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肇論》(東晉)僧肇

 西納 2015-08-01

簡介



  僧肇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生于晉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卒于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精于老莊及佛經(jīng),年將20即為關(guān)中名僧,后拜鳩摩羅什為師,協(xié)助譯經(jīng),成為羅什的高足,他的文章得到羅什和慧遠(yuǎn)的稱贊,是年青的佛學(xué)哲學(xué)家。他的佛教哲學(xué)論文《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槃無名論》四篇總編為《肇論》。現(xiàn)存《肇論》注疏有晉惠達(dá)《肇論疏》、唐元康《肇論疏》、元文才《肇論新疏》等?!恫徽婵照摗泛汀段锊贿w論》收集在當(dāng)代學(xué)者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一書附錄中,井有今譯可參閱。

  《不真空論》討論世界的存在問題,其主要論點是說一切人和事物都生滅無常,緣會則生,緣了則滅,所以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所謂不真空即是說世界不真實故空。但事物的現(xiàn)象還是存在的,不過是假有而已。《物不遷論》討論世界的運動問題,它認(rèn)為事物的流轉(zhuǎn)變化是假象,其本質(zhì)是不動的,過去的事物只存在于過去,現(xiàn)在的事物只存在于現(xiàn)在,故曰靜而非動,不遷就是不動。它只肯定事物變化的間斷性而否定其連續(xù)性。
  
 

《不真空論》

  夫至虛無生者,蓋是般若玄鑒之妙趣,有物之宗極者也。自非圣明特達(dá),何能契神于有無之間哉?是以至人通神心于無窮,窮所不能滯,極耳目于視聽,聲色所不能制者,豈不以其即萬物之自虛,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順,則無滯而不通;審一氣以觀化,故所遇而順適。無滯而不通;故能混雜致淳;所遇而順適,故則觸物而一,如此,則萬象雖殊,而不能自異。不能自異,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則雖象而非象。

  然則物我同根,是非一氣,潛微幽隱,殆非群情之所盡。故頃爾談?wù)摚劣谔撟冢坑胁煌7蛞圆煌m同,有何物而可同哉?故眾論競作而性莫同焉。何則?

  心無者,無心于萬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于神靜,失在于物虛。

  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也。夫言色者,但當(dāng)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后為色哉?此直語色不自色,未領(lǐng)色之非色也。

  本無者,情尚于無多,觸言以賓無。故非有,有即無;非無,無即無。尋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耳。何必非有無此有,非無無彼無?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物之情哉?夫以物物于物,則所物而可物;以物物非物,故雖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實,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則真諦獨靜于名教之外,豈曰文言之能辯哉?

  然不能杜默,聊復(fù)厝言以擬之。試論之曰:《摩訶衍論》云:諸法亦非相,亦非無相。《中論》云,諸法不有不無者,第一真諦也。尋夫不有不無者,豈謂滌除萬物,杜塞視聽,寂廖虛豁,然后為真諦者乎?誠以即物順通,故物莫之逆;即偽即真,故性莫之易。性莫之易,故雖無而有;物莫之逆,故雖有而無。雖有而無,所謂非有;雖無而有,所謂非無。如此,則非無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故經(jīng)云:色之性空,非色敗空。以明夫圣人之于物也,即萬物之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

  是以寢疾有不真之談,《超日》有即虛之稱。然則三藏殊文,統(tǒng)之者一也。故《放光》云,第一真諦,無成無得;世俗諦故,便有成有得。夫有得即是無得之偽號,無得即是有得之真名。真名,故雖真而非有;偽號,故雖偽而非無。是以言真未嘗有,言偽未嘗無。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故經(jīng)云,真諦俗諦,謂有異耶?答日,無異也。此經(jīng)直辯真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豈以諦二而二于物哉?

  然則萬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無。有其所以不有,故雖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無,故雖無而非無。雖無而非無,無者不絕虛;雖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若有不即真,無不夷跡,然則有無稱異,其致一也。

  故童子嘆曰: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瓔珞經(jīng)》云:轉(zhuǎn)**者,亦非有轉(zhuǎn),亦非無轉(zhuǎn),是謂轉(zhuǎn)無所轉(zhuǎn)。此乃眾經(jīng)之微言也。

  何者?謂物無耶,則邪見非惑;謂物有耶,則常見為得。以物非無,故邪見為惑;以物非有,故常見不得。然則非有非無者,信真諦之談也。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無。《中觀》云,物從因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尋理,即其然矣。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豈待緣而后有哉?譬彼真無,無自常無,豈待緣而后無也?若有不能自有,待緣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雖有,不可謂之有矣。不無者,夫無則湛然不動,可謂之無,萬物若無,則不應(yīng)起,起則非無,以明緣起,故不無也。

  故《摩訶衍論》云,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應(yīng)有;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不應(yīng)有;一切無法,一切因緣,故應(yīng)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緣故不應(yīng)有。尋此有無之言,豈直反論而已哉?

  若應(yīng)有即是有,不應(yīng)言無;若應(yīng)無即是無,不應(yīng)言有。言有是為假有以明非無,借無以辯非有。此事一稱二,其文有似不同。茍領(lǐng)其所同,則無異而不同。然則萬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不可得而無。何則?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形象不即無,非真非實有。然則不真空義顯于茲矣。

  故《放光》云,諸法假號不真。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夫以名求物,物無當(dāng)名之實。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dāng)名之實,非物也;名無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當(dāng)實,實不當(dāng)名。名實無當(dāng),萬物安在?故《中觀》云:物無彼此,而人以此為此,以彼為彼。彼亦以此為彼,以彼為此。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懷必然之志。然則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無。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而可有哉?故知萬物非真,假號久矣。是以《成具》立強名之文,園林托指馬之況。如此,則深遠(yuǎn)之言,于何而不在?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變,履萬惑而常通者,以其即萬物之自虛,不假虛而虛物也。

  故經(jīng)云:甚奇,世尊!不動真際為諸法立處,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然則道遠(yuǎn)乎哉?觸事而真。圣遠(yuǎn)乎哉?體之即神!

