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對哲學有不同的觀點,有人覺得哲學妙不可言,有人認為哲學一無是處,又有人覺得哲學神秘莫測。自然,認為哲學十分美妙的人是哲學的愛好者;責備哲學一無是處或者神秘莫測的人,并沒有真正領會哲學的內(nèi)涵。其原因部分要歸咎于哲學的本性,它對于缺乏起碼入門常識的人是非常費解的學科;部分應歸咎于某些哲學教師,他們或是為了自我炫耀故意讓自己顯得十分神秘高深,或是不愿意引導初學者循序漸進。但主要應歸咎于那些缺乏耐心的探索者,他們幻想只花片刻時間就能換來別人用一個小時才能取得的收獲。從那些對哲學的低調(diào)評論中我們能得到不少啟發(fā)。有個學生說:“‘哲學’這個術語對大多數(shù)人是模糊不清、飄浮不定的。圍繞著毫無價值的題目,堆砌言過其實而且毫無意義的詞語是哲學給人們的普遍印象?!边@樣的觀點我們即便不能說是毫無根據(jù),至少它也是建立在“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這樣的錯誤基礎之上的。哲學神秘嗎?C·J·杜卡斯說:“哲學是一門神秘的學科。”但是哲學不會比農(nóng)藝學、天體物理學、人種學、地震學或其他任何一門不為人們了解的學科更神秘,因為未知的東西總是顯得很神秘。既然哲學的確涉及了許多未知的東西,所以它的神秘感主要來自無知和不熟悉。人們一旦對哲學有所領悟,對它的喜愛之情一定會油然而生。
對于哲學教師那些很難回答而無法回避的提問中,最難回答的莫過于“什么是哲學”了。對此另一個學生回答說:“哲學這個詞,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它總是在你馬上要捕捉到它,并給它明確的定義時,就像兔子一樣地從手中溜掉了。對于不同的人,哲學可以是種種不同的事物。當被問到哲學是什么時,任何人都會在略微沉思之后想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定義?!比绻屑氶喿x現(xiàn)在流行的以解釋哲學為目的的著作,你不難從中找到那個學生回答的證據(jù)。當代的哲學家們對哲學提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這些定義不僅存在語言表述上的差別,而且也有實質上的區(qū)別。而且,每個定義都包含了一部分真理。
哲學可以分成六個組成部分,雖然有些研究者忽略或否認某些部分的重要性,但是對哲學完整的描述必須包括全部這六個方面。即:哲學問題、立場、方法、活動、結論和效果。首先,布賴特曼和巴雷特強調(diào)哲學是某種哲學立場和方法。布賴特曼認為:“哲學的實質是獲得經(jīng)驗的立場和方法,而不是經(jīng)驗性的結論本身?!雹侔屠滋鼗卮鸬溃骸罢軐W不是這些結論的具體內(nèi)容,而是導致這些結論的立場和方法,是使這些結論被稱為哲學結論的東西。”②杜卡斯說過:“如果讓我用一句話概括我的答案,我要說:哲學是關于批評的全部理論?!雹?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其次,強調(diào)哲學就是某種問題及某種理論的觀點,出現(xiàn)在萊頓的哲學定義中:“哲學同科學一樣,是由許多理論、見解組成的,系統(tǒng)化了的思想?!雹荞R利丹和斯賓塞認為:“哲學與每一件事物休戚相關,是‘總的科學’?!雹輰@種觀點,塞拉斯補充道:“我們研究的是‘科學的匯總’,它不僅匯集了關于知識、邏輯、宇宙論、倫理學和美學的理論,而且是對這些概念的聯(lián)合領域的概括。”⑥學過哲學史的人都承認,人們想從哲學中得到的主要是問題和理論,尤其是理論。
再次,威廉·詹姆斯的觀點看重哲學的能動性:“哲學的全部,僅僅是人的思想……”⑦另外一些人認為,哲學就是哲學的行為,是哲學起作用的方式,它決定了人們的生活,又受生活的影響。盡管當代哲學家對哲學的定義有著側重點和某些實質性的看法的不同,哲學家仍然可以用哲學的六大要素來描述,這六大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我們依次來討論它們。
問題
