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講完這個故事后,又對學生們說: “我們讀書就是這樣的。 書是河水,我們的心就是那個裝滿煤炭的籃子。我們每次用籃子去撈水時,什么也撈不起來,但是籃子會越來越干凈。 書讀多了,雖然很難記得全部,但是我們的心靈就會慢慢變得純凈,想問題就更懂得開動腦筋。 有一個同學偷偷告訴我,他長大想去放羊。但是大家想想,如果我們不讀書,天天去放羊,一輩子都干不了別的。 如果我們努力讀書,我們就會更了解羊群,了解草原,了解怎么照顧羊,怎么樣把羊養(yǎng)的健健康康,怎樣把羊賣出最好的價錢。這樣我們才能更喜歡放羊,甚至成為放羊專家,對嗎? 所以,做任何事,讀書都是基礎。我們是為自己讀書的,不為別人。” 學生們紛紛點頭,就連厭學孩子田野,也眼神閃爍著光。 從那天開始,這個問題學生再也沒有做過小動作,上課變得更加專心了。連家長都跟老師反映孩子在家主動寫作業(yè)了,真神奇。 這個小故事的效應為什么會這么大,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孩子沒有真正理解讀書有什么用,大部分家長熬過應試教育,也不一定能夠說出答案,解決孩子的困惑。結果孩子反而產生自己是為爸爸媽媽讀書的錯誤念頭。 每個人應當是為自己讀書的。讀書,是為了遇到更好的人,見到更精彩的世界,讓自己擁有更好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