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的一天,是從冬菜開始的。嘎巴菜,不可或缺的是冬菜;餛飩面條里沒有它,吃嘛嘛不香;就是煎餅果子,鋪陳一小撮冬菜,那味道才算天津衛(wèi)。 冬菜,一種半干態(tài)發(fā)酵性腌制食品,區(qū)別起來,可分為北味與南味兩類。北味以津冬菜、京冬菜為代表,南味以川冬菜、潮汕冬菜為主。津冬菜有名,與京冬菜用料上略有區(qū)別,京冬菜非京城所產(chǎn),乃山東傳統(tǒng)風(fēng)味,因曾進京城供皇帝食用故名“京冬菜”。而潮汕冬菜也是早年吸取津冬菜做法與原料選用而后成。香港美食家蔡瀾先生對天津冬菜贊譽,“冬菜實在有許多用途,像一碗很平凡的即食面,拋一小撮冬菜進去,變成天下美味”。 清《津門雜記》曰:“黃芽白菜,嫩于春筍”。天津大白菜水性足而柔,筋細、肉厚、口甜,為中華大白菜之冠。每年霜降后,運河兩岸的大白菜浸潤著薄薄白霜,將自然之靈氣吸收轉(zhuǎn)化成植物糖,滋味格外甘潤,這也是腌制冬菜的好時節(jié)。大白菜收獲后,先晾曬,去掉多余水分,然后剝?nèi)ダ先~、除根,將菜切成小塊,置陽光下晾曬,每天翻動幾次,一般經(jīng)晾曬、脫水約一周時間即成“菜胚”。將菜胚入缸,加炒熟食鹽混勻腌漬,每天翻菜一次,至鹽全部溶解入味,取菜胚,按比例加入輔料,攪拌均勻,裝壇,邊裝邊用木杵搗實,層層壓緊,壇滿后,撒一層封口鹽,蓋密壇口,置室內(nèi),在常溫下進行自然發(fā)酵、后熟而成。成品冬菜,色澤金黃,條索細勻,味香鮮美,既可佐食,亦可調(diào)味,由民間百姓將普通的大白菜修煉成風(fēng)味佳品,也是中華地方名特產(chǎn)之一。 冬菜的來歷,據(jù)傳在明永樂年間靜海運河西岸紀(jì)莊子村一個姓常的船戶,偶將白菜放入魚簍中用鹽腌漬,腌好后白菜脆嫩爽口,香味濃郁,后被人們效法,并稱為“紀(jì)莊子冬菜”,這便是天津冬菜的雛形。清末民初,人們對冬菜做法加以改進,在加工過程,添入蒜泥,俗稱“葷冬菜”;另一種是不用蒜泥,入花椒等輔料而制成的冬菜,謂之“素冬菜”,兩者都萬變不離其宗——甘香咸潤之味。蓋因冬菜清香宜人、咸生甘潤,食之又能生津開胃,增食欲,促消化,是一種可供常年食用的味道,故被天津人眾愛。 冬菜,與泡菜酸菜一樣,都脫骨不了“腌漬”這個市井味十足的民間做法。早年,入冬后,萬物凋敝,蔬菜自然也不例外,尤其北方,面對冬季菜荒,古人想到是如何延長蔬菜保質(zhì)期,于是有了腌菜。腌菜被先秦人稱為“菹”,東漢劉熙《釋名·釋飲食》稱:“菹,阻也,生釀之,遂使阻于寒溫之間,不得爛也?!滨r蔬腌漬后在低溫下轉(zhuǎn)換為一種半干態(tài)非發(fā)酵性咸香菜,由于地理環(huán)境與用料做法不同,而形成的口味也就各異。酸菜是東北人的家鄉(xiāng)味,泡菜是云南人的看家味,而嫩潤清香、甜咸爽口的冬菜,則是天津衛(wèi)的草根味。(深圳商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