什么樣的問題屬于哲學問題?哲學家通常認為他們的任務是領悟人和宇宙的本質。像如此復雜繁重的問題是難以作整體研究的,因而這個問題常常被分成許多小問題。雖然哲學家們對于哪個問題更重要多少還存有些爭議,但在哪些問題屬于哲學范疇這一點上已經(jīng)廣泛地達成了一致——所有問題都是哲學問題。然而像這樣回答難免要受到非議。比如,從紐約至倫敦有多遠?這樣的問題是非哲學問題。但什么是距離?什么是空間?卻是哲學問題。你知道明天會下雨嗎?沒有哲學意義。但什么是知識?屬于哲學的基本問題。所有的天鵝真的都是白色的嗎?可能會困擾動物學家,卻與哲學家無關。但什么是真理?是哲學家密切關注的。凱撒的死是事實嗎?2+2=4嗎?是歷史學家和數(shù)學家關心的問題。哲學家想要弄清楚的是,什么是事實?現(xiàn)在是什么時間?不是哲學問題,而什么是時間?卻是哲學問題。類似的,你現(xiàn)在穿的這件襯衣與你送到洗衣店去的是同一件嗎?這樣的問題不受哲學家重視。哲學家只想知道什么是相同?尼亞加拉大瀑布很美麗嗎?是旅游者的問題,哲學家只想知道,什么是美麗?在美國犯重婚罪有錯嗎?是法官的問題,而哲學家們要問:正確和錯誤的性質是什么?上述各對相互關聯(lián)的問題中,各有一個哲學和非哲學的問題。從它們的對比中不難看出哲學問題總是帶有普遍性。關于特殊事物的問題并不總能構成哲學問題。當一個哲學家似乎正被一個特殊現(xiàn)象困擾時,他實際上是在尋求顯示在這種現(xiàn)象中所含有的普遍原則。如果我們要全面地考察哲學所包括的問題,僅用例子說明是不夠的,必須把這些問題系統(tǒng)地分類。它們可以分成重要的兩大類:組成所謂的“哲學科學”的問題和哲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所包含的問題。
哲學科學
哲學科學在哲學的廣泛領域內(nèi)可以明確界定或粗略勾勒出幾個特定的主題內(nèi)容。雖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承認它們是科學,但是它們在某種意義上的確可以被稱為科學,其中每一個主題內(nèi)容都包含一個基本的哲學問題。把這些基本問題的答案匯集起來便構成對世界和人生的本質的徹底的描述。同其它非哲學科學一樣,每個主題都探索研究了人們經(jīng)驗中的既特別又基本的側面。那么,什么是哲學科學呢?它又涉及哪些問題呢?
認識論是對知識、真理和必然情況的本性的探究,它雖然在某些方面與哲學十分接近,但在深入研究認識以及認識對象之間關系的問題方面,它比哲學更勝一籌。例如,山脈的概念和山脈本身是一樣的嗎?至少它們在大小上不同,因為概念存在于人的頭腦中,而山脈比人腦大得多。它們在構成成分上也不同,山脈是由花岡巖、土壤、沙粒和積雪組成的,這些絕對不是正常人腦的構成成分。它們在形狀上不同,因為山脈也許看上去是二維平面,但實際卻是三維立體的。山脈有眾多的山谷和溝壑,而概念不一定要包括這些。它們在持續(xù)時間上不同,山脈可以屹立千萬年而巋然不動,而概念相比之下只有彈指一揮間。那么知識與物體究竟在哪些方面相像呢?認識論還涉及具體事物是否能獨立存在于人的認識之外?認識的極限是什么?這些問題涉及認識的途徑及知識的由來,以及由上述諸方面所推導出的具有普遍性的結論。如果從對知識的總體研究中所得到的結論同樣適用于人們想要尋求的一些特殊知識,如果認識論學者可以證明某些特殊知識是學不到的,那么他們可以使人類避免去徒勞地探索那些得不到的知識,特別是為尋找那些特殊知識所做的毫無益處的嘗試。
邏輯是思考方法的科學,它的范圍包括所有哲學和科學研究方法中的基本原則,它的內(nèi)容甚至比數(shù)學這種從邏輯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學科還豐富。邏輯的重點是研究如何解決問題并且對各種推證結論的方法作出深入的理解和恰當?shù)脑u價。因此,邏輯學必須面對許多問題,如:思想的結構是什么?它與世界的結構之間有什么關系?意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是怎樣起作用的?思維定式有哪些偏頗和局限?遵從哪些原則才是能推導出正確結論的先決條件?思想常常陷入哪些誤區(qū)?怎樣才能避免它們?確定腔調(diào)的言語可能被人們怎樣演譯領會?從特別資料中歸納出的結論是否可信?何為模棱兩可的陳述和明確的定義,以及它們在一個合理闡述中所占分量各是多少?
