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講《陰陽應象大論》的第二段,教材29頁的下面。這一段可以概括一下,它是講陰陽轉(zhuǎn)化及應用,我先把它讀一遍?!八疄殛?,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這個讀音,第一個“食”字只能讀成第四聲(音:飼)。第二個讀音讀成第二聲、第四聲都可以講?!熬硽?,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這個“食”也可以讀為(音:飼),不同的讀法。就是“氣食(音:飼)少火,氣食(音:十)少火”。那么我現(xiàn)在如果讀成“氣食(音:十)少火”,那就按照我們教材“注”上的張介賓的“注”,張介賓就把它讀成“氣食(音:十)少火”?!皦鸦鹕?,少火生氣。氣味辛苦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下面我把這一段串講一下。主要的是講陰陽轉(zhuǎn)化的問題,但是還又把這個陰陽的概念又描述了一下。具體來說,水火相對而言,那就是水為陰,火為陽?;蛘哒f用什么來形容陰陽?用什么具體事物來比喻陰陽呢?用水火最合適。所以它先拿出來說水,比如說水就是陰,火就是陽。因為火就主動,主熱,火苗就是往上升,火苗很少往下降,它沒有。水呢?水主靜,水主寒涼,水往下,所以用水火來比喻陰陽是最恰當?shù)摹K运_始就比喻說水為陰,火為陽。那么在這個基本的認識之上,又講到這個跟醫(yī)學密切相關的問題了,就是藥物和飲食的氣味,氣有寒熱溫涼,味有酸苦甘辛咸,四氣五味。那么寒熱溫涼之氣,或者說升降浮沉,也可以叫做氣。飲食或者是藥物,都有寒熱溫涼之性。當然,你要用五性的話,就還有個平性,寒熱溫涼平。按四性說就是寒熱溫涼,這個是叫做氣。味是酸苦甘辛咸五味,因為那個四氣或者五氣對味而言,氣就屬陽。酸苦甘辛咸這五味,對應四氣而言,五味它就是屬于陰。所以陽為氣,陰為味,那么就等于這樣規(guī)定下來了。氣相對來說是活躍的,味是有形質(zhì)的,所以陰為味。 下面又有若干個“歸”字。“味歸形,形歸氣”,這“歸”字又有兩種含義。一種含義,“歸”是充養(yǎng)的意思。第二個,是仰賴的意思。充養(yǎng)育就是供給,仰賴就是接受,這一個“歸”字就有兩個方面的意思?!拔稓w形”,味是飲食、藥食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比如說飲食物都叫五味,籠統(tǒng)來說?!皻w形”就是充養(yǎng)著形體,這個很好理解,我們吃了東西之后使身體強壯,吃了飲食物那么可以充養(yǎng)身體。而“形歸氣”這個“歸”就作仰賴解釋了。而形體仰賴著氣對它的支持。什么氣?是水谷精微之氣。形體仰賴著水谷精微之氣的補充、滋養(yǎng)?!皻鈿w精”這個“歸”又是充養(yǎng)的意思,供給的意思。氣,水谷之氣充養(yǎng)著人體的精氣,人身的精需要水谷精微之氣的充養(yǎng),所以叫氣歸精。“精歸化”“化”就是生化,就是化生,就是蒸化,就是氣化這樣的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熬珰w化”這個“歸”又是仰賴。精氣的產(chǎn)生是仰賴著氣化才產(chǎn)生的精。因為精相對而言是屬于陰,陰的產(chǎn)生需要陽氣才能化生為陰精,所以精仰賴著氣化。 下面“精食(音:飼)氣,形食味”。反過來說,精又供給著氣,“食”就是飼養(yǎng),給別人,給它,這屬于叫做食。精是飼養(yǎng)氣,氣需要陰精的化生,氣的產(chǎn)生需要不斷地由陰精來化生,陰者,藏陰而起亟也,陰精不斷地化生。化生什么?化生成陽氣?!熬硽猓问澄丁?,形體是消耗了五味。再有“化生精”,那是和前面那意思是相同了,就是“精歸化”,精氣需要仰賴氣化,所以氣化就能生成陰精,能夠生成精氣,就是“化生精”。精就是陰精,就是精氣。