 

 《物不遷論》

  夫生死交謝,寒暑迭遷,有物流動,人之常情。余則謂之不然。

  何者?《放光》云:法無去來,無動轉(zhuǎn)者,尋夫不動之作,豈釋動以求靜,必求靜于諸動。必求靜于諸動,故雖動而常靜。不釋動以求靜,故雖靜而不離動。然則動靜未始異而惑者不同。緣使真言滯于競辯,宗途屈于好異。所以靜躁之極未易言也。

  何者?夫談?wù)鎰t逆俗,順?biāo)讋t違真。違真則迷信而莫返,逆俗則言淡而無味。緣使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撫掌而弗顧。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然不能自己,聊復(fù)寄心于動靜之際,豈曰必然?

  試論之曰:《道行》云:諸法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吨杏^》云: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動而求靜,以知物不遷明矣。

  夫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動而非靜;我之所謂靜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靜而非動。動而非靜,以其不來;靜而非動,以其不去。然則所造未嘗異,所見未嘗同。逆之所謂塞,順之所謂通。茍得其道,復(fù)何滯哉?

  傷夫人情之惑久矣,目對真而莫覺!既知往物而不來,而謂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來,今物何所往?

  何則?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嘗無;責(zé)向物于今,于今未嘗有。于今未嘗有,以明物不來;于向未嘗無,故知物不去。復(fù)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謂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見新,交臂非故。如此,則物不相往來,明矣。既無往返之微聯(lián),有何物而可動乎?然則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復(fù)何怪哉?

  噫!圣人有言曰:人命逝速,速于川流。是以聲聞悟非常以成道;緣覺覺緣離以即真。茍萬動而非化,豈尋化以階道?復(fù)尋圣言,微隱難測。若動而靜,似去而留。可以神會,難以事求。是以言去不必去,閑人之常想;稱住不必住,釋人之所謂往耳。豈曰去而可遣,住而不可留邪?

  故《成具》云:菩薩處計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赌υX衍論》云:諸法不動,無去來處。斯皆導(dǎo)達(dá)群方,兩言一會,豈曰文殊而乖其致哉?是以言常而不住,稱去而不遷。不遷,故雖往而常靜;不住,故雖靜而常往。雖靜而常往,故往而弗遷;雖往而常靜,故靜而弗留矣。然則莊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臨川,斯皆感往者之難留,豈曰排今而可往?是以觀圣人心者,不同人之所見得也。

  何者?人則謂少壯同體,百齡一質(zhì),徒知年往,不覺形隨。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猶昔人,非昔人也。鄰人皆愕然,非其言也。所謂有力者負(fù)之而趨,昧者不覺,其斯之謂歟?

  是以如來因群情之所滯,則方言以辨惑,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乖而不可異者,其唯圣言乎!

  故談?wù)嬗胁贿w之稱,導(dǎo)俗有流動之說。雖復(fù)千途異唱,會歸同致矣。而征文者,聞不遷,則謂昔物不至今;聆流動者,而謂今物可至昔。既曰古今,而欲遷之者,何也?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動;稱去不必去,謂不從今至古,以其不來。不來,故不馳騁于古今,不動,故各性住于一世。然則群籍殊文,百家異說,茍得其會,豈殊文之能惑哉?

  是以人之所謂住,我則言其去;人之所謂去,我則言其住。然則去住雖殊,其致一也。故經(jīng)云:正言似反,誰當(dāng)信者?斯言有由矣。

  何者?人則求古于今,謂其不住,吾則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應(yīng)有今;古若至今,今應(yīng)有古。今而無古,以知不來;古而無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來?然則四象風(fēng)馳,璇璣電卷,得意毫微,雖速而不轉(zhuǎn)。是以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成山假就于始簣,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業(yè)不可朽故也。功業(yè)不可朽,故雖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遷。不遷故,則湛然明矣。故經(jīng)云:三災(zāi)彌綸而行業(yè)湛然,信其言也。

  何者?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滅。果不俱因,因不來今。不滅不來,則不遷之致明矣。復(fù)何惑于去留,踟躕于動靜之間哉?然則乾坤倒覆,無謂不靜,洪流滔天,無謂其動。茍能契神于即物,斯不遠(yuǎn)而可知矣。

 

 《般若無知論》

夫般若虛玄者,蓋是三乘之宗極也,誠真一之無差。
然異端之論,紛然久矣。
有天竺沙門鳩摩羅什者,
少踐大方,研機斯趣,
獨拔于言象之表,妙契于希夷之境,
齊異學(xué)于迦夷,揚淳風(fēng)于東扇,
將爰燭殊方而匿耀涼土者,
所以道不虛應(yīng),應(yīng)必有由矣。
弘始三年,歲次星紀(jì),
秦乘入國之謀,舉師以來之意也。
北天之運,數(shù)其然也。
大秦天王者,道契百王之端,德洽千載之下,
游刃萬機,弘道終日,
信季俗蒼生之所天,釋迦遺法之所仗也。
時乃集義學(xué)沙門五百余人于逍遙觀,
躬執(zhí)秦文,與什公參定《方等》。
其所開拓者,豈謂當(dāng)時之益,乃累劫之津梁矣。
余以短乏,曾廁嘉會,以為上聞異要,始于時也。
然則圣智幽微,深隱難測,無相無名,乃非言象之所得。
為試罔象其懷,寄之狂言耳,豈曰圣心而可辨哉!

