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83.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3/1300/51091515_1)
作者:何禮賢 來源:《中華結核與呼吸》雜志 既往關于抗菌藥物治療的療程都是源于專家建議。隨著藥物經(jīng)濟學的研究、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測、細菌耐藥迅速增長和循證醫(yī)學的發(fā)展,人們開始關注抗菌治療的療程問題?,F(xiàn)有研究結果表明,短程治療與長程治療一樣有效,雖然是初步的,但已經(jīng)或正在撼動抗菌治療領域一些長期沿襲的舊觀念。 短程治療如果得以實現(xiàn),除了合理使用醫(yī)療資源、節(jié)約醫(yī)療費用外,還能減少耐藥和二重感染。一項有關ICU患者抗菌治療的研究結果表明,傳統(tǒng)的長程治療組二重感染和(或)耐藥菌的定植發(fā)生率為38%,短程治療組則降至14%.因此,研究抗菌藥物的療程對于我國抗菌藥物管理如何從慣用行政手段轉(zhuǎn)變?yōu)檫\用科學手段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肺炎對抗菌治療的生物學反應
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ma,CAP)為例,對有效抗菌治療的應答始于治療2d后,首先細菌負荷量減少,稱為微生物學應答;其后第3-4天為免疫應答;再后第5-6天為臨床應答,癥狀和體征改善或顯著改善;最后至30 d左右或更長時間才是病理和影像學應答,炎癥病灶最終吸收或消散。
IDSA/ATS 2007年修訂的成人CAP指南中將肺炎鏈球菌肺炎的正常治療反應分為3期:(1)起效期:第1-3天,癥狀未加重或稍改善,第2-3天是評價初始抗菌治療是否有效的最早和最常采用的時間點;(2)穩(wěn)定期:3 d后,臨床癥狀體征好轉(zhuǎn)或開始好轉(zhuǎn);(3)恢復期:臨床癥狀體征開始消失。退熱最早,一般出現(xiàn)在第2-4天,白細胞恢復正常約在第4天,啰音消失較慢,至第7天消失的僅占總病例數(shù)的20%-40%.
CAP對抗菌治療正常應答的一般規(guī)律和過程會受到病原體、年齡、免疫狀態(tài)、不良嗜好、基礎疾病、病情嚴重程度包括影像學上病變累及范圍以及所選藥物的藥理學參數(shù)等因素的影響,需要全面充分評估。凡是呈現(xiàn)早期[達到臨床穩(wěn)定時間( TCS)≤4 d]治療反應者較遲發(fā)( TCS >4 d)治療反應者的療程縮短,結局更好。
最近報道,歐洲10國128個中心參與的以CAP為主的REACH回顧性研究結果表明,早期反應組與遲發(fā)反應組比較,雖然兩組病死率相似,但初始抗菌治療方案的修正率、再感染率或復發(fā)率及ICU入住率降低,住院時間和住ICU時間均有縮短。
二、肺炎抗菌治療療程的臨床研究證據(jù)
CAP采用相同藥物和相同劑量方案進行不同療程的RCT研究迄今有5項(門診患者1項,門診和住院兼有1項,余3項均為住院患者),其中1項為雙盲研究。共計913例(52-510例)輕、中度CAP患者,藥物和療程設計分別為:頭孢呋辛7d和10 d、頭孢曲松Sd和10 d、泰利霉素5d和7d、阿莫西林3d(靜脈給藥)和8d(靜脈3 d+口服5d)及吉米沙星5d和7d.
