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腦淤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常形成大小不等的腦內血腫.主要發(fā)生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的病人.臨床表現(xiàn)為:卒中發(fā)作,出現(xiàn)頭痛,嘔吐,意識障礙,偏身癱瘓及感覺障礙,發(fā)病年齡多在50-70歲.男性多余女性,寒冷,炎熱季節(jié)或乍冷乍熱,氣候變化劇烈時多見,暴怒興奮,重體力勞動時主要原因.腦ct檢查見高密度影. 2【腦梗塞】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腦血管堵塞,致使腦血管功能障礙,引起相關癥狀.腦梗塞青年人多見.腦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靜歇息時發(fā)病,有的病人睡醒后發(fā)現(xiàn)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等;有的病人僅有肢體麻木感,說話模糊,一過性黑蒙,頭暈目眩,惡心,這些癥狀一般輕微,持續(xù)時間短;起病突然,常與安靜休息或睡眠時發(fā)作數(shù)小時或1-2天達到高峰.腦ct檢查:顯示腦梗塞病灶的低密度影.建議積極治療.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對腦血栓及腦梗塞采用擴血管治療一般按血栓治療,可用擴容、擴張血管、鈣離子拮抗劑等治療,也可以用激素治療。缺血者用血管擴張藥,出血者以降顱壓、止血為主。病因明確者應對病因積極治療。 3【腦血栓】一般是指腦血栓形成,它與腦栓塞同屬于腦梗塞,是一種缺血性腦血管病。是由腦血管內因動脈硬化,導致管腔狹窄、血流變發(fā)生改變,以致血管內有血栓形成,使管腔阻塞,局部腦組織發(fā)后缺血、損傷及壞死,使人體發(fā)生以神經功能障礙為主的一系列臨床癥狀與表現(xiàn),這就是腦血栓形成。 腦血栓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內膜炎以及血液粘稠度高,導致腦血管局部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起的癥狀。腦血栓形成起病較緩慢,往往在睡眠或休息時發(fā)病。部分病人癥狀起初較輕,以后逐漸加重,甚至有病后2~3天達到高峰的?;颊呋杳暂^少見,一般癥狀較輕,可有偏癱及單側肢體癱瘓,也可能有失語癥,有的病人有頭或肢體麻木等癥狀。 4【腦溢血】也稱為腦出血,是一種出血性腦血管病。是由于腦血管動脈硬化,血管壁變薄、變脆,加上高血壓等原因及某些誘發(fā)因素,使腦血管突然發(fā)生破裂,引起腦部出血,產生顱壓增高、神經損傷、受壓等一系列腦血管急癥的表現(xiàn)。 5【腦出血】是腦血管破裂后,血液滲入腦實質引起的臨床癥狀,病情較急,一般較腦血栓、腦梗塞嚴重。常見的原因是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等,其次是腦血管畸形、先天性動脈瘤等。腦出血常在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發(fā)病,一般有跌倒、昏迷、偏癱、嘔吐等癥狀,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還可有面肌癱瘓、嘴歪及流口水等。出血部位不同表現(xiàn)不同。 。治療腦出血常用止血劑療法。對腦出血病人應盡可能避免搬動,保持安靜,防止再出血。 由于出血部位不同,其神經定位表現(xiàn)也不相同。