 

試論之曰:《放光》云:般若無所有相,無生滅相。
《道行》云:般若無所知,無所見。
此辨智照之用,而曰無相無知者,何耶?
果有無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
何者?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
以圣心無知,故無所不知。
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故經(jīng)云:圣心無所知,無所不知,信矣。
是以圣人虛其心而實其照,
終日知而未嘗知也。
故能默耀韜光,虛心玄鑒,
閉智塞聰而獨覺冥冥者矣。
然則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
神有應(yīng)會之用,而無慮焉。
神無慮,故能獨王于世表;
智無知,故能玄照于事外。
智雖事外,未始無事;
神雖世表,終日域中。
所以俯仰順化,應(yīng)接無窮,
無幽不察,而無照功。
斯則無知之所知,圣神之所會也。
然其為物也,實而不有,虛而不無,
存而不可論者,其唯圣智乎!
何者?欲言其有,無狀無名;
欲言其無,圣以之靈。
圣以之靈,故虛不失照;
無狀無名,故照不失虛。
照不失虛,故混而不渝;
虛不失照,故動以接粗。
是以圣智之用,未始暫廢;
求之形相,未暫可得。
故《寶積》曰:以無心意而現(xiàn)行。
《放光》云: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
所以圣跡萬端,其致一而已矣。
是以般若可虛而照,真諦可亡(?)而知,
萬動可即而靜,圣應(yīng)可無而為。
斯則不知而自知,不為而自為矣。
復(fù)何知哉!復(fù)何為哉!

 

難曰:夫圣人真心獨朗,物物斯照,
應(yīng)接無方,動與事會。
物物斯照,故知無所遺;
動與事會,故會不失機。
會不失機,故必有會于可會;
知無所遺,故必有知于可知。
必有知于可知,故圣不虛知;
必有會于可會,故圣不虛會。
既知既會,而曰無知無會者,何耶?
若夫忘知遺會者,則是圣人無私于知會,以成其私耳。
斯可謂不自有其知,安得無知哉?
答曰:夫圣人功高二儀而不仁,明逾日月而彌昏,
豈曰木石瞽其懷,其于無知而已哉?
誠以異于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
子意欲令圣人不自有其知,而圣人未嘗不有知,
無乃乖于圣心,失于文旨者乎?
何者?經(jīng)云:真般若者,清凈如虛空,無知無見,無作無緣。
斯則知自無知矣,豈待返照然后無知哉?
若有知性空而稱凈者,則不辨于惑智。
三毒四倒亦皆清凈,有何獨尊于般若?
若以所知美般若,所知非般若。
所知自常凈,故般若未嘗凈,
亦無緣致凈,嘆于般若。
然經(jīng)云:般若清凈者,
將無以般若體性真凈,本無惑取之知。
本無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
豈唯無知名無知,知自無知矣。
是以圣人以無知之般若,照彼無相之真諦。
真諦無兔馬之遺,般若無不窮之鑒。
所以會而不差,當(dāng)而無是。
寂怕無知,而無不知者矣。

 

難曰:夫物無以自通,故立名以通物。
物雖非名,果有可名之物當(dāng)于此名矣。
是以即名求物,物不能隱。
而論云圣心無知,又云無所不知。
意謂無知未嘗知,知未嘗無知。
斯則名教之所通,立言之本意也。
然論者欲一于圣心異于文旨,尋文求實,未見其當(dāng)。
何者?若知得于圣心,無知無所辨;
若無知得于圣心,知亦無所辨。
若二都無得,無所復(fù)論哉?
答曰:經(jīng)云:般若義者,無名無說,非有非無,非實非虛。
虛不失照,照不失虛,
斯則無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
言雖不能言,然非言無以傳。
是以圣人終日言,而未嘗言也。
今試為子狂言辨之。
夫圣心者,微妙無相,不可為有;
用之彌勤,不可為無。
不可為無,故圣智存焉;
不可為有,故名教絕焉。
是以言知不為知,欲以通其鑒;
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
辨相不為無,通鑒不為有。
非有故,知而無知。非無故,無知而知。
是以知即無知,無知即知。
無以言異,而異于圣心也。

 

難曰:夫真諦深玄,非智不測。
圣智之能,在茲而顯。
故經(jīng)云:不得般若,不見真諦。
真諦則般若之緣也,以緣求智,智則知矣。
答曰:以緣求智,智非知也。
何者?《放光》云:不緣色生識,是名不見色。
又云:五陰清凈,故般若清凈。
般若即能知也,五陰即所知也,所知即緣也。
夫知與所知,相與而有,相與而無。
相與而無,故物莫之有;
相與而有,故物莫之無。
物莫之無故,為緣之所起;
物莫之有故,則緣所不能生。
緣所不能生,故照緣而非知;
為緣之所起,故知緣相因而生。
是以知與無知,生于所知矣。
何者?夫智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
真諦自無相,真智何由知?
所以然者,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
所知既生知,知亦生所知。
所知既相生,相生即緣法。
緣法故非真,非真故非真諦也。
故《中觀》云:物從因緣有,故不真;不從因緣有,故即真。
今真諦曰真,真則非緣。真非緣,故無物從緣而生也。
故經(jīng)云:不見有法,無緣而生。
是以真智觀真諦,未嘗取所知。
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
然智非無知,但真諦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
而子欲以緣求智,故以智為知。緣自非緣,于何而求知?

