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知道的心理學規(guī)律——德西效應 2017-01-10 崔華芳 教而有方 教而有方 childforge 專注于兒童教育,注重教育思想,教育實踐,精選高質(zhì)量的文章,整合最有價值的資源,為家長提供權(quán)威的國內(nèi)外教育資訊,每天和孩子一起進步,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 編者按:許多父母在該不該獎勵孩子這件事情,認識上并不是很清晰,有些家長想當然的以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殊不知“獎勵”如果使用不當,反而會給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帶來很大的負面作用。 今天,讓我們了解一下這個著名的心理學規(guī)律——德西效應。 本文合計 2447 字 讀完需 5 分鐘 德西讓學生在實驗室里解答一組有趣味縣且需要動腦筋的智力題。 學生被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和控制組,并讓兩組學生在不同的實驗室進行實驗。 實驗組的學生每做完一道題便可得到1美元的報酬,控制組的學生做完題目后沒有任何獎勵。 實驗觀察發(fā)現(xiàn),在休息的時間里,控制組的學生繼續(xù)解題的人數(shù)明顯多于實驗組,時間越長,這種反差就越明顯。 德西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當孩子對活動充滿興趣時,給他提供外部的物質(zhì)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 這就是德西效應。 許多父母都會感嘆,孩子在學習方面好像不是為他自己學習,更像是為父母在學習。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呢?稍微分析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原因就在于父母的許多做法使孩子的學習動機發(fā)生了改變。孩子在學習中感覺不到樂趣,學習的動機自然就沒有了,最終,孩子的學習動機似乎就只為了得到父母的夸獎和物質(zhì)獎勵。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孩子,上小學四年級,性格很好,成績也還不錯。爸爸為了鼓勵她,當每次考試成績還不錯時,就獎勵她二百塊錢,一度她成績還不錯。但是這個狀況沒有維持多久,到五年級時她的成績開始下滑,此時她的爸爸試圖用更多的錢鼓勵,可是她的成績再也沒上去,到初中時因為成績不好還輟了學。 建議一:不要過多用獎勵的辦法來激勵孩子 比如,父母經(jīng)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試得第一,我就獎勵你零花錢”,“要是你能考95分以上,就獎勵你吃一次肯德基!”等等。父母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恰當?shù)莫剟顧C制,將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一點點地消減了。 孩子的學習本來是為他自己而學,漸漸地,孩子覺得他的學習是為了父母而學,而他自己呢,是為了得到獎勵才學習。就這樣,孩子學習的動機變了,學習的積極性自然也就變了。 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獲學習的樂趣。如果孩子感覺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那么,孩子的學習動機就是正確的,孩子才會主動地、積極地去學習。 建議二:不要用物質(zhì)去補償孩子的情感需要 許多父母因為工作比較忙,把孩子寄托在學?;蛘呒酿B(yǎng)在孩子的爺爺奶奶家里,當父母回到家中,往往會產(chǎn)生對不起孩子的心理,從而不斷滿足孩子的過分要求,以補償自己教育孩子上的失職。 殊不知,正是這種補償心理,使許多父母教育孩子的理性在剎那間花為烏有。父母們就會陷入矛盾的心理中,是滿足孩子的過分要求還是對孩子說不,讓孩子認為父母是個不稱職的人? 許多父母正是因為自己缺少時間與孩子在一起,誤認為自己對孩子來說是失職的。事實上,失職與否并不取決于是不是經(jīng)常跟孩子在一起,而是取決于父母怎樣去教育孩子,盡管父母很少在孩子身邊,還是有許多途徑可以來教育孩子。比如寫信、打電話、為孩子購買優(yōu)秀的圖書、回家后的談心、一起游戲等等。真正應該“補償”給孩子的其實是孩子的情感需要,而不是物質(zhì)需要及生活上的包辦。 建議三:激發(fā)孩子內(nèi)在的動力去獲得成功 一個孩子怎樣才能獲得成功?是依靠外部的獎勵還是內(nèi)在的動力?結(jié)論當然是后者。外部的獎勵僅僅起個催化劑的作用,只有孩子的內(nèi)在動力被激發(fā)出來時,他才會主動地、積極地向著一個目標去做。 美國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曾經(jīng)做過一個研究。他在全美選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寫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自己的影響。 其中有兩封信讓這位心理學家很震撼。一封來自白宮的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jiān)獄的一位服刑犯人,巧的是,他們寫的是同一件事情: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那位來自監(jiān)獄的犯人這樣寫道: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中間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子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我剛想說我要那個最大最紅的,這時,弟弟搶先說出了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于是,我靈機一動,說道:“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 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并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遞給了我,說“你真是個懂事的孩子,這個大蘋果獎勵給你。”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而弟弟只好氣呼呼地拿了個小蘋果。 從此,我學會了說謊,而每一次說謊,我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后來,我又學會了打架、偷盜,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我總是不擇手段。終于有一次,我被送進了監(jiān)獄。 那位來自白宮的人士是這樣寫的: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中間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我各弟弟們都爭著要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媽媽笑瞇瞇地拿著這個最大最紅的蘋果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得到它。現(xiàn)在,讓我們來進行一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nèi)艘蝗艘粔K,負責修剪好,誰干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quán)利得到它?!?/p> 于是,我們幾個都到草坪上去修剪,結(jié)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 我非常感謝我的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要想得到最好的,必須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取。 同樣要獲得大蘋果,兩位媽媽不同的做法,使孩子的價值觀也因此而不同??梢?,在引導孩子的過程當中,我們要避免總是用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來教育孩子,這樣做會使孩子迷失方向,感受不到在實現(xiàn)理想的過程中的成功體驗。 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孩子努力的責任感和學習的目標,這樣,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會產(chǎn)生樂趣,不會計較父母是否給予表揚或者物質(zhì)獎勵。 關注該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