(3)其他措施改善腦缺氧、保護腦細胞,持續(xù)氧氣吸入;排除氣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頭部置冰枕或冰帽以降低腦組織代謝率。 (4)加強病情觀察及護理注意觀察脈搏、呼吸、血壓、瞳孔和神志變化;鼻飼流質飲食和靜脈補充液體,以維持營養(yǎng)補給和水、電解質平衡;積極防治肺炎、褥瘡等并發(fā)癥;高熱時應先行物理降溫,無效時并用退熱藥物以加強降溫作用;有抽搐時應選用地西泮(安定)5-10毫克肌內注射。 中醫(yī)認為腦梗塞、腦出血、腦血栓多由氣虛血滯,阻塞脈道而溢血,風邪阻絡而出現(xiàn)口眼歪斜;脾虛氣陷,二便失禁;風痰阻竅失語,氣虛瘀阻脈絡不通而偏癱等。中醫(yī)治療會對腦梗塞的病情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副用作也相對較小,但是治療周期很長,見效也慢,所以建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中醫(yī)治療:腦梗死發(fā)病過程中一般無神志改變,突然發(fā)生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癥,故屬中風中經絡。中風中經絡的辨證方法,分為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證;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等五型。在腦梗死急性期以前三型更為常見。通過根據(jù)老年人不同體質來進行調理治療。 西藥治療:西藥治療腦梗后遺癥具有起效快、具有治療針對性的優(yōu)點,而腦梗塞正是血液病變(血液粘度、高血脂等癥)及血管病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管腔狹窄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并且多數(shù)西藥都會產生不同的耐藥性;絕大多數(shù)西藥的副作用明顯。 腦梗塞: 本病發(fā)病急,病因病機復雜,難于辨治,臨床有“三高一低”,即發(fā)病率高、致死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的特點。急性期及時有效的治療,是減少病死率、減輕致殘程度的關鍵。中醫(yī)稱急性腦梗塞為中風,注重對內風、邪熱、痰濁、血瘀、腑實等標實的治療。 腦梗塞的分類與中醫(yī)治療 腦梗死多數(shù)屬于中醫(yī)中風病范疇。還常見于眩暈、風眩、風痱、風懿等病證。 一、腦梗塞的分類與臨床分型 (一)腦梗塞的分類 常見的腦梗塞包括:動脈硬化血栓性腦梗塞、栓塞性腦梗塞、腔隙性腦梗塞和多發(fā)性腦梗塞以及出血性梗死。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腦病科丁元慶 (二)腦梗塞的臨床分型 2005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提出:由于腦梗死的部位及大小、側支循環(huán)代償能力、繼發(fā)腦水腫等的差異,可有不同的臨床病理類型,其治療有很大區(qū)別,這就要求在急性期,尤其是超早期(3~6h內)迅速準確分型。牛津郡社區(qū)卒中研究分型(OCSP)不依賴影像學結果,常規(guī)CT、MRI尚未能發(fā)現(xiàn)病灶時就可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迅速分型,并提示閉塞血管和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臨床簡單易行,對指導治療、評估預后有重要價值。 腦梗塞中醫(yī)治療: 治療腦梗塞的中藥方法,活血化瘀,芳香開竅降脂抗凝雙效類長效中成藥物的防治,能夠有效改善體癥,防止復發(fā)進展。如含有丹參、川芎、麝香、體外培育牛黃等名貴藥材的大復方道地中成藥天欣泰血栓心脈寧片等,活血化瘀方法的治療效果還是挺不錯的。 二、中醫(yī)辨證論治 (一)一般治療 根據(jù)病情給予適當時間的臥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痰涎壅盛者應吸痰,呼吸道阻塞出現(xiàn)呼吸困難時應行氣管切開,以免引起窒息;出現(xiàn)吞咽困難或中臟腑昏迷者,視病情可給予鼻飼流質及藥物;尿潴留或尿失禁時,宜留置尿管,并用1/5000呋喃西林液250ml沖洗膀胱,每日2次;保持大便通暢。 (二)辨證論治 臨床以分期為綱,分證為目。 以分期、分證綜合治療為基本思路。分期主要根據(jù)發(fā)病時間與病情輕重。分證則以虛實為綱,邪氣盛為實,精氣不足屬虛;邪實主要責之肝胃,正虛主要在脾腎。腦梗死急性期標實癥狀突出,急則治其標,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常用平肝熄風、化痰通腑、活血通絡、醒神開竅等治療方法。閉、脫二證當分別治以祛邪開竅醒神、固脫、救陰固陽。所謂“內閉外脫”,醒神開竅與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復期及后遺癥期,多為虛實夾雜,邪實未清而正虛已現(xiàn),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陰熄風、益氣活血等法。 (三)證治分類 1、痰熱內閉心竅證 腦梗死神昏、昏憒,鼻鼾痰鳴,項強身熱,躁擾不寧,或頻繁抽搐。舌質紅絳,舌苔褐黃干膩,脈弦滑數(shù)。治法:清熱化痰,醒神開竅。 常用方劑:菖蒲郁金湯加減,配合安宮牛黃丸、紫雪丹。(鼻飼)基本處方:羚羊角粉(沖)2g、鉤藤15g、黃芩15g、天竺黃12g、丹皮10g、石菖蒲12g、郁金15g、遠志6g、姜竹茹12g、人工牛黃粉(沖)2g。水煎取400ml,鼻飼,每日2-3次。肢體強痙抽搐加全蝎9g、地龍12g;發(fā)熱加金銀花30g;便秘加大黃9g??梢耘浜闲涯X靜注射液靜脈滴注。 2、風火上擾清竅證 神識恍惚,迷蒙,半身不遂。平素多有眩暈、麻木之癥,情志相激病勢突變,肢體強痙拘急,便干便秘,舌質紅絳、舌苔黃膩而干,脈弦滑大數(shù)。治法:清肝瀉火,熄風鎮(zhèn)痙,開竅醒神。常用方劑:羚角鉤藤湯,鎮(zhèn)肝熄風湯。 基本處方:羚羊角粉(沖)2g、鉤藤15g、梔子15g、地龍12g、丹皮12g、大黃6g、郁金15g、石菖蒲12g、懷牛膝18g、珍珠粉(沖)3g。水煎取400ml,口服或鼻飼,每日2-3次。痰鳴加天竺黃12g、鮮竹瀝30ml;嘔吐加黃連6g、竹茹15g;發(fā)熱加金銀花30g、黃芩15g。可以配合醒腦靜注射液等靜脈滴注。 3、痰濕蒙塞心竅證 腦梗死神昏,半身不遂。肢體松懈癱軟不溫,甚則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質暗淡,舌苔白膩,脈沉滑或沉緩。治法:溫陽益氣,滌痰開竅醒神,佐以活血通脈。 常用方劑:滌痰湯、參附湯?;咎幏剑喊胂?g、天南星12g、桃仁9g、石菖蒲12g、白術30g、人參12g、茯苓18g。水煎取400ml,鼻飼,每日2-3次。肢體松懈癱軟加巴戟天18g、杜仲18g、淫羊藿15g;四肢厥冷加細辛6g、熟附子12g??梢员秋曁K合香丸。 4、元氣敗脫,心神散亂證 突然神昏,昏憒,肢體癱軟。手撒肢冷,汗多,重則周身濕冷,二便自遺。舌瘦,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沉緩、沉微。治法:益氣固脫、回陽救逆。 常用方劑:參附湯,生脈散、獨參湯。常用藥物:人參12g、附子9g、麥冬30g、五味子12g、山茱萸30g、龍骨30g、牡蠣30g。水煎取400ml,鼻飼,每日2-3次。益氣固脫:吉林參、五味子、麥冬、生龍齒?;仃柧饶妫菏旄阶?。本型多為危重癥候,多以靜脈推注或靜脈滴注,常用參附注射液、參麥注射液、生脈注射液、人參注射液等救治。 5、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 腦梗死后癥見眩暈頭痛,面熱耳赤,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尿赤便干。舌質紅或紅絳,舌苔薄黃, 脈弦有力。治法:清熱瀉火,平肝熄風,佐以活血通絡。 常用方劑:羚角鉤藤湯或鎮(zhèn)肝熄風湯等?;咎幏剑毫缪蚪欠郏_)2g、鉤藤15g、梔子12g、菊花20g、白芍30g,丹皮10g、地龍12g、懷牛膝18g、鮮竹瀝90ml(分3次兌入)。