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xiāng)風物 ■于 能
美麗的七夕,總是令人遐想。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乞巧節(jié)”“女兒節(jié)”等。這個節(jié)日的風俗與女性關系很大,傳說這天是牛郎與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日子。在民間,七夕臥看牽??椗且彩且淮笊盍曀?。 宋代詩人張耒曾創(chuàng)作《七夕歌》,描繪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 人間一葉梧桐飄,蓐收行秋回斗杓。神官召集役靈鵲,直渡銀河云作橋。河東美人天帝子,機杼年年勞玉指??棾稍旗F紫星衣,辛苦無歡容不理。帝憐獨居無與娛,河西嫁與牽牛夫。自從嫁得廢織纴,綠鬢云鬟朝暮梳。貪歡不歸天帝怒,謫歸卻理來時路。但令一歲一相見,七月七日橋邊渡。別長會少知奈何,卻悔從來歡愛多。匆匆萬事說不盡,燭龍已駕隨羲和。河邊靈官催曉發(fā),令嚴不管輕離別。空將淚作雨滂沱,淚痕有盡愁無歇。我言織女君莫嘆,天地無窮會相見。猶勝姮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廣寒殿。 作者謳歌牛郎織女的愛情,同情他們的遭遇,結尾卻巧出奇思妙想,用“夜夜孤眠不嫁人”的高級剩女嫦娥來和織女相比,認為比兩地分居的織女更為不幸的人還多得很。南朝梁殷蕓《小說》中引《月令廣義·七月令》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纴。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睆堮邕@首詩的本事即從中而來。這個神話的敘事方式很有意思,將一直以來民間認為粗暴干涉牛郎織女愛情的天帝反而認為是比較公允的一方,織女之所以能嫁給牛郎,也是天帝的“人性化”措施,而因為她的婚后貪歡,加上懶惰廢織,天帝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因織女出身貴族而免于對之處罰,只可惜冷落了牛郎。 牛郎織女的神話自古就有了?!对娊洝ご髺|》里有“技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的詩句,已經把牽牛、織女兩星想象為兩個人。說的是織女星每天需要差不多七個時辰(14個小時)在天空中運行,她卻沒有織成一匹布。而銀河對岸的牛郎拿著箱子,里頭卻是空的。因為織女沒有織出布來存放??傊?,早先的傳說或者神話里,織女的形象似乎并不給人以好印象。但是牽牛星、織女星已經開始給人以想象的空間了。 《古詩十九首》里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有關牽??椗堑脑姡骸疤鎏鰻颗P牵ê訚h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抒,終日不成親,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边@說明到了東漢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已經成型。而且重點從織女的懶惰移到了愛情上面。其實早在西漢已有織女渡河的傳說?!栋滋肪砭盼逡痘茨献印坟恼f:“烏鵲填河成橋,渡織女。”唐韓鄂的《歲華紀麗》卷三引《風俗通義》佚文也說:“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蔽簳x南北朝,牛郎織女七月七日相會的傳說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南朝梁吳均《續(xù)齊諧記》記載:“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停,與爾別矣。’弟問曰:‘織女何事渡河?去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后三年當還?!魅?,失武丁。至今云織女嫁牽牛。” 如此說來,似乎可以肯定七夕節(jié)那些多姿多彩的節(jié)日風俗,特別是跟女性有關的活動,比如在宗懔《荊楚歲時記》中所記的,七夕之時“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金俞)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的活動;晉葛洪《西京雜記》中記載的民間已有七月初七看織女星和穿針、曝衣的習俗;明沈榜《宛署雜記》中記載的:“七月浮巧針,七月七日,民間有女家各以碗水暴日下,令女自投小針泛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如槌,因以卜女之巧”;清代《古禾雜識》中所記“七夕,穿針乞巧,庭中陳瓜果,候牛女;搗鳳仙花,染紅指甲”的習俗等,似乎都是從牛郎織女相會的神話傳說敷衍而來。 但是,據專家學者考證,似乎也不盡然。別樣的觀點認為是先有七夕節(jié)再有牛郎織女的故事,他們的依據是《物原》所記載的:“楚懷王初置七夕”,從中可知在我國戰(zhàn)國時期就已有七夕節(jié),但那時卻沒有出現牛郎織女的故事。因為之前的牛郎織女故事,比如《詩經》里所說的,并沒有在時間點上對應到七月七日這一天。七夕節(jié)俗的傳說,其重點在于牛郎織女的神話,而這傳說直到南北朝時期才基本定型。所以對于七夕節(jié)俗是怎么來的,還是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七夕節(jié)源于先民對自然神祇的崇拜。特別是古人對星辰的崇拜,向來有北斗、太歲等具體的星座和與之相對應的禮俗。像牽牛與織女的雙星崇拜也是其中之一??椗堑男螤钕窨棛C,牽牛星在漢晉時被看成鼓狀,之后也被擬人化了,才慢慢發(fā)展出牛郎織女的故事。但是此說似乎忽略了織女星早就被擬人化了的事實。 有觀點認為七夕節(jié)源于古人的陰陽觀念?!兑捉洝氛J為一、三、五、七、九都是陽數,七月七日和九月九日一樣,也是“重陽”。周處《風土記》記載,三國時,有人請教董勛,七月七日為什么算是“良日”?董勛說:因為七月黍熟,七日又是陽數,所以要當作吉慶的日子來過。過去還要食糜慶賀,現在只食湯餅了。《四民月令》、《西京雜記》等也均有漢代民間在七月七日曝經書、曝衣裳、合藥丸等習俗的記載,和中國的大多數節(jié)日一樣,七夕節(jié)還是一種與農業(yè)生產密切相關的節(jié)日。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既哀婉又動人,似乎特別契合于封建時代的女性特征,于是七月七日就成了一個在我國節(jié)日中不多見的、主要屬于女性的節(jié)日。《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褸,俱以習之?!边@是女性乞巧的習俗。浙江桐鄉(xiāng)的濮院鎮(zhèn),每年七夕,都盛行“請杼神,洗巧頭,吃巧果”的風俗,杼神,就是織女,傳說美麗的彩霞就是她織出來的。婦女們還要陳設瓜果祭祀織女,這些巧果必須在露天放一個晚上,如果第二天結了蜘蛛網,就謂之得巧,表明織女已經傳授機織之巧,果子就可以分給孩子們吃掉了。到了宋代,七夕習俗活動已經定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七月七日謂之七夕節(jié)。其日晚晡時,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富貴之家,于高樓危榭,安排筵會,以賞節(jié)序。又于廣庭中設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蛉⌒≈┲耄越疸y小盒盛之,次早觀其網絲圓正,多曰得巧。” 最后說一個另類的織女故事,見《太平廣記》卷第六十八“郭翰”條。講述織女愛慕上了人間青年才俊郭翰,于是自薦枕席。如此夜夜都去,郭問織女:“牽郎何在,哪敢獨行?”織女爽快地回答:“陰陽變化,關渠何事?且河漢隔絕,無可復知??v復知之,不足為慮。”后來七夕將至那幾天,織女就沒去了。等七夕過后,郭翰問再去與他相會的織女,與牛郎“相見樂乎?”織女答:“天上哪比人間?!边@里的織女一改傳統婦道,成為一個個性張揚與身體解放的形象,反映了唐宋時人們生活觀的一個方面。(有刪節(jié)) 出自《俗到底的日子》(于能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