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身世 石濤本是明朝靖江王后裔,原名叫朱若極,石濤是他的字。如果明朝沒有滅亡,石濤長大后,也會是一代藩王。只可惜,他還是個幼童時,崇禎就被逼得自盡了。明朝各地的藩王爭著要“延續(xù)國祚”。石濤的父親、第11代靖江王手上沒多少兵,卻想爭天下,于是給自己封了個“監(jiān)國”。 他這一封,自然招了敵人。實力雄厚的唐王殺了“監(jiān)國”,又連夜派人搜捕“監(jiān)國”的兒子。涉世未深的石濤被王府一個宦官背在背上,竟然逃了出去。只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小王爺,從此成了反賊子嗣,無論是南明,還是清朝,都容不下他?;鹿俸托⊥鯛斒瘽缓靡黄鸪黾耶?dāng)了和尚,一路逃至武昌。 雖然當(dāng)了和尚,石濤的不凡之處依舊能顯現(xiàn)出來。他十歲就喜歡搜集古書,一有空就臨摹古帖,尤其喜歡顏真卿。有人提醒他:為什么不學(xué)董其昌,現(xiàn)在多流行呀!盡管他心里不喜歡董其昌,還是聽從了他人的建議,改學(xué)董字。書法以外,石濤還喜歡畫山水、人物、花鳥等。他的性情也與眾不同:遇到什么不平的事,他會立刻上前幫人排解;得到了錢,就馬上花掉,不留任何積蓄。 當(dāng)石濤在武昌慢慢長大,吃齋念佛、寫字畫畫時,明朝徹徹底底地滅亡了。吳三桂等明朝降將擔(dān)心哪天朱家人打回來找他們算賬,于是對這些前朝“余孽”要趕盡殺絕。他們上書清朝皇帝要“剿盡根誅,一勞永逸”,即使是逃出國界的朱姓子孫也不放過。在這種形勢下,石濤雖然已經(jīng)披上袈裟、告別了俗世,卻還是不能完全安心。在武昌待到20歲,他便四處云游,飽覽了黃山、廬山、西湖等名山大川。 當(dāng)時僧人中擅長詩文、畫畫的名家不少。石濤以自然為師,從中汲取營養(yǎng),豐富創(chuàng)作。他曾在黃山住了一個多月,看虬枝橫空的古松、云霧繚繞的山巒、怪石林立的奇峰,在自己的腦子里飛旋、變化。他畫出多幅以黃山為題材的作品,并在其中一幅畫上題詩:“黃山是我?guī)煟沂屈S山友。”在云游四海中,他的畫技越來越高。 在松江,石濤拜了一位名僧為師。這位名僧不但佛理甚高,而且善詩文、工書法,石濤追隨他前后兩年,獲益匪淺。但石濤依舊對自己的身世諱莫如深,連名號也不停地?fù)Q。如“濟山僧”“小乘客”“苦瓜和尚”等。對苦瓜,石濤有種特別的感情,不但餐餐不離,還把它供奉在案頭朝拜。他去南京鐘山,在明孝陵(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陵)的松樹下磕了頭,回來就自號“苦瓜和尚”。這可能也是他對自己身世之苦的感懷吧。 迎接皇帝 石濤幼時出家,是為了保全性命,并不是因為愛好佛學(xué)。他雖是個和尚,但內(nèi)心深處還是向往紅塵的。他的一生中,影響最大、爭議最多的是兩次迎接清朝皇帝。 民間有一種傳說:石濤在揚州時,一位商人到揚州各寺院以重金收購僧人的山水佳作。跑了好幾天,商人都沒找到自己想要的。后來,他拿出一幅畫,畫面朦朧隱約,蕭索荒疏。商人說,其實他想求訪的是畫這幅作品的畫僧。 有人認(rèn)出來說,這是石濤的手筆呀,又說此人在天寧寺。商人趕到天寧寺,查實了手中的畫果然是石濤的作品,立刻翻臉,命人捕殺石濤。原來,這位商人便是喬裝的康熙,他在南巡途中看到了石濤的畫,心中十分不滿。