水煎取400ml,分2次溫服或鼻飼。頭痛、嘔吐可用石決明30g,加龍膽草6g、綿茵陳15g、姜竹茹15g;咳嗽痰多加天竺黃12g;發(fā)熱者加青蒿30g、黃芩15g。 6、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證 腦梗死后癥見頭暈目眩。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滑。治法:熄風滌痰,活血通絡。常用方劑: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桃紅四物湯等。 基本處方:天麻15g、白術30g、半夏9g、天南星6g、丹參20g、當歸12g、桃仁12g、紅花9g、桂枝9g、川芎9g。水煎取400ml,分2次溫服或鼻飼。肢體拘急加全蝎9g或蜈蚣3條、白芍30g;言謇語澀或失語加石菖蒲12g、郁金12g;氣虛加黨參30g、黃芪30g。可以選用三七制劑等口服或靜脈注射。 7、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 腦梗死后癥見腹脹便秘,頭暈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質暗紅或暗淡,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治法:通腑瀉熱,滌痰醒神,熄風通絡。 常用方劑:大黃栝樓湯加減?;咎幏剑捍簏S9g、芒硝6g、栝樓30g、羚羊角粉(沖)2g、鉤藤15g、地龍12g、天竺黃12g、鮮竹瀝(兌)60ml、竹茹18g、膽南星6g。水煎取400ml,分2次溫服,直至大便通暢,舌苔變??;同時注意防止傷陰。便干舌燥,加生地、玄參;腹脹甚者加枳實、厚樸;可選用三七或銀杏葉制劑。 8、氣虛血瘀證 腦梗死后癥見面白或萎黃,氣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細。治法:補益氣血,活血通絡。 常用方劑:補陽還五湯加減?;咎幏剑狐S芪45-90g、當歸12g、川芎9g、丹參20g、地龍12g、紅花12g、懷牛膝18g、葛根15g。水煎取400ml,水煎取400ml,分2次溫服?;贾诰彑o力者加桂枝12g、炮附子6-9g、杜仲18g;言謇或失語加石菖蒲12g、遠志9g;氣短、納差加人參9g。 9、陰虛風動證 腦梗死后癥見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紅絳或暗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shù)。治法:育陰潛陽,養(yǎng)肝熄風,活血通絡。常用方劑:滋營養(yǎng)液膏?;咎幏剑蝴滈T冬30g、女貞子20g、旱蓮草15g、黑芝麻30g、菊花15g、枸杞子20g、當歸15g、石斛15g、白芍20g、熟地黃24g、沙苑子30g、阿膠(烊化)10g、太子參30g、丹參15g。水煎取400ml,分2次溫服或鼻飼。煩躁失眠加酸棗仁20g;耳鳴加山茱萸15g;手足灼熱加丹皮15g、麥冬30g。也可選用脈絡寧注射液等。 (四)其他治療 可以選擇針灸、推拿與康復治療。 (1)針灸 1)半身不遂:調和經脈、疏通氣血。以大腸、胃經俞穴為主,輔以膀胱、膽經穴位。取穴:上肢:肩髃、曲池、外關、合谷,可輪換取肩髎、肩貞、臂臑、陽池等穴。下肢取環(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昆侖,可輪換取風市、絕骨、腰陽關等穴。對于初病半身不遂,屬中風中經者,可用手足十二針,即取雙側曲池、內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共十二穴。對于中風后遺癥的半身不遂,可用手足十二透穴,即取手足十二穴,用2~3寸長針透穴強刺。這十二穴是:肩髃透臂臑,腋縫透胛縫,曲池透少海,外關透內關,陽池透大陵,合谷透勞宮,環(huán)跳透風市,陽關透曲泉,陽陵泉透陰陵泉,絕骨透三陰交,昆侖透太溪,太沖透涌泉。 