理之自然,性分之所不可移也。一有差易,為效彌遠。歲月既久,習以成弊,宜后世之不及古也。桂心通神不可言之,至于諸桂數等,皆大小老壯之不同。觀作官也。本草所言有小毒,或云久服神仙不老,雖云小毒,亦從類化,與黃芩、黃連為使,小毒何施;與烏、附為使,止是全得熱性;若與有毒者同用,則小毒既去,大毒轉甚;與人參麥門冬、甘草同用,能調中益氣,則可久服??芍怂幠茏o營氣而實衛(wèi)氣,則在足太陽經也。桂心入心,則在手少陰也。若指營字立說止是血藥,故經言通血脈也。若與巴豆、硇砂、干漆、川甲、水蛭、虻蟲如此有毒之類同用,則小毒化為大毒,其類化可知矣。湯液發(fā)汗用桂枝,補腎用肉桂。 小柴胡止云加桂何也?
【藥象】肉桂大辛,補下焦熱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治表虛自汗,春夏二時為禁藥。
【珍珠囊】秋冬治下部腹痛,非桂不能止也。
【用藥心法】桂枝氣味俱輕,故能上行發(fā)散于表。內寒則肉桂,補陽則柳桂。桂辛熱散經寒,引導陽氣。若正氣虛者以辛潤之,散寒邪,治奔豚。
【李東垣】桂枝能橫行手臂,以其為枝也。又曰:氣簿則發(fā)泄。桂枝上行而解表,氣厚則發(fā)熱。肉桂下行而補腎。 王好古曰:或問桂枝止煩出汗,仲景治傷寒發(fā)汗,數處皆用桂枝湯,又曰:無汗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甘草湯,此又能閉汗也,二義相通否乎?曰:仲景云“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wèi)強。陰虛陽必湊之,故以桂枝發(fā)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wèi)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若麻黃能開腠理,發(fā)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wèi),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亦惟有汗者宜之。若傷寒無汗,則當以發(fā)汗為主,而不獨調其營衛(wèi)矣。故曰:“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也。
【傷寒例】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則亡。
【別錄】心痛脅痛脅風,溫經通脈,止煩出汗。
【甄權】去冷風疼痛。
【丹溪】橫行手臂治痛風。
【元素】去傷風頭痛,開肌理,解表發(fā)汗,去皮膚風濕。
【容川】色赤味辛,入心肝助火,但桂枝實因苓澤之利水,方能入水以化氣,可以導心火以下交于水,故多用之以降沖逆之氣,加入補血藥中,因而能溫通血脈,桂枝能散四肢,質較堅實,故桂枝能兼走筋骨。味辛又得土之氣,故能散血脈肌肉中之風寒。
【藥征】主治沖逆也,旁治奔豚頭痛,發(fā)熱惡風,汗出身痛。
【禁忌】凡陰虛火炎,溫病大熱,喉癥血癥均忌。
【倪注】桂枝為古今皆用之要藥,治療甚廣,與麻黃柴胡荊芥防風生姜蔥白等同用,治風寒束表,與桑枝附子牛膝威靈仙茯苓防己等同用,治關節(jié)疼痛。與白芥子厚樸杏仁半夏等同用,治上氣咳逆。與白芍同用解肌和中,與葛根同用發(fā)汗退熱。 面向中醫(yī)愛好者的知識學習園地 歡迎 收藏、轉發(fā)、點贊、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