“氣生形”,那么氣,水谷精微之氣,就可以充實人的形體。這跟前面“形歸氣”是同義,等于進一步又說明“形歸氣”。“形歸氣”不就是說,形仰賴著氣的充養(yǎng)嗎?“氣生形”,是氣生養(yǎng)著形體。所以“氣生形”和前面的“形歸氣”是一個意思?!拔秱巍?,“味”就是飲食五味。“傷形”,飲食五味,味本來是可以養(yǎng)形體的。對不對?“味歸形”,味充養(yǎng)著形體。但是如果五味不當、失調(diào)、太過,那么它反而傷害形體。 將來我們后面要學到的,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人體的形體五臟,它的產(chǎn)生,它的生成,它的生命活動,仰賴著五味,飲食五味。但是“陰之五宮,傷在五味”,五臟之氣又可以受到飲食五味的傷害。為什么呢?失調(diào)了、太過了、偏嗜了,都可以傷害形體,傷害五臟,所以就說“味傷形”。那也就是說,正常的,調(diào)和的,它就養(yǎng)形體。失調(diào)和了,那就是傷害形體,這是“味傷形”?!皻鈧?,這個“氣”,還是說的水谷五味之氣,本來氣是歸精的,是充養(yǎng)精氣的,但是同樣的是講的失調(diào)、不當,寒熱溫涼太過了,同樣的傷害人體的精氣,所以“氣傷精”。精化為氣,陰精不斷地轉(zhuǎn)化為陽氣。陽氣是可以散失,散失了沒有來源不行啊,來源是哪兒?來源是靠陰精的。精化為氣,氣又可以傷于味,由于五味太過而損傷人體之氣。所以上面這段和“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這是確定下來的。后面這幾句話都是講的轉(zhuǎn)化,而且用同一個字——“歸”,一個“歸”有不同的解釋,所以中間這幾句話解釋起來是比較費事。但是有一個點我看應該掌握。掌握什么呢?就是掌握它是陰陽、形氣、精氣,它是互相轉(zhuǎn)化的那個基本觀點,我看可以了。這個不需要背,背起來很難,背著背著就背岔了。但是你要掌握這個基本觀點,基本觀點就是陰陽之間,形氣、氣味、精氣之間,它們是互相轉(zhuǎn)化,互相依賴的,但是如果失調(diào)的時候又互相有損傷。當然,“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這個不用背了,也記住了。 再往下,說“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屬于陰,它的作用,因為它屬于陰,所以它有向下的作用,有出下竅的作用。所以大苦的,苦寒的大黃,有瀉下的作用,“陰味出下竅”?!瓣枤獬錾细[”,溫熱性質(zhì)的藥物,它有向上升散的作用,從上竅而出的作用。所以宣肺,所以質(zhì)量很重的東西當然宣肺了,不大用,“陽氣出上竅”。因為前面也講了,講了上竅、下竅,上一段就講到了,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味屬陰,所以陰味出下竅。氣屬陽,所以陽氣出上竅,和我們講的第一段那是相同的。這個“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熟記到這段的結(jié)束,從這開始到這段的結(jié)束,仍然是需要熟記,甚至需要背誦了,因為這個又是個最基本的理論。“味厚者為陰”,也就味本來就是陰,味厚的呢?實際上就是陰中之陰。味為陰,前面不講了嗎?“陽為氣,陰為味”嗎?味屬陰。味要厚呢?厚味呢?那就是陰中之陰?!氨殛庍@陽”。味薄的,那是陰中之陽,那是陰陽中又有陰陽了。氣本來就是陽,但是如果是氣厚的,那就是陽中之陽,氣薄的,就是陽中之陰。 下面又進一步講,“味厚則泄”,味厚就有瀉的功能。比如說大黃,苦寒的,就有下瀉的作用?!氨t通”,味薄的,比如說豬苓、茯苓,這些味薄的,那就有通。像通便,這樣通便的作用,利小便,它跟下瀉的作用不一樣。“氣薄則發(fā)泄”。寒熱溫涼氣薄,那么就有發(fā)泄的作用,向外發(fā)散。比如說麻黃有發(fā)散的作用,氣薄。但是氣厚呢?氣厚就是陽中之陽了。