2)中風不語:祛風豁痰,宣通竅絡。取穴:金津、玉液放血、針內關、通里、廉泉、三陰交等。 (2)推拿按摩 推拿適用于中風急性期或恢復期的半身不遂,尤其是半身不遂的重證。其手法:推、滾、按、捻、搓、拿、擦。取穴有風池、肩井、天宗、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環(huán)跳、陽陵泉、委中、承山,以上穴位以患側為重點。推拿治療促進氣血運行,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復。 一、中、西醫(yī)對心臟病的概述
二、各種心臟病癥名稱的中、西對照: 三、中醫(yī)治療心臟病有豐富的歷史經驗:
同時,歷代醫(yī)學家還根據(jù)“天人合一”、“辨證診治”、“因人施治”等中醫(yī)思想,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治療方法。 三、中醫(yī)治療心臟病的優(yōu)勢 在西醫(yī)占據(jù)主導地位的今天,為什么中藥治療心臟病卻為患者所青睞呢?那是因為中醫(yī)治療心臟病有西醫(yī)無法企及的長處: 第一、 安全可靠 第二 、方法多樣 第三、 多藥聯(lián)用 中醫(yī)治療學的一個獨到之處就是多藥聯(lián)用、數(shù)藥并用,在治療心臟疾病時,會根據(jù)病情把具有溫熱功能、補益功能、理氣功能、活血功能、祛濕功能、全面調治、消除癥狀。 第四 、整體論治 第五、 因人而異 因人而異、對癥用藥是中醫(yī)治療的又一特點。西醫(yī)治療“一病一藥”:不管何因何人何種情況這個病就用這個藥。然而常常因為個體差異,同樣的藥卻無法收到同樣的效果。中醫(yī)則講究講究辨證論治,因人施藥,顧能對不同病情有準確把握,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六、 療效確切 中醫(yī)療法之所以越來越受心臟病患者的歡迎,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中醫(yī)治療心臟病的療效確切、有保障。據(jù)有關部門專家考察后發(fā)現(xiàn),中醫(yī)治療心臟病不僅適合我國國情,而且副作用低,療效確切可靠,也因此發(fā)達國家有關人員也對此相當關注。 病因病理 冠心病病因有內因和外因之分。內因為年老體衰,心脾腎氣血陰陽不足;外因為陰寒侵入、飲食失當、情志失調、勞累過度等,最終導致心血運行受阻,胸脈痹阻而胸痛。 病理變化為年老體衰,腎氣已虛,不能鼓舞心陽,滋養(yǎng)心脈,或勞倦思慮,耗傷氣血,損及心脾,均可使心氣虛虧,心血瘀滯。陰寒侵襲,內遏胸陽,氣機痹阻,心脈凝滯u暴飲飽食,脾胃受損,運化不利,痰濁壅寒,心脈痹阻。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滯血瘀,心脈不通。總之,心脾腎虧損,氣血陰陽不足,是冠心病的內在病因;陰寒、痰濁、氣滯、瘀血等病邪痹阻心脈,胸陽失展,心脈不通,不通則痛,是冠心病的外在表現(xiàn)。所以,冠心病是本虛標實的病證。 辯證分型 一、寒凝心脈癥狀:心痛徹背,每因受寒誘發(fā),伴胸悶,心悸氣短,畏寒肢冷。舌黯淡,苔白,脈弦緊。 證候分析:諸陽受氣于胸中而轉行于背,陰寒內侵,胸陽被遏,心脈痹阻,故胸痛徹背;胸陽不振,氣機受阻,故胸悶,心悸氣短;陽氣不足,寒凝血脈,故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舌黯淡,苔白,脈弦緊,均為陽氣不足,陰寒凝滯之候。 二、 氣滯血瘀癥狀:心胸窒門而痛,神情抑郁或郁怒。偏氣滯者,胸脅竄痛,牽引肩背;偏血瘀者,心胸刺痛,夜晚為甚,心悸不寧。舌黯,見瘀點或瘀斑,脈弦或澀。 證候分析: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機郁結,故見神情抑郁或郁怒,心胸窒悶而痛;肝氣橫逆,則胸脅竄痛,牽引肩背;氣滯血瘀,則心胸刺痛,血屬陰,夜亦屬陰,故入夜痛甚;瘀血阻滯,心失所養(yǎng),故心悸不寧。