 

難曰:論云不取者,為無知故不取,為知然后不取耶?
若無知故不取,圣人則冥若夜游,不辨緇素之異耶?
若知然后不取,知則異于不取矣。
答曰:非無知故不取,又非知然后不取。
知即不取,故能不取而知。

 

難曰:論云不取者,誠以圣心不物于物,故無惑取也。
無取則無是,無是則無當(dāng)。
誰當(dāng)圣心,而云圣心無所不知耶?
答曰:然,無是無當(dāng)者。
夫無當(dāng)則物無不當(dāng),無是則物無不是。
物無不是,故是而無是;
物無不當(dāng),故當(dāng)而無當(dāng)。
故經(jīng)云:盡見諸法而無所見。

 

難曰:圣心非不能是,誠以無是可是,
雖無是可是,故當(dāng)是于無是矣。
是以經(jīng)云:真諦無相,故般若無知者,
誠以般若無有有相之知。若以無相為無相,有何累于真諦耶?
答曰:圣人無無相也。
何者?若以無相為無相,無相即為相。
舍有而之無,譬猶逃峰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
是以至人處有而不有,居無而不無,
雖不取于有無,然亦不舍于有無。
所以和光塵勞,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怕爾而來,
恬淡無為而無不為。

 

難曰:圣心雖無知,然其應(yīng)會之道不差。
是以可應(yīng)者應(yīng)之,不可應(yīng)者存之。
然則圣心有時而生,有時而滅,可得然乎?
答曰:生滅者,生滅心也。
圣人無心,生滅焉起?
然非無心,但是無心心耳。
又非不應(yīng),但是不應(yīng)應(yīng)耳。
是以圣人應(yīng)會之道,則信若四時之質(zhì)。
直以虛無為體,斯不可得而生,不可得而滅也。

 

難曰:圣智之無,惑智之無,
俱無生滅,何以異之?
答曰:圣智之無者,無知;
惑智之無者,知無。
其無雖同,所以無者異也。
何者?夫圣心虛靜,無知可無,
可曰無知,非謂知無。
惑智有知,故有知可無,
可謂知無,非曰無知也。
無知即般若之無也,知無即真諦之無也。
是以般若之與真諦,言用即同而異,言寂即異而同。
同故無心于彼此,異故不失于照功。
是以辨同者同于異,辨異者異于同。
斯則不可得而異,不可得而同也。
何者?內(nèi)有獨鑒之明,外有萬法之實。
萬法雖實,然非照不得。
內(nèi)外相與以成其照功,此則圣所不能同,用也。
內(nèi)雖照而無知,外雖實而無相,
內(nèi)外寂然,相與俱無,此則圣所不能異,寂也。
是以經(jīng)云:諸法不異者,
豈曰續(xù)鳧截鶴。夷岳盈壑,然后無異哉?
誠以不異于異,故雖異而不異也。
故經(jīng)云:甚奇世尊,于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
又云:般若與諸法,亦不一相,亦不異相,信矣。

 

難曰:論云:言用則異,言寂則同,
未詳般若之內(nèi),則有用寂之異乎?
答曰:用即寂,寂即用。
用寂體一,同出而異名,更無無用之寂,而主于用也。
是以智彌昧,照逾明;神彌靜,應(yīng)逾動。
豈曰明昧動靜之異哉?
故《成具》云:不為而過為。
《寶積》曰:無心無識,無不覺知。
斯則窮神、盡智,極象外之談也。
即之明文,圣心可知矣。

 

 

 

《涅槃無名論》

 

    僧肇言。肇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君王得一以治天下。伏惟陛下。睿哲欽明。道與神會。妙契環(huán)中。理無不統(tǒng)。游刃萬機。弘道終日。威被蒼生。垂文作則。所以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涅槃之道。蓋是三乘之所歸。方等之淵府。渺漭希夷。絕視聽之域。幽致虛玄。殆非群情之所測。肇以人微。猥蒙國恩。得閑居學(xué)肆。在什公門下十有余載。雖眾經(jīng)殊致。勝趣非一。然涅槃一義。常以聽習(xí)為先但肇才識闇短。雖屢蒙誨喻。猶懷疑漠漠。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然未經(jīng)高勝先唱。不敢自決。不幸什公去世。咨參無所。以為永慨。而陛下圣德不孤。獨與什公神契。目擊道存??毂M其中方寸。故能振彼玄風(fēng)。以啟末俗。一日遇蒙答安城候姚嵩書。問無為宗極。何者。夫眾生所以久流轉(zhuǎn)生死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于心。即無復(fù)于生死。既無生死。潛神玄默。與虛空合其德。是名涅槃矣。既曰涅槃。復(fù)何容有名于其間哉。斯乃窮微言之美。極象外之談?wù)咭?。自非道參文殊。德慈侔氏。孰能宣揚玄道。為法城塹。使夫大教卷而復(fù)舒。幽旨淪而更顯。尋玩殷勤。不能暫舍。欣悟交懷。手舞弗暇。豈直當(dāng)時之勝軌。方乃累劫之津梁矣。然圣旨淵玄。理微言約??梢越潮讼冗M(jìn)。拯拔高士。懼言題之流?;蛭幢M上意。庶擬孔易十翼之作。豈貪豐文。圖以弘顯幽旨。輒作涅槃無名論。論有九折十演。博采眾經(jīng)。托證成喻。以仰述陛下無名之致。豈曰關(guān)詣神心。窮究遠(yuǎn)當(dāng)。聊以擬議玄門。班喻學(xué)徒耳。論末章云。諸家通第一義諦。皆云廓然空寂。無有圣人。吾常以為太甚徑庭不近人情。若無圣人。知無者誰。實如明詔。實如明詔。夫道恍惚窈冥。其中有精。若無圣人。誰與道游。頃諸學(xué)徒。莫不躊躇道門。怏怏此旨。懷疑終日。莫之能正。幸遭高判。宗徒 [*]然??坳P(guān)之儔。蔚登玄室。真可謂法輪再轉(zhuǎn)于閻浮。道光重映于千載者矣。今演論之作旨。曲辨涅槃無名之體寂。彼廓然排方外之談。條牒如左。謹(jǐn)以仰呈。若少參圣旨。愿敕存記。如其有差。伏承指授。僧肇言。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異出。蓋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