所以可以使人發(fā)熱,比如說附子、肉桂,這些氣厚,大熱之藥。大熱之藥如果用得不當,就可以使人發(fā)熱。當然,如果這人是虛寒,陰寒,則用些大熱之藥使他發(fā)熱,也就不陰寒了,有起治療作用。這是氣味的陰陽,陰陽中又有陰陽,分出厚薄來。下面講“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皦鸦稹?、“少火”,在本段里頭看來同樣講的是飲食和藥食的氣味。大熱的,氣厚的,那叫壯火。比如說烏頭、附子這些大熱藥。大熱藥用起來可以食人正氣,削弱、消耗人的正氣。“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少火”是指的溫性的藥物。比如說人參、當歸之類是溫性的,跟烏頭、附子不一樣。那烏頭、附子大熱藥,弄不好它特別容易消耗人的正氣。而溫性的藥呢?它叫少火。可以助長人體的正氣。剛才我舉例來說人參、當歸之類,它是溫的,它可以補養(yǎng)人的氣血,這個氣就是人體的正氣??梢允箽馑?,溫性的,補養(yǎng)的藥可以滋養(yǎng)人體的正氣,所以說“少火之氣壯”?!皦鸦鹗硽狻保@個“食”又是“銷蝕”的“蝕”,是這個意思了?!皦鸦鹗硽狻保谝粋€“食”字,“壯火食氣”的“食”,是“腐蝕”的“蝕”,“銷蝕”的“蝕”。壯火是大熱的,厚味的,大熱的東西,跟前面所說的“壯火之氣衰”,是一個意思,銷蝕人體的正氣?!皻馐成倩稹?。大家要注意讀成“飲食”的“食”了,就是吃的。“氣食少火”,那就是人體的正氣需要少火給它的滋養(yǎng)。我說,第二個“食”字,“氣食少火”的“食”字,也有讀為“食(音:飼)的。但是我是從張介賓解釋的話,就讀成食(音:十)了。也就是說少火可以滋養(yǎng)人體正氣,和前面的“少火之氣壯”是一個意思。 同樣的,下面一句話:“壯火散氣,少火生氣”,那就等于進一步解釋了“壯火食氣”,銷蝕人體正氣了,所以“壯火食氣”?!吧倩鹕鷼狻?,少火可以生長人體的正氣,和前面的“氣食少火”,或者“少火之氣壯”,后面這句話和前面意思相同的。這是說,根據(jù)這一段,前面是講的藥食氣味,接下來談壯火、少火,把壯火、少火解釋為藥食的氣味。氣味純陽,那就說明它是壯火;氣味少陽之氣,溫暖的,那就把它叫做少火。具體舉例來說,烏頭、附子,那可以說屬于壯火。而當歸、人參它是溫性的,那可以叫做少火。這是從本段前后文義聯(lián)系起來是這樣的。但是后世醫(yī)學家,對這個少火、壯火的解釋,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把它看成人體中的火,壯火就說是過亢的火,少火是說正常的陽氣,少陽生生之氣?;蛘邠Q句話說,少火是說的生理之火,壯火是說的過亢,邪火,病理之火,這是醫(yī)學家們進一步解釋,引申,成為這樣兩種。一種是說藥食氣味,純陽之品,那是大熱,那叫做壯火。溫暖的,溫性的藥物,有滋養(yǎng)人體的作用那叫少火,這是第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把生理之火,叫做少陽生生之氣,叫做少火。把病理過亢之火,消耗人體正氣之邪火叫做壯火。應該知道少火、壯火的解釋,有這樣兩種。第一種,應該是屬于《內(nèi)經(jīng)》的本義,第二種應該是引申、發(fā)揮,它也是對的。因為它是解釋人體的正常的生理、病理問題,這樣解釋的,符合臨床實際。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應該要記住,因為咱們過去有些同學經(jīng)常在這上面發(fā)生了含糊。 下面:“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實際上,雖然說的是氣味,但是重點是在說的味。辛味和甘味藥具有發(fā)散的作用,所以叫做陽,屬于陽。換句話說,五味都屬于陰,但是五味當中還可以分陰陽。五味對于四氣來說都屬于陰,但是陰陽中又有陰陽,所以五味當中辛甘發(fā)散為陽。