舌黯帶瘀,脈弦或澀,為氣滯血瘀之象。 三、痰濁壅塞癥狀:胸悶痛,氣短,形體肥胖,身重,肢倦,乏力,欲寐;舌苔濁膩,脈滑。 證候分析:脾主運化,脾虛痰盛,痰濁盤踞,胸陽失展,氣機痹阻,故胸悶痛,氣短;脾主肌肉,主升清,痰濁困脾,脾虛失運,清陽不升,故形肥身重,肢倦乏力,欲寐;舌苔濁膩,脈滑,均為痰濁壅盛之象。 四、氣陰兩虛癥狀:胸悶隱痛,心悸、氣短,或伴頭暈乏力,盜汗或自汗,口咽干燥;舌紅,或邊有齒痕,苔薄或少,脈細或結代。 證候分析:胸痹日久,氣陰兩虛,心失所養(yǎng),心脈澀滯,故胸悶隱痛,心悸氣短;氣虛無以行血,則頭暈乏力;氣虛失攝則自汗;陰虛內熱則盜汗,口咽干燥;舌紅或邊有齒痕,脈細或結代,均為氣陰兩虛之象。 五、脾腎陽虛癥狀:胸悶胸痛,氣短形寒,神疲腰酸,小便清長,或心悸肢腫,重則胸痛徹背,神昏喘促,冷汗肢厥。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脈微欲絕。 證候分析:脾腎陽虛,胸陽不振,心血不利,可見胸悶胸痛,氣短形寒,神疲腰酸,小便清長;陽虛水氣凌心測見心悸肢腫;腎陽衰憊,陽氣欲脫,心脈痹澀,故胸痛徹背,神昏喘促,冷汗肢厥;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脈微欲絕,均為脾腎陽衰或陽氣欲脫之象。 診斷要點 1)有典型的心絞痛發(fā)作或心肌梗死,而無重度主動脈瓣病變、冠狀動脈栓塞或心肌病等疾病的證據(jù)。 2)男性40歲,女性45歲以上病人,休息時心電圖有明顯心肌缺血表現(xiàn),或心電圖運動試驗陽性。 3)40歲以上病人有心臟增大,或心力衰竭,或乳頭肌功能失調,伴休息時心電圖有明顯缺血表現(xiàn)而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并有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及糖尿病其中兩項者。 4)必要時借助心動超聲波、心肌酶譜測定、放射性核素和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確診。 施治原則 1)寒凝心脈治則:散寒通陽,活血宣痹。 2)氣滯血瘀治則:理氣解郁,活血止痛。 3)痰濁壅塞治則:化痰泄?jié)幔酝枴?/span> 4)氣陰兩虛治則:益氣滋陰,養(yǎng)血通脈。 5)脾腎陽虛治則:溫補脾腎,活血通脈。 具體的傳統(tǒng)中醫(yī)治法∶若是寒邪過盛所導致的心臟病,脈沉弦細微無力的,用大劑四逆湯、白通湯、參附湯等湯劑回陽救逆,療效如神。若是慢性心臟病,不論早搏還是間歇,用大劑附子理中湯加阿膠20g(以補心血,因為“心主血脈”),屢用屢效。 若是由於氣郁所引起的冠心病,必然胸悶氣短,脈象短澀,疼痛徹背,暗秏腎精,必須先用瓜蔞薤白白酒湯以疏通氣脈(瓜蔞疏通經絡;薤白興陽通竄,白酒疏通血脈),或針刺內關、蠡溝、膻中等穴,可用於急救,然後再服用四逆湯、白通湯、參附湯或附子理中湯(加阿膠)等湯劑,以恢復元氣。若忽然心痛,諸藥不效,必是淤血堵塞心臟或心包的血脈,服血府逐瘀湯,一劑即愈,不必手術。(可參看清代王清任《醫(yī)林改錯》一書) 注意事項 1)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起病急,尤其后者,危險性大,救治不當,常危及生命。急性發(fā)病時,應停上活動,及時服用急救藥,并立即就醫(yī)。 2)避免冠心病急性發(fā)作的各種誘因,如受寒、過勞、情緒過激、暴飲暴食等。 3)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堅持適當?shù)倪\動,選擇低膽固醇飲食,避免吸煙及喝濃茶。 心臟病的預防措施 良好的習慣、環(huán)境和積極心態(tài) 控制體重 改善生活環(huán)境 避免擁擠 合理飲食 適量運動 、勞逸結合 規(guī)律生活 冠心病的按摩治療及食療 冠心病的按摩治療 冠心病除了采用藥物、針灸等治療方法外,按摩治療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醫(yī)生或患者家屬如能正確地施行按、壓、揉、推、拿等手法,同樣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現(xiàn)將治療冠心病的有效穴位和按摩手法簡介如下: (1)點按內關穴。