  九折十演者

  開宗第一

    無名曰。經(jīng)稱有余涅槃無余涅槃?wù)?。秦言無為。亦名滅度。無為者。取乎虛無寂寞。妙絕于有為。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斯蓋是鏡像之所歸。絕稱之幽宅也。而曰有余無余者。良是出處之異號。應(yīng)物之假名耳。余嘗試言之。夫涅槃之為道也。寂寥虛矌。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幽升。量太虛而永久。隨之弗得其蹤。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攝其生。力負(fù)無以化其體。潢漭惚恍。若存若往。五目不睹其容。二聽不聞其響。冥冥窈窅。誰見誰曉。彌綸靡所不在。而獨曳于有無之表。然則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無之者傷其軀。所以釋迦掩室于摩竭。凈名杜口于毗耶。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釋梵約聽而雨華。斯皆理為神御。故口以之而默。豈曰無辯。辯所不能言也。經(jīng)云。真解脫者。離于言數(shù)。寂滅永安。無始無終。不晦不明。不寒不暑。湛若虛空。無名無說。論曰。涅槃非有。亦復(fù)非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尋夫經(jīng)論之作。豈虛構(gòu)哉。果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故不可得而無耳。何者。本之有境。則五陰永滅。推之無鄉(xiāng)。而幽靈不竭。幽靈不竭。則抱一湛然。五陰永滅。則萬累都捐。萬累都捐。故與道通洞。抱一湛然。故神而無功。神而無功。故至功常存。與道通洞。故沖而不改。沖而不改。故不可為有。至功常存。故不可為無。然則有無絕于內(nèi)。稱謂淪于外。視聽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恬焉而夷。怕焉而泰。九流于是乎交歸。眾圣于是乎冥會。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鄉(xiāng)。而欲以有無題榜。標(biāo)其方域。而語其神道者。不亦邈哉

  核體第二

    有名曰。夫名號不虛生。稱謂不自起。經(jīng)稱有余涅槃無余涅槃?wù)摺Iw是返本之真名。神道之妙稱者也。請試陳之。有余者。謂如來大覺始興。法身初建。澡八解之清流。憩七覺之茂林。積萬善于曠劫。蕩無始之遺塵。三明鏡于內(nèi)。神光照于外。結(jié)僧那于始心。終大悲以赴難。仰攀玄根。俯提弱喪。超邁三域。獨蹈大方。啟八正之平路。坦眾庶之夷途。騁六通之神驥。乘五衍之安車。至能出生入死。與物推移。道無不洽。德無不施。窮化母之始物。極玄樞之妙用。廓虛宇于無疆。耀薩云于幽燭。將絕朕于九止。永淪太虛。而有余緣不盡。余跡不泯。業(yè)報猶魂。圣智尚存。此有余涅槃也。經(jīng)曰陶治塵滓。如煉真金。萬累都盡。而靈覺獨存。無余者。謂至人教緣都訖。靈照永滅。廓爾無朕。故曰無余。何則。夫大患莫若于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勞勤莫先于有智。故絕智以淪虛。然則智以形倦。形以智勞。輪轉(zhuǎn)修途。疲而弗已。經(jīng)曰。智為雜毒。形為桎梏。淵默以之而遼?;茧y以之而起。所以至人灰身滅智。捐形絕慮。內(nèi)無機照之勤。外息大患之本。超然與群有永分。渾爾與太虛同體。寂焉無聞。怕爾無兆。冥冥長往。莫知所之。其猶燈盡火滅。膏明俱竭。此無余涅槃也。經(jīng)云。五陰永盡。譬如燈滅。然則有余可以有稱。無余可以無名。無名立。則宗虛者欣尚于沖默。有稱生。則懷德者彌仰于圣功。斯乃誥典之所垂文。先圣之所軌轍。而曰有無絕于內(nèi)。稱謂淪于外。視聽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使夫懷德者自絕。宗虛者靡托。無異杜耳目于胎殼。掩玄象于云霄外。而責(zé)宮商之異。辯玄素之殊者也。子徒知遠(yuǎn)推至人于有無之表。高韻絕唱于形名之外。而論旨竟莫知所歸。幽途故自蘊而未顯。靜思幽尋。寄懷無所。豈所謂朗大明于冥室。奏玄響于無聞?wù)咴?/SPAN>