當(dāng)時的山水畫大多色澤艷麗,花木郁郁蔥蔥,唯有石濤的山水畫不是奇山怪石,就是一片蕭索景象,康熙由此斷定他畫的是“山河蒙羞”,是對清朝不滿,所以要置他于死地。 康熙南巡 這個傳說也許只是后人對石濤亡國之恨的想象。真實的歷史是:1684年,康熙南巡,圣駕經(jīng)過南京時,曾到名剎長干寺巡幸。當(dāng)時石濤正好在寺中,與眾僧一起恭迎接駕。1689年,南巡的康熙再次與石濤相遇,這次的接見地點換成了揚州平山堂。康熙居然一口叫出了石濤的法名,石濤受寵若驚,還揮毫繪制出一幅《海晏河清圖》,并在畫中款署“臣僧元濟頓首”。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石濤不僅以兩次面圣為榮,而且以新朝屬臣自居了。 第二次見駕之后不久,石濤就滿懷期望地到了京城,結(jié)交了不少上層官吏。為了和這些上層人物拉關(guān)系,應(yīng)酬繪畫必不可少。不少官吏都得到過石濤的作品,有的官員還以詩相贈。 京城之行是石濤人生的轉(zhuǎn)折點,繪畫藝術(shù)上,他得到了提高,但他并未達成自己的愿望。最初,他是抱著“欲向皇家問賞心”的愿望北上的,他希望康熙能夠真誠地禮待他;他更希望京城的權(quán)貴們能像伯樂舉薦千里馬那樣舉薦他。然而在京期間,他受人之邀,頻頻出入王公貴族的高第深宅,畫畫回敬主人,賦詩美譽主人,結(jié)交的達官貴人雖然不少,但真正能體察他心思的人屈指可數(shù)。最終,他只能吟出如下凄楚哀婉的詩章:“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無趨小乘。”詩中,他看清了自己的身份—在京城的社交舞臺上,他充其量只是個“乞食”的僧人而已! 失落中,石濤買舟南下,回到揚州,從此定居當(dāng)?shù)亍?/p> 終用真名 54歲時,石濤與70歲的八大山人成了神交。這位老前輩仿佛是另一個石濤。他同樣是明朝宗室子弟,同樣在明末之后不得已遁入空門,同樣擅長丹青。 明亡時,八大山人已經(jīng)18歲。他自幼聰慧,能詩善文,參加過鄉(xiāng)試,并被錄取為生員。眼看著大好人生就要展開,卻不得不自行掐滅、忍辱偷生。他所經(jīng)歷過的憂憤、折磨比懵懂無知時失去一切的石濤還要多。 石濤深深地為八大山人的氣質(zhì)、作品所折服。他不再諱談身世,在晚年所繪的十多幅畫作上都使用了自己的真名:若極。他將自己的居所命名為“大滌堂”,自號“大滌子”。他在給八大山人的書信中寫道:“濟有冠有發(fā)之人,向上一齊滌。”究竟他想洗去什么,是命中注定的前明宗室的身份,還是一度對清朝皇帝的幼稚幻想,不得而知。 60歲后,石濤閉門不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結(jié)識、影響了一個少年—高翔。多年后,高翔成為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后人評價石濤時曾說:“石濤是中國現(xiàn)代美術(shù)的起點?!钡拇_,從石濤到揚州八怪,再到近代的齊白石、張大千,一路下來,影響達數(shù)百年。 想當(dāng)年,明太祖朱元璋一登基就殺文人、畫家。“元四家”中的倪瓚被逼著自我放逐、王蒙死在了大牢里。然而,明朝數(shù)百年的基業(yè)倒塌后,朱家國破人亡,石濤、八大山人等后裔,只能用畫傳世,不知算不算是一種歷史的報復(f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