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之合穴,手厥陰心包經起于胸中,旁絡三焦,其經絡循行路線起于乳旁,外走上臂內側,下行至中指指端。中醫(yī)學認為,心經為本經,心包絡經則與心經互相聯(lián)絡,心臟有邪,心包絡直受其過,若心臟有病,可以反映于心包絡經,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絡經的重要合穴,所以能治冠心病等心臟病。當心絞痛、心律失常發(fā)作時,用力不停點按內關穴,每次3分鐘,間歇1分鐘,能迅速止痛或調整心律。 (2)揉靈道穴,靈道為手少陰心經的經穴,位于小指內側腕關節(jié)上1寸(指中醫(yī)的同身寸法)處。有人發(fā)現(xiàn),約91%的冠心病患者,左側靈道穴有明顯的壓痛。冠心病犯病時,可用拇指先輕揉靈道穴1分鐘,然后重壓按摩2分鐘,最后輕揉1分鐘,每天上下午各揉1次,10天為一療程,間歇2-3天,可進行下一療程。經觀察,揉按治療后心絞痛癥狀明顯減輕,心電圖亦有改善。 (3)選穴膻中或背部兩側膀胱經之肺俞、心俞、厥陰俞等穴,用拇指作按揉法,腕推法,一指禪點按法,每次15分鐘,每天1次,15次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停服強心藥及其他藥物。治療一療程后隨訪觀察30例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者,結果,胸痛心悸、氣短乏力、陣發(fā)性呼吸困難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中醫(yī)學認為:人體經絡內聯(lián)臟腑,外絡肢節(jié)。冠心病患者在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的循經穴位,以前胸部的膻中穴,背部的心俞穴,均有較為敏感的壓痛點,按摩這些穴位,能起到疏通氣血,強心止痛的效果。特別是重按內關穴對緩解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的危急狀態(tài),及時救治病人有重要意義。 食療治療冠心病 1、丹參 18克,紅花 6克,川芎 6克,降香 6克,栝蔞 24克,赤芍 10克,薤白10克,清半夏10克,郁金12克,黃連3克。日一劑,分溫三服。主治冠心病。 2、黨參(人參)15克,麥冬12克,五味子8克,瓜蔞皮15克,桂枝8克,丹參15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莪術15克,紅花10克,溫陽益氣、活血通脈。主治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絞痛)。 心氣虛衰,心功能不全者,上方加溫陽強心的制附片、黃芪、刺五加、萬年青,去瓜蔞皮; 心陽不足,心動過緩者,上方加強心助陽的制附片、麻黃、細辛、鹿角片;心氣不勻,心律不齊者,上方加強心調心律的苦參、萬年青、當歸、珍珠母; 心腎兩虛者,上方加補腎助陽的仙靈脾、仙茅、巴戟天、杜仲; 血瘀陽亢,血壓偏高者,上方加化瘀降壓的天麻、桑寄生、野菊花、葛根、益母草; 氣滯血瘀,心絞痛頻作者,上方加活血止痛的玄胡、罌粟殼、乳香、沒藥; 血瘀疾盛,血脂偏高者,上方加健脾降脂的決明子、荷葉、山楂、苦丁茶、三七; 血瘀脈澀,血粘稠度高者,上方加活血抗凝的水蛭、忙蟲、海藻。 3、當歸、川芎、桃仁、紅花、柴胡、枳殼、桔梗、白術各15克,赤芍、牛膝、丹參備25克,桂枝7.5克。每日1劑,水煎分3次。治血脈瘀阻型冠心病。 |
|
來自: tian_511 > 《中醫(yī)辯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