  位體第三

    無名曰。有余無余者。蓋是涅槃之外稱。應(yīng)物之假名耳。而存稱謂者封名。志器象者耽形。名也極于題目。形也盡于方圓。方圓有所不寫。題目有所不傳。焉可以名于無名。而形于無形者哉。難序云。有余無余者。信是權(quán)寂致教之本意。亦是如來隱顯之誠跡也。但未是玄寂絕言之幽致。又非至人環(huán)中之妙術(shù)耳。子獨不聞?wù)^之說歟。維摩詰言。我觀如來無始無終。六入已過。三界已出。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不可以識識。不可以智知。無言無說。心行處滅。以此觀者。乃名正觀。以他觀者。非見佛也。放光云。佛如虛空。無去無來。應(yīng)緣而現(xiàn)。無有方所。然則圣人之在天下也。寂莫虛無。無執(zhí)無競。導(dǎo)而弗先。感而后應(yīng)。譬猶幽谷之響。明鏡之像。對之弗知其所以來。隨之因識其所以往?;醒啥?。總焉而亡。動而逾寂。隱而彌彰。出幽入冥。變化無常。其為稱也。因應(yīng)而作。顯跡為生。息跡為滅。生名有余。滅名無余。然則有無之稱。本乎無名。無名之道。于何不名。是以至人居方而方。止圓而圓。在天而天。處人而人。原夫能天能人者。豈天人之所能哉。果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其為治也。故應(yīng)而不為。因而不施。因而不施。故施莫之廣。應(yīng)而不為。故為莫之大。為莫之大。故乃返于小成。施莫之廣。故乃歸乎無名。經(jīng)曰。菩提之道。不可圖度。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大包天地。細(xì)入無間。故謂之道。然則涅槃之道。不可以有無得之。明矣。而惑者睹神變因謂之有。見滅度便謂之無。有無之境。妄想之域。豈足以標(biāo)榜玄道。而語圣心者乎。意謂至人寂怕無兆。隱顯同源。存不為有。亡不為無。何則。佛言。吾無生不生。雖生不生。無形不形。雖形不形。以知存不為有。經(jīng)云。菩薩入無盡三昧。盡見過去滅度諸佛。又云。入于涅槃而不般涅槃。以知亡不為無。亡不為無。雖無而有。存不為有。雖有而無。雖有而無。故所謂非有。雖無而有。故所謂非無。然則涅槃之道。果出有無之域。絕言象之徑。斷矣。子乃云。圣人患于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勞勤莫先于有智。故絕智以淪虛。無乃乖乎神極。傷于玄旨者也。經(jīng)曰。法身無象。應(yīng)物而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干其慮。動若行云。止猶谷神。豈有心于彼此。情系于動靜者乎。既無心于動靜。亦無象于去來。去來不以象。故無器而不形。動靜不以心。故無感而不應(yīng)。然則心生于有心。象出于有象。象非我出。故金石流而不燋。心非我生。故日用而不動。紜紜自彼。于我何為。所以智周萬物而不勞。形充八極而無患。益不可盈。損不可虧。寧復(fù)痾癘中逵。壽極雙樹。靈竭天棺。體盡焚燎者哉。而惑者居見聞之境。尋殊應(yīng)之跡。秉執(zhí)規(guī)矩而擬大方。欲以智勞至人。形患大圣。謂舍有入無。因以名之。豈謂采微言于聽表。拔玄根于虛壤者哉

  征出第四

    有名曰。夫渾元剖判。萬有參分。有既有矣不得不無。無自不無。必因于有。所以高下相傾。有無相生。此乃自然之?dāng)?shù)。數(shù)極于是。以此而觀?;杆?。理無幽顯?;衷帒暪帧o非有也。有化而無。無非無也。然則有無之境。理無不統(tǒng)。經(jīng)曰。有無二法。攝一切法。又稱三無為者。虛空。數(shù)緣盡。非數(shù)緣盡。數(shù)緣盡者。即涅槃也。而論云。有無之表。別有妙道。妙于有無。謂之涅槃。請核妙道之本。果若有也。雖妙非無。雖妙非無。即入有境。果若無也。無即無差。無而無差。即入無境。總而括之。即而究之。無有異有而非無。無有異無而非有者。明矣。而曰有無之外別有妙道。非有非無謂之涅槃。吾聞其語。未即于心也

  超境第五

    無名曰。有無之?dāng)?shù)。誠以法無不該。理無不統(tǒng)。然其所統(tǒng)。俗諦而已。經(jīng)曰。真諦何耶。涅槃道是。俗諦何耶。有無法是。何則。有者有于無。無者無于有。有無所以稱有。無有所以稱無。然則有生于無。無生于有。離有無無。離無無有。有無相生。其猶高下相傾。有高必有下。有下必有高矣。然則有無雖殊。俱未免于有也。此乃言象之所以形。是非之所以生。豈是以統(tǒng)夫幽極。擬夫神道者乎。是以論稱出有無者。良以有無之?dāng)?shù)。止乎六境之內(nèi)。六境之內(nèi)。非涅槃之宅。故借出以祛之。庶悕道之流。仿佛幽途。托情絕域。得意忘言。體其非有非無。豈曰有無之外。別有一有而可稱哉。經(jīng)曰三無為者。蓋是群生紛繞。生乎篤患。篤患之尤。莫先于有。絕有之稱。莫先于無。故借無以明其非有。明其非有。非謂無也

  搜玄第六

    有名曰。論自云涅槃既不出有無。又不在有無。不在有無。則不可于有無得之矣。不出有無。則不可離有無求之矣。求之無所。便應(yīng)都無。然復(fù)不無其道。其道不無。則幽途可尋。所以千圣同轍。未嘗虛返者也。其道既存。而曰不出不在。必有異旨??傻寐労?/SPAN>