結果表明,短程治療與長程治療的臨床治愈率、細菌清除率、復發(fā)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病死率等指標比較均無差異。輕、中度CAP不同藥物劑量、不同療程的RCT研究主要是阿奇霉素短程治療(0.5 g/d,3d或Sd和高劑量2g單劑治療)與其他大環(huán)內(nèi)酯類(紅霉素、羅紅霉素、克拉霉素)10 d(有1項為8d)和左氧氟沙星7d的比較,共7項;另有吉米沙星7d和阿莫西林/克拉維酸10 d、泰利霉素5d或7d及克拉霉素10 d各1項,合計9項共2361例。結果顯示短程治療與長程治療一樣有效。
重要的是,在入組篩選時存在死亡危險因素或菌血癥的重癥患者中吉米沙星治療成功率達100%,阿莫西林/克拉維酸治療成功率為88%,當然,因為病例數(shù)少,差異并未達到統(tǒng)計學意義。
醫(yī)院獲得性肺炎( HAP)和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向來認為治療困難,療程大多被安排為14 d或更長,能否實施短程治療是一大疑問。
2003年法國一項51個中心參與的RCT研究作出了肯定的回答,401例VAP患者按指南推薦用藥,比較8d與15 d不同療程的療效及其相關終點目標,結果顯示,8d與16 d的療效沒有差異:病死率為18. 8%和17. 2%,復發(fā)率為28. 9%和26. 0%;而出現(xiàn)明顯差異的是短程治療組不用抗菌藥物的天數(shù)多(13.1 d和8.7 d),復發(fā)病例出現(xiàn)多耐藥革蘭陰性桿菌感染的病例顯著減少(42. 5%和62.0%),但銅綠假單胞菌等非發(fā)酵菌例外。
評價8項關于危重患者HAP/VAP的RCT或有計劃的短程與長程治療的對照研究共收集1 703例,其方法學差異較大,很少有不使用機械通氣的HAP.7-8 d療程與10-15 d療程比較,28 d期間不用抗菌藥物的天數(shù)相差4. 02 d,多重耐藥(MDR)細菌所致VAP的復發(fā)率降低(OR值為0.44)。但短程組非發(fā)酵革蘭陰性桿菌(NF-GNB)所致VAP的復發(fā)率高于長程組(OR值為2.18,2項研究共176例),但其他指標并無顯著差異。
應用血清降鈣素原測定指導抗菌藥物停用(3項研究,323例),28 d中不用抗菌藥物的天數(shù)增加(中位數(shù)2.8 d),未見不利影響。結論認為,非NF-GNB所致VAP患者7-8 d短程抗菌治療更為適合,但可以采用個體化策略指導停藥。
三、降鈣素原在肺炎抗菌治療療程決策中的參考價值
近年來相當多的研究結果顯示,降鈣素原用于肺炎和膿毒癥等的早期診斷、改善診斷準確性、評估病情嚴重性和預后具有重要輔助價值,特別是指導及時停用抗菌藥、減少抗菌藥物暴露方面明顯優(yōu)于其他生物學標志物。
國內(nèi)學者收集國際上8項符合分析標準的下呼吸道感染抗菌治療的RCT研究進行薈萃分析后發(fā)現(xiàn),應用降鈣素原指導抗菌藥物治療可顯著減少抗菌藥物的使用與暴露,而不損害患者的安全(病死率無差異),其中一項最大宗1359例的多中心研究結果顯示,降鈣素原指導組較對照組抗菌藥物總體使用率降低25.7%-38. 7% .但關于降鈣素原的臨床價值仍有爭議。
持異議者認為,一些RCT研究包括成人危重癥患者的研究存在缺陷,如病例排除率高、定量判讀系統(tǒng)(algorithm)分割過細、對照組抗菌療程較長、沒有考慮腎功能衰竭對降鈣素原檢測水平的影響、醫(yī)院感染某些常見病原菌如銅綠假單胞菌不適合應用降鈣素原定量判讀系統(tǒng)進行評價等,因而降鈣素原輔助臨床抗菌藥物應用決策的真正價值尚不能肯定。
總體而言,盡管已有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但降鈣素原可作為細菌性感染病情評估和抗菌治療的參考(而非獨立決策)指標。降鈣素原臨床應用時需要注意排除可能影響測定結果的宿主自身的病理生理因素,如手術、創(chuàng)傷(含燒傷)、血液透析、中暑及某些免疫刺激物(OKT3,TNF-α,IL-2)所致的假陽性;甲狀腺機能亢進、嚴重腎功能不全可使其濃度增高。
此外,血液中降鈣素原含量極微(以ng/ml計),定量判讀系統(tǒng)分組很多,而當前降鈣素原檢測方法和技術很多,敏感性和精準度差異很大,故必須選擇高度敏感的技術;重癥患者應每天檢測,連續(xù)隨訪。
