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某些時刻我們還是會很難避免去說謊,比如需要融資時的一些“數(shù)據(jù)美化”,盡管你知道這是不正確的,但你覺得自己似乎“不得不”如此。 “為了掩蓋謊言,就必須制造更大的謊言?!?/span>人生也是如此?!痹改氵h離這樣的悲哀,Enjoy: 我們曾經(jīng)寫過一篇無力拆穿的人生謊言,呼聲最高的就是那句“有空請你吃飯”。幾乎每個人都中過招,同時也用這句話糊弄過別人。 常見其他款的謊言還有很多,比如留學黨騙父母自己在國外過得很好,其實天天吃速凍水餃;比如早晨到公司夸一夸隔壁正在健身的女同事變瘦了,其實減肥哪有那么容易……這些無傷大雅的謊言大多從善意出發(fā),成全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 如果算上這些white lies,人類就真的太愛說謊了。據(jù)研究表明,普通人每10分鐘就要說3個謊(沒有這么多的獎勵一朵小紅花)。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說謊與身份維護、自我呈現(xiàn)和印象管理有關。具體地說,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呈現(xiàn)出來的那個“自我”其實和真實的自己是不同的,通常人們會根據(jù)當下所處的環(huán)境來調整自己的表現(xiàn),塑造恰當?shù)纳矸菪蜗?,以便更好地融入人群,獲得他人的喜愛和支持,甚至影響他人。這些適應環(huán)境的改變對于社交有著重要的作用,說謊使我們避免社交中的尷尬情況,讓我們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還可以使他人看上去變得更好。
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為說謊找到客觀的解釋,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欺騙并非美德,說謊不值得鼓勵。 很多時候說謊帶來的負面效應不僅是對別人的,還往往對自己不利。比如當你說了第一個謊,就要說更多的謊來圓第一個,一直到謊言被識破,當事人要經(jīng)受相當沉重的心理壓力,產(chǎn)生焦慮不安、懊惱自責等情緒,尤其是對較為親密的家人朋友、熟稔的同事領導說謊,更是一件十分煎熬的事情。 除了情緒上的影響以外,說謊對當事人的社交網(wǎng)絡也會產(chǎn)生致命打擊,一旦謊言被揭穿,人們對說謊者就會烙上“騙子”的標簽,并且在社交圈中迅速傳播;也就是說,或許你只對一個人說了謊,但是其他沒有被欺騙的朋友同樣會對你失去信任。
如果我們說出去的話可以像微信那樣撤回就好了,這樣就不必為自己頭腦發(fā)熱說的謊感到尷尬和懊悔。所以在發(fā)明后悔藥之前,最緊要的事情就是學習一下如何修復人際關系,重新建立信任。以下,我們送上解藥:
盡快從尷尬丟臉的情緒中解脫出來 本來說謊是為了避免尷尬,被揭穿后尷尬反而加倍了,所以很多臉皮比較薄的人會一直處于懊悔的狀態(tài)中無法自拔,甚至無顏面對說謊對象。坦然面對、承認過錯才是修復關系的第一步。過錯方需先擺正心態(tài),做正確的心理建設,才有和對方進行溝通的可能。
重建關系可以從聊工作開始 如果向同事說謊了(或者向同學說謊),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可以試著從你們共同參與的工作(or小組活動)開始聊起,因為盡管你們的關系可能變得尷尬了,但是工作還是要繼續(xù),這樣更加容易被對方接受。接著你需要坦誠自己過去不誠實的行為,如果給對方和工作造成了危害就要道歉,表明自己未來會變得更加誠實??傊瑴贤ㄊ墙鉀Q人際關系問題的上策,因為我們的人際關系就是靠溝通來維系的。
改變奇怪的氣氛 因為大腦中鏡像神經(jīng)元的存在,人的情緒是會互相感染的。說謊的人如果很郁悶,那么其他人也會覺得不舒服,雖然他們好像沒做錯什么。如果你希望和對方重新回到舒適愉悅的氛圍中,可以講一點輕松的話題調節(jié)氣氛,比如說點笑話。
拿出實際行動來 既然要修復關系,那就要拿出誠意來:比如兌現(xiàn)那頓“活在”微信聊天中的飯,不管是請吃飯,出去參加K歌活動,還是在工作中積極表現(xiàn),實際行動才是最有效的方式。也許別人面子上接受了你的口頭道歉,但是他最想要看到的還是你的做法。這也是重新獲得別人信任的不二法門。
真的別再說謊了 其實大多數(shù)人對欺騙都深惡痛絕,要想修復這樣的人際關系并不容易。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為了盡快達到和好目的再次說謊,甚至是和好后又說謊,基本上就沒有挽回的余地了。為了你在社交圈中的信用額度著想,請不要再說謊了。
根據(jù)英國蘭開夏中心大學的研究表明,越是競爭激烈的地方,越容易滋生謊言。因此,在壓力較大的工作場合,既要注意別人說謊傷害自己,也要警惕自己出現(xiàn)說謊的傾向。雖然我們是希望給別人營造好的形象,但有時候謊言一旦說出口,就不再受說謊者的控制。
“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p> reference: 《心理學揭秘:為什么同事會對你撒謊?》 BY/網(wǎng)易薦新聞(ID: j.news.163) 《職場謊言是“潤滑劑”,還是“毒藥”》 BY/騰訊教育 《說謊與心理學》 作者/佚名來源:百度文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