科學哲學致力于描述科學的性質。因此科學的哲學是以認識論和邏輯學的結論為基礎和前提的。它的特殊任務是探討這些認識論和邏輯學的結論在各門類科學的不同領域的具體應用中,可能產(chǎn)生的局限,并在這些具體科學發(fā)展關鍵時期幫助它們將其結論上升為普遍適用的理論。因此,它的部分任務是促成具體科學和形而上科學的最新成果之間經(jīng)常相互溝通借鑒,在彼此的啟發(fā)下相互提高,逐步趨于統(tǒng)一。有時,“科學的哲學”也涉及理解及評價所謂的“科學方法”,其內(nèi)容包括,可靠關系的條件,分類法,概括法和證明法。有時還涉及實驗的性質。例如,實驗誤差的可能性,相對的穩(wěn)定性以及達到科學結論所必須的實驗次數(shù)等。
語言哲學探索意義與思想、事物的聯(lián)系。哲學自然要涉及語言的含義,但最近對語言中象征、預兆、暗示的基礎分析研究表明,這些語言中的手法在經(jīng)驗的主體及客體的產(chǎn)生過程中能起很大的輔助作用。如果象征是“思維的本質,它比思想本身更為重要”⑧。那么通過對象征中的各環(huán)節(jié)的研究,不僅可以找到人類問題、困境、迷惑和希望的重要答案,而且還發(fā)現(xiàn)思維本性的重要規(guī)律。如果意識在某種程度上是從其象征意義中衍生出來的,如果“意識本身是一種信念”⑨,那么哲學家就必須不斷探尋象征的真實含義。
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是與“存在的性質是什么”這一總的問題相關的許多分問題。下面列出的是形而上學的部分經(jīng)典問題:什么是現(xiàn)實?存在有多少種形式?一個整體可以同時又是多個整體嗎?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什么是時間?什么是空間?什么是實質?什么是關系?什么是原因?什么是事實?什么是相同?什么是目的?什么是變化?什么是新生事物?什么是自我?世界的命運已被決定了嗎?宇宙是有意義的嗎?世界在發(fā)展嗎?上帝存在嗎?
價值論是研究價值的理論。什么是有價值的和無價值的?價值有哪些類別?這些都是價值論研究的內(nèi)容。孩子們總是天真地認為糖塊很好,當他后來吃膩了又覺得它不好了。這種好與不好是由糖果本身決定的?還是由思想意識決定的呢?一個糕點師做了一塊面包,他說這塊面包對健康有益;健康又對穩(wěn)定的工作有益,工作就可以掙錢;有了錢就可以得到許多好東西。但是沒有什么東西對除自身以外的其它任何事物都毫無益處嗎?也就是說,有沒有某種事物僅僅是本身完美而對別的事物卻毫無價值?
美學提出兩個問題:什么是美?什么是藝術?雖然這兩個概念常常被混為一談,實際上它們的區(qū)別是非常明顯的。因為有些美是自然的美,不是藝術的美。同時,有些藝術是很丑陋的,一點兒也不美麗。這兩個問題都尋求一種回答。一幅畫也許在一個人眼里很美麗,而另一個人認為很丑陋。那么,美麗到底存在于何處呢?在觀察者的眼中?在畫布上?還是在其它什么地方?即使解決了這些問題,美學家們?nèi)詴涣硪粋€問題所困擾:美麗的本質特征是什么?在音樂、繪畫、詩歌、戲劇、雕刻、建筑、服飾、舞蹈、日落以至女人中都可以找到美。所有這些美中都有某種共同之處。但是這些共性是什么呢?另一方面,美學家還要弄清楚藝術有哪些必備素質。然而美學家們的最終目的是尋找評價藝術和美的基礎,并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建立起一整套關于藝術和美的標準。這些標準應該既是適用于所有藝術和美的綜合標準,又是針對每一種獨特的藝術或美的特殊標準。一些美學家發(fā)現(xiàn),美幾乎滲透了生活的各方面(即有細微平常的美,也有偉大壯觀的美)。因此,他們認為理解美的真諦是人們?nèi)粘I钪凶钪匾妥顚嶋H的需要之一。
倫理學是研究正確和錯誤的科學。在人們有一種普遍的觀念,認為倫理學就是清規(guī)戒律,就是讓人應該做什么或不該做什么的說教。但是沒有任何一種科學是建立在清規(guī)戒律和枯燥的說教基礎上的。作為一門嚴肅的科學,倫理學研究的目的是澄清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當?shù)模渴裁词锹氊?,責任,良心,正義,幸福和智慧。
宗教哲學是哲學中研究宗教的分支,它并不屬于宗教而是一種旨在理解宗教的內(nèi)涵和意義的科學。因此宗教哲學家主要的任務是盡力解決宗教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世界上有許多偉大的宗教:基督教、婆羅門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如果上述這些都屬于宗教范疇,那么它們一定存在某種共通之處。宗教中是否存在某種本質特征,而且這種特征在任何一種宗教中都普遍存在?如果有,這種特征又是什么?如果說宗教本質中的重要部分是“至善至美的生活”與通往這種生活道路之間的關系,那么研究這種關系,就成為哲學中的重要課題。
還有許多別的內(nèi)容可以列入這張哲學科學的清單上。其中較為重要的有“社會的哲學”、“政治哲學”和“經(jīng)濟哲學”。但是隨著社會學、政治學和經(jīng)濟學作為獨立科學部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涉及這些特殊領域的問題已漸漸地被劃歸它們的研究范圍。同樣,“教育的哲學”作為一門研究教育的終級目標的科學,也已經(jīng)主要由教育專家們來研究了。“歷史的哲學”與上述科學部門比較還是一門不成熟的科學,它的研究任務不但要從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進程的角度,而且從整個宇宙發(fā)展的高度來解釋歷史(在宇宙這一廣大的舞臺上,歷史和人類究竟在扮演什么角色)。哲學許多問題還包括為數(shù)眾多的特殊領域,如物理的哲學,商業(yè)的哲學,婚