四、細菌性肺炎抗菌藥物短程治療應如何選擇
如前所述,患者對抗菌藥物的治療反應雖有一定時序規(guī)律,而對個體來說療程通常是無法預設的。短程治療與長程治療的RCT研究結果顯示,在設定條件下短程治療是安全的,且有節(jié)約資源、降低抗菌藥物選擇性壓力、防止耐藥等潛在優(yōu)勢,但在臨床的真實世界中抗菌藥物短程治療仍然有待更多實踐??s短抗菌治療療程是目標和方向,在認知和實施方面應當強調(diào)以下幾點:
1、短程治療一般僅適用于免疫健全宿主敏感菌株的感染。CAP較HAP/VAP可能更適合短程治療,可以通過更細化的病例分層選擇適合短程治療的HAP/VAP患者。
2、短程治療通常適用于無并發(fā)癥的輕、中癥肺炎,重癥肺炎應視治療反應和病原菌等酌定。
3、短程治療只有在出現(xiàn)早發(fā)性治療反應的患者中得到實現(xiàn),應當在臨床病情的動態(tài)觀察中確定抗菌治療的療程。第一步目標是經(jīng)抗菌藥物治療達到臨床穩(wěn)定,按IDSA/ATS指南規(guī)定標準為:體溫≤37.8℃,心率≤100次/min,呼吸頻率≤24/min,收縮壓≥90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空氣時Sa02 %≥90%或PaO2≥60 mmHg,能夠口服藥物,精神狀態(tài)正常。主張CAP抗菌治療至少5d,終止治療前必須有2-3 d無發(fā)熱,沒有或僅有1種CAP相關的臨床不穩(wěn)定征象。
4、短程治療必須有一個最短時間的限定,細菌性CAP最短不少于Sd,HAP/VAP不少于7或8d.北美和歐洲CAP指南關于療程的一般推薦為7-14 d,英國推薦7-10 d,而西班牙推薦10-14 d.針對不同病原體,肺炎鏈球菌7-10 d;肺炎支原體和肺炎衣原體10-14 d;軍團菌多數(shù)推薦10-14 d,也有短至7d、長達21 d者;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革蘭陰性桿菌14-21 d.
針對不同藥物,高劑量左氧氟沙星可以縮短至5 d,阿奇霉素3-5 d,其他則為7-14 d或7-10 d.筆者認為,細菌性CAP在有效抗菌治療下已顯現(xiàn)早發(fā)治療反應,即使尚有1種,甚至2種與CAP相關的不穩(wěn)定征象,如果此時降鈣素原已降至0. 25μg/L或以下,即可停藥,達到上述指南所推薦療程的低限或更低,便是短程治療。
5、短程治療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需要多方面評估。早年曾經(jīng)提出實現(xiàn)短程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
(1)宿主:免疫健全、白細胞數(shù)量足夠、白蛋白正常、水合足夠、依從性好;(2)病原體因素:單一病原體、對抗菌藥物敏感、自發(fā)突變率低、細胞外病原體、復制快;(3)臨床因素:感染灶處于藥物易進入部位、非生物膜病、無異物、非威脅生命的重癥感染、非封閉腔隙、感染局部無不利微環(huán)境因素;(4)藥物因素:殺菌劑、起效快、沒有誘導突變特性、穿透性強、能作用于靜止期細菌、不易受到不利微環(huán)境因素影響。
這些主要是理論上的,就肺炎來說并不完全符合,有的可能已經(jīng)突破。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短程治療還需要進行深入的基礎研究,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新的檢測和評估指標,便于臨床合理選擇短程抗菌治療。
本文摘自《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5年1月第38卷第1期 ![](http://image83.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3/1300/51091515_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