  妙存第七

    無名曰。夫言由名起。名以相生。相因可相。無相無名。無名無說。無說無聞。經(jīng)曰。涅槃非法。非非法。無聞無說。非心所知。吾何敢言之。而子欲聞之耶。雖然。善吉有言。眾人若能以無心而受。無聽而聽者。吾當(dāng)以無言言之。庶述其言。亦可以言。凈名曰。不離煩惱而得涅槃。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然則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即有無齊觀。齊觀即彼已莫二。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同我則非復(fù)有無。異我則乖于會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間矣。何則。夫至人虛心冥照。理無不統(tǒng)。懷六合于胸中。而靈鑒有余。鏡萬有于方寸。而其神常虛。至能拔玄根于未始。即群動以靜心。恬淡淵默。妙契自然。所以處有不有。居無不無。居無不無。故不無于無。處有不有。故不有于有。故能不出有無。而不在有無者也。然則法無有無之相。圣無有無之知。圣無有無之知。則無心于內(nèi)。法無有無之相。則無數(shù)于外。于外無數(shù)。于內(nèi)無心。彼此寂滅。物我冥一。怕爾無朕。乃曰涅槃。涅槃若此。圖度絕矣。豈容可責(zé)之于有無之內(nèi)。又可征之有無之外耶

  難差第八

    有名曰。涅槃既絕圖度之域。則超六境之外。不出不在。而玄道獨存。斯則窮理盡性。究竟之道。妙一無差。理其然矣。而放光云。三乘之道。皆因無為而有差別。佛言。我昔為菩薩時。名曰儒童。于然燈佛所。已入涅槃。儒童菩薩。時于七住初獲無生忍。進(jìn)修三位。若涅槃一也。則不應(yīng)有三。如其有三。則非究竟。究竟之道。而有升降之殊。眾經(jīng)異說。何以取中耶

  辯差第九

    無名曰。然究竟之道。理無差也。法華經(jīng)云。第一大道無有兩正。吾以方便為怠慢者。于一乘道分別說三。三車出火宅。即其事也。以俱出生死。故同稱無為。所乘不一。故有三名。統(tǒng)其會歸。一而已矣。而難云。三乘之道。皆因無為而有差別。此以人三。三于無為。非無為有三也。故放光云。涅槃有差別耶。答曰無差別。但如來結(jié)習(xí)都盡。聲聞結(jié)習(xí)不盡耳。請以近喻。以況遠(yuǎn)旨。如人斬木。去尺無尺。去寸無寸。修短在于尺寸。不在無也。夫以群生萬端。識根不一。智鑒有淺深。德行有厚薄。所以俱之彼岸。而升降不同。彼岸豈異。異自我耳。然則眾經(jīng)殊辯。其致不乖

  責(zé)異第十

    有名曰。俱出火宅。則無患一也。同出生死。則無為一也。而云彼岸無異。異自我耳。彼岸。則無為岸也。我則體無為者也。請問我與無為。為一為異。若我即無為。無為亦即我。不得言無為無異。異自我也。若我異無為。我則非無為。無為自無為。我自常有為。冥會之致。又滯而不通。然則我與無為。一亦無三。異亦無三。三乘之名。何由而生也

  會異第十一

    無名曰。夫止此而此。適彼而彼。所以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失之。我適無為。我即無為。無為雖一。何乖不一耶。譬猶三鳥出網(wǎng)。同適無患之域。無患雖同。而鳥鳥各異。不可以鳥鳥各異。謂無患亦異。又不可以無患既一。而一于眾鳥也。然則鳥即無患。無患即鳥。無患豈異。異自鳥耳。如是三乘眾生。俱越妄想之樊。同適無為之境。無為雖同。而乘乘各異。不可以乘乘各異。謂無為亦異。又不可以無為既一。而一于三乘也。然則我即無為。無為即我。無為豈異。異自我耳。所以無患雖同。而升虛有遠(yuǎn)近。無為雖一。而幽鑒有淺深。無為即乘也。乘即無為也。此非我異無為。以未盡無為。故有三耳

  詰漸第十二

    有名曰。萬累滋彰。本于妄想。妄想既祛。則萬累都息。二乘得盡智。菩薩得無生智。是時妄想都盡。結(jié)縛永除。結(jié)縛既除。則心無為。心既無為。理無余翳。經(jīng)曰。是諸圣智不相違背。不出不在。其實俱空。又曰。無為大道。平等不二。既曰無二。則不容心異。不體則已。體應(yīng)窮微。而曰體而未盡。是所未悟也

  明漸第十三

    無名曰。無為無二。則已然矣。結(jié)是重惑。可謂頓盡。亦所未喻。經(jīng)曰。三箭中的。三獸渡河。中渡無異。而有淺深之殊者。為力不同故也。三乘眾生。俱濟(jì)緣起之津。同鑒四諦之的。絕偽即真。同升無為。然則所乘不一者。亦以智力不同故也。夫群有雖眾。然其量有涯。正使智猶身子。辯若滿愿。窮才極慮。莫窺其畔。況乎虛無之?dāng)?shù)。重玄之域。其道無涯。欲之頓盡耶。書不云乎。為學(xué)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為道者為于無為者也。為于無為而曰日損。此豈頓得之謂。要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損耳。經(jīng)喻螢日。智用可知矣

  譏動第十四

    有名曰。經(jīng)稱法身已上。入無為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象測。體絕陰入。心智寂滅。而復(fù)云進(jìn)修三位。積德彌廣。夫進(jìn)修本于好尚。積德生于涉求。好尚則取舍情現(xiàn)。涉求則損益交陳。既以取舍為心。損益為體。而曰體絕陰入。心智寂滅。此文乖致殊。而會之一人。無異指南為北。以曉迷夫