辛味藥有發(fā)散的作用,為陽。甘味藥怎么也叫發(fā)散作用呢?其實甘味藥是滋養(yǎng)的作用。對不對?甘味有滋養(yǎng)的作用,甘味藥屬于脾土,甘味入脾土。脾土呢?脾為中央,灌溉四旁,脾土為中央的位置,東西南北,上下左右,脾土在中央。灌溉四旁,滋養(yǎng)其它的四臟,滋養(yǎng)全身,后天之本。那么從中央布散到四方,也可以說屬于布散,所以叫辛甘發(fā)散,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它都屬于陽。而酸苦的藥,它就有涌,涌是催吐,泄是屬于瀉下。酸苦一類的藥是涌吐、瀉下,有形之物。涌吐,吐什么?吐的痰涎,吐的宿食。瀉下瀉的什么?大便、小便。酸苦或者上涌,或者下瀉,涌吐的有形之物,所以“酸苦涌泄為陰”。它在藥味的分陰陽來說,酸苦味屬于陰。這個算算看,一看,說是五味,這怎么成四味了?其它的文章里頭有,“咸味涌泄為陰”,不是本篇的,其它的篇章的,《至真要大論》上的,咸味為陽?!吨琳嬉笳摗愤€有淡味,咸味不是滲泄,還是涌泄。淡味是滲泄,淡味滲泄為陽。這不是本篇的了,本籬只說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那么在《內(nèi)經(jīng)》里其它篇章也談到了“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那就補充了五味,甚至加了淡味,就出了六味。淡味可以啊,比如說茯苓也屬于淡味的,有滲泄的作用。有沒有咸味的?咸味也有涌吐的,淡鹽湯催吐,這是從基本性質(zhì)上,從藥物氣味,這里重點是說的味,不同的作用可以大體上把它劃分為,屬于陰,屬于陽,這就是我們把這段串講了一下。剛才我說了,從29頁倒數(shù)第一行,“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等等這一段到末尾,“辛苦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應該是背下來。 下面我們看看這個理論闡釋的問題。理論闡釋第一個咱們教材上寫的是氣味形精的陰陽屬性及其生化關系。我們來看一看,主要的是知道這一段是生在陰陽轉(zhuǎn)化,知道這個理就可以了,精化為氣,氣生于味的等等,知道這個關系。但是在這第一個問題里頭,有一個氣味形精的陰陽屬性及其生化這個里頭,31頁上面那個第一小自然段,也屬于那個問題的,應該看一下??纯词裁茨兀克f藥性氣味既能充養(yǎng)人體的形體精氣,但過度攝入則反能傷害形體精氣,這前面有了。這個不是講的是精化為氣,氣傷于味嗎?味傷形,氣傷精,那都是講的攝入過量,不斷地傷害人體的精氣,同時這又引了后面可能要提到的,咱們教材上也有的下面這段話,《至真要大論》上面的,“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辛入甘,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是“先入”,“酸先入肝”,酸味先入肝。那么最后結(jié)論是說,“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要用一種氣味用多了,那么它增長有關的氣,那是可以肯定的,“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比如你老吃酸味藥,酸味藥老助長肝氣的,那肝氣可能盛,這是正?,F(xiàn)象。但是“氣增而久,夭之由也”。說如果你還要給它增,增得過久了,那就是殃央的由來,來由,“夭”就是殃災。所以任何事物都要掌握一個適當?shù)亩葦?shù),飲食五味,用藥同樣的道理,要掌握適當?shù)亩葦?shù)。過份地用,說這個東西好,天天吃,吃那個營養(yǎng)品,天天補,補得不當出毛病的并不是少數(shù)。