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流行著這樣一個詞:“外向孤獨癥”。 “他們在生活中表現得很外向開朗活潑,出現在各種場合,活躍氣氛;但是他們內心卻又喜歡獨處,無論是在空無一人的房間,還是身處喧囂的鬧市,只有靈魂和人群分離,他們才能恢復精力。”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享受獨處的人確實可以在人際交往中做得更好。認為自己是一個外向的孤獨者,可能意味你真的擁有比較好的社交能力。有學者做了調查發(fā)現,獨處不等于人際交往能力不足,相反,越享受獨處人際交往能力越強,而在擅長人際交往的人里,享受孤獨的人也是最多的。
獨處有助于情緒更新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人際交往能力,在生活中為了與別人相處得更好,情商高的人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把自己的性格塑造成一個大家都喜歡的樣子,將不好的想法和情緒隱藏起來。 如果一直處于人群之中,這些負面的情緒只會越積累越多,哪怕是和朋友出去游玩娛樂,也只是用好的情緒掩蓋壞的情緒。因此一段獨處的時間可以讓他們放下束縛做回自己,疏導走那些社交時積累的壓力。心理學家也發(fā)現:青少年和成年人在獨處之后再進入人群, 心情會變得更振奮和警醒;,所以有時候選擇遠離他人, 以此釋放負向情緒, 有助于人們短期的情緒更新。 享受孤獨意味著自信的人格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文尼科特認為,人們對獨處的態(tài)度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形成。不懼怕孤獨甚至享受孤獨的人才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 對一個嬰兒來講,全部的安全感幾乎都來自于母親,母親是他的第一個人際交往對象,也幾乎是他的整個世界。只有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將母親代表的“安全”融合進自己的內部世界的人,才能發(fā)展起對孤獨的積極態(tài)度。這樣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不會陷入缺乏安全感的漩渦,可以更加自信地探索世界,游刃有余地處理人際關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