  動寂第十五

    無名曰。經(jīng)稱圣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故雖動而常寂。無所不為。故雖寂而常動。雖寂而常動。故物莫能一。雖動而常寂。故物莫能二。物莫能二。故逾動逾寂。物莫能一。故逾寂逾動。所以為即無為。無為即為。動寂雖殊。而莫之可異也。道行曰。心亦不有亦不無。不有者。不若有心之有。不無者。不若無心之無。何者。有心則眾庶是也。無心則太虛是也。眾庶止于妄想。太虛絕于靈照。豈可止于妄想。絕于靈照。標(biāo)其神道。而語圣心者乎。是以圣心不有。不可謂之無。圣心不無。不可謂之有。不有。故心想都滅。不無。故理無不契。理無不契。故萬德斯弘。心想都滅。故功成非我。所以應(yīng)化無方。未嘗有為。寂然不動。未嘗不為。經(jīng)曰。心無所行。無所不行。信矣。儒僮曰。昔我于無數(shù)劫。國財身命。施人無數(shù)。以妄想心施。非為施也。今以無生心。五華施佛。始名施耳。又空行菩薩。入空解脫門。方言今是行時。非為證時。然則心彌虛。行彌廣。終日行。不乖于無行者也。是以賢劫稱無舍之檀。成具美不為之為。禪典唱無緣之慈。思益演不知之知。圣旨虛玄。殊文同辯。豈可以有為便有為。無為便無為哉。菩薩住盡不盡平等法門。不盡有為。不住無為。即其事也。而以南北為喻。殊非領(lǐng)會之唱

  窮源第十六

    有名曰。非眾生無以御三乘。非三乘無以成涅槃。然必先有眾生。后有涅槃。是則涅槃有始。有始必有終。而經(jīng)云。涅槃無始無終。湛若虛空。則涅槃先有。非復(fù)學(xué)而后成者也

  通古第十七

    無名曰。夫至人空洞無象。而萬物無非我造。會萬物以成已者。其唯圣人乎。何則。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為圣者。圣不異理也。故天帝曰。般若當(dāng)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離色中求。又曰。見緣起為見法。見法為見佛。斯則物我不異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機于未兆。藏冥運于即化??偭弦早R心。一去來以成體。古今通。始終同。窮本極末。莫之與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經(jīng)曰。不離諸法而得涅槃。又曰。諸法無邊故。菩提無邊。以知涅槃之道。存乎妙契。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則物不異我。我不異物。物我玄會。歸乎無極。進(jìn)之弗先。退之弗后。豈容終始于其間哉。天女曰。耆年解脫亦如何久

  考得第十八

    有名曰。經(jīng)云眾生之性。極于五陰之內(nèi)。又云。得涅槃?wù)呶尻幎急M。譬猶燈滅。然則眾生之性。頓盡于五陰之內(nèi)。涅槃之道。獨建于三有之外。貌然殊域。非復(fù)眾生得涅槃也。果若有得。則眾生之性不止于五陰。必若止于五陰。則五陰不都盡。五陰若都盡。誰復(fù)得涅槃耶

  玄得第十九

    無名曰。夫真由離起。偽因著生。著故有得。離故無名。是以則真者同真。法偽者同偽。子以有得為得。故求于有得耳。吾以無得為得。故得在于無得也。且談?wù)撝鳌1叵榷ㄆ浔?。既論涅槃。不可離涅槃而語涅槃也。若即涅槃以興言。誰獨非涅槃。而欲得之耶。何者。夫涅槃之道。妙盡常數(shù)。融治二儀。蕩滌萬有。均天人。同一異。內(nèi)視不已見。返聽不我聞。未嘗有得。未嘗無得。經(jīng)曰。涅槃非眾生。亦不異眾生。維摩詰言。若彌勤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dāng)滅度。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本性常滅。不復(fù)更滅。此名滅度。在于無滅者也。然則眾生非眾生。誰為得之者。涅槃非涅槃。誰為可得者。放光云。菩提從有得耶。答曰不也。從無得耶。答曰不也。從有無得耶。答曰不也。離有無得耶。答曰不也。然則都無得耶。答曰不也。是義云何。答曰無所得故為得也。是故得無所得也。無所得謂之得者。誰獨不然耶。然則玄道在于絕域。故不得以得之。妙智存乎物外。故不知以知之。大象隱于無形。故不見以見之。大音匿于希聲。故不聞以聞之。故能囊括終古。導(dǎo)達(dá)群方。亭毒蒼生。疏而不漏。汪哉洋哉。何莫由之哉。故梵志曰。吾聞佛道。厥義弘深。汪洋無涯。靡不成就。靡不度生。然則三乘之路開。真?zhèn)沃巨q。賢圣之道存。無名之致顯矣。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九九热这里只有免费精品| 欧美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同性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av|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欧美| 九九九热在线免费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99|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黄色| 日本办公室三级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加勒比系列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日韩精品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视频一二三区| 亚洲一级在线免费观看| 美女被草的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自拍|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国语| 久久99夜色精品噜噜亚洲av| 午夜精品在线观看视频午夜| 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 久久福利视频这里有精品| 丝袜破了有美女肉体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不卡免费观看免费| 中日韩美女黄色一级片| 国产极品粉嫩尤物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区欧美日韩在线| 激情综合五月开心久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91一区国产中文字幕|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就 | 又色又爽又无遮挡的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 日本免费一级黄色录像| 麻豆最新出品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区欧美在线一区|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就|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