什么東西都一樣,所以它說“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盡管開始是好東西,如果你用過了,同樣是成為對身體有害的。甚至于“夭”也可以理解為“早亡”,早亡的原由,災害的原由。因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所以在本段當中也提到這個問題,所以它有“氣生形,形生精,氣傷于味”之說,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這個理論闡釋當中,還是有關于少火、壯火的兩種解釋。剛才我提過了,但是這里呢?我不妨再把重點的話再進一步地串講一下。比如在這個問題當中的第三行,正文第三行,就是關于壯火、少火含義的第三行。咱們引了馬蒔,《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注證發(fā)微》,引了馬蒔的解釋。因為馬蒔就舉了一些具體的藥物的例子,便于我們理解。馬蒔說“氣味太厚者,火之壯也......故發(fā)熱,氣味之溫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則吾人之氣漸爾生旺”。用少火之品,人生之氣逐漸地往上升,“而益壯矣”。說“少火之氣壯”,“如用參歸之類,而氣血漸旺者是也”,所以它就是馬蒔的這種解釋呢?解釋少火生氣,那么就是用藥食氣味來說的。重新來看一遍,“氣味太厚者,火之壯也,用壯火之品則吾人之氣不能當之,而反衰矣,如用烏附之類,而吾人之氣不能勝之,故發(fā)熱”。烏頭附子之類是壯火之品,所以可以引起人發(fā)熱。“氣味之溫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則吾人之氣漸爾生旺,而益壯矣,如用參歸之類,而氣血健旺者是也”。這是說,我們是引證了馬蒔的《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注證發(fā)微》,他把壯火、少火從藥物來講。另一種解釋認為少火是正常生理之火,是指人體的陽氣,或者叫做陽氣當中有陽和溫煦作用的叫少火。壯火是指亢烈危害之火,也就是說陽氣過分地亢盛,而所產(chǎn)生的邪火。陽熱之火能溫養(yǎng)陽氣,亢旺之邪火則不僅消耗陰精,而且也損失了陽氣。那么引證的是張介賓的注釋,這個注釋都挺有道理。你看張介賓說:“火,天地之陽氣也”。很好吧?天地沒有這個陽熱之氣,那萬物怎么生長呢?所以“火,天地之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萬物之生,皆由陽氣”。陽主生。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壯火散氣,故云食氣,猶言火食此氣也;少火生氣,故云食火,猶言氣食此火也,此雖承氣味而言”。這雖然是接著氣味來說的,是吧?因為咱們原文上是在講氣味之后,才講的“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俺小笔墙又@段話雖然是接著上面氣味來說的,按照《內(nèi)經(jīng)》原文接著氣味講的,但是“造化之道,少則壯,壯則衰,自是如此,不特專言氣味者”。也就是說,少則壯,壯則衰,這是萬事萬物都有這個過程,不單是氣味,所以他又把它引申到人體的生理、病理之火上來了。 下面我們又談到了后世,后一種解釋是從生理病理角度,闡釋氣火的關系,對中醫(yī)學術理論作出進一步的發(fā)揮,這樣的觀點,不但是張介賓,其它的醫(yī)家也有。比如這兒所說的李東垣所說的“相火元氣之賊”。大家都知道,李東垣在張介賓之前,從他們的生卒年代,李東垣在前。張介賓是明朝人,李東垣是金元時代的人,只是這從學術觀點上,說張介賓那樣的解釋比較好,解釋得很透徹。李東垣也有這樣的一些觀點,他說“相火元氣之賊”。李東垣“相火元氣之賊”所說的“相火”,那就是指的咱們教材上的“壯火”,或者后世引申上所說的,“元氣之賊”的“相火”是“壯火”。而朱丹溪所說的“氣有余便是火”,那個火當然也是過亢之火。因為氣有余,有余的就是壯火。這是關于壯火、少火的含義,理論闡釋方面按照這個教材這樣點出了一個問題。當然,你要研究理論問題,那還有很多可以值得研究的,這一段談了不少的理論問題,只不過從重點來說,是從氣味形精的陰陽屬性及生化。或者第二個呢?從壯火、少火的含義方面給予提示。 下面呢?臨證指要。臨證指要是重點的談到了藥食氣味性能的指導意義。也就是說,氣味厚薄,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味厚則泄,味薄則通,這是說是氣。氣厚則泄,氣薄則通,味厚則泄,味薄則通。味呢?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這個作為藥物學的基本理論。在我們中藥的使用當中,指導臨床實踐當中,意義是很大的。所以在我們教材就舉出來,后世醫(yī)學家在這方面作出的一些貢獻,重點的點了幾下。一個是金元醫(yī)家張元素《醫(yī)學起源》,他列有“用藥法象”一節(jié)。你看,他的“用藥法象”,都是取類比象的思想。我們《陰陽應象大論》也是叫做象,所以《醫(yī)學起源》他這寫的名字,他用的就是“用藥法象”。它有一段論述,而且舉了很多藥物的例子,特別是又提到了醫(y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創(chuàng)制的經(jīng)方。那基本上可以籠統(tǒng)的說,張仲景的用藥和《內(nèi)經(jīng)》的這些理論,特別是《陰陽應象大論》全篇的,不單是“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全篇的治療理論,我看都出自于這篇都可以找得到。也就是張仲景所用的113方,《傷寒論》,還有《金匱要略》的若干方,從用方的理論來說,可以說基本上出自《陰陽應象大論》。 咱們教材上提到的桂枝湯辛甘發(fā)散,承氣湯是味厚則泄,烏頭湯是氣厚則發(fā)熱,豬苓湯是味薄則通,等等。都是秉承了這個《陰陽應象大論》,我們本段的例子。而且張仲景這樣的制方,又為后世醫(yī)學家們所師承。比如說大家很熟悉的,就說咱們教材說的桂枝湯、承氣湯、烏頭湯、豬苓湯之類等等之外,再提一個方子,大家熟悉的瓜蒂散。大家熟悉,瓜蒂散就這兩個藥,一個是甜瓜蒂,一個是赤小豆。甜瓜蒂味苦之極,赤小豆味酸。做什么用呢?大家熟悉?瓜蒂散是涌吐用的,涌吐上焦實邪。張仲景他這個方子,為什么用瓜蒂和赤小豆呢?就是《內(nèi)經(jīng)》那個《陰陽應象大論》講了,酸苦涌泄,涌是涌吐,泄是泄下。酸苦涌泄為陰,有形之濁邪,所以屬陰邪。其實在臨床上用起來,瓜蒂一味就催吐。但是張仲景在設這個方的時候,就是要用瓜蒂,不只是一個瓜蒂,同時還要用赤小豆,就是因為赤小豆味酸,酸苦涌泄為陰,那時張仲景就是按這個道理用的。當然,赤小豆本來有益脾的作用,對苦味瓜蒂的毒性,可能也有一定有制約作用,所以酸苦涌泄為陰。所以張仲景設的方子,就是按這個理論來設的。人家自己也講了,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胎臚要錄》等等。但是把《素問》、《九卷》擺在第一位。而且據(jù)我看,張仲景的制方,就制方這一點,可以說在《陰陽應象大論》這一篇里頭都找到了張仲景的依據(jù)。這是我們講的第二段,是關于陰陽轉(zhuǎn)化的一些應用的問題,大家所要記熟的是“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之后,一直到“酸苦涌泄為陰”,重點的理論問題,知道陰陽精氣的轉(zhuǎn)化,要熟悉。第一是了解,第二是理解,甚至要掌握少火、壯火的含義。臨床指導的問題,應該從這一段的學習當中,特別是有一定的醫(yī)療經(jīng)驗的同學們,應該更深一步地進行理解,這是這一段的學習。 下一段就是我們選了第三段,我們一共選了四段。第三段是教材的第32頁,這一段是講的什么問題呢?可以給它提要一下,是陰陽理論與疾病的聯(lián)系。我先把它讀一遍。“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粷駝賱t濡泄,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有人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于寒,春必溫?。淮簜陲L,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疦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這不是講的陰陽理論與病癥的聯(lián)系問題嗎?“陽勝則陰病”,這倒不一定是講的人體的生理病理問題,從自然上也可能理解,不要單純地理解為人體有病。當然理解為人體有病也可以,凡是陰陽之間的關系陽太過了,那么都可以導致陰不足,陰受到損傷?!安 本褪菗p傷,就是傷害,正?,F(xiàn)象是應該陰陽相互協(xié)調(diào)的,陰陽相互為用的。如果陽氣過盛,那么一樣的,如果陽氣過盛,那就要使陰受到損傷。同樣的,陰氣過盛,陽氣就要受到損傷,所以他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安 本褪菗p傷,就是傷害,受到傷害,受到損傷,對人體當然也是這樣。如果人體的陰氣過盛,那么陽氣就要受到傷害,就受到損傷。同樣的,如果陽氣過亢,陰精也要受到損傷,就是陰虛陽勝,陽亢陰虛,或者說陰盛陽衰。這不是都有這種現(xiàn)象嗎?就是從總的來講的,從陰陽總的規(guī)律來講是這樣的。 再有呢?陽主熱啊,陰主寒啊。所以“陽勝則熱,陰勝則寒”,自然界陽勝也熱,陰勝也寒。人體內(nèi)的,陽勝它也熱,人體內(nèi)的陰勝也要出現(xiàn)寒證,陽盛就出現(xiàn)熱證,陰勝就出現(xiàn)寒證。“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重”是“重疊”的意思,因為物極必反。重熱,就是熱而又熱,它就反而出現(xiàn)寒;寒而又寒,就又可能出現(xiàn)熱,物極必反。當然,再強調(diào)的,古時候只是說到極,說到重,我們現(xiàn)在才說在一定條件下的事物向其相反的方面轉(zhuǎn)化。前面我們明確地提出了是有條件,古時候只說是“重”和“極”,也可以理解為是有條件的。那么如果把這幾句話,和前面我們上面那段的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如果作為前面聯(lián)系起來,也可以考慮“陰勝則陽病”。如果你食酸苦味藥太過,“酸苦涌泄為陰”,酸苦味的藥如果用得太過的話,那就損傷人體的陽氣。對不對?用大黃瀉得太大了,瓜蒂散吐得太多了,那也可以損傷人的陽氣,所以“陰勝則陽病”。同樣的“陽勝則陰病”,如果用陽熱藥用得多了,辛甘的藥用得太多的話,也可以損傷人體的陰精。如果聯(lián)系到前一段的那個,《內(nèi)經(jīng)》本身并沒有分段,分段是我們分的。聯(lián)系到前面那句話,也可以理解為用藥,陰味藥用得太多了,可以傷害人體的陽氣;陽熱藥用得太過了,可以傷害人體的陰精。所以聯(lián)系到前面一段話呢?這一小節(jié)也可以這樣來理解??傊吹降氖顷庩栂嗷ブ萍s,陰陽相互消長。所以“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又是因為陽主熱,陰主寒,所以“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同時又談到,陰陽可以轉(zhuǎn)化,“重寒則熱,重熱則寒”。所以看來這樣的三句話,它談了很多的陰陽理論問題。 |
|
來自: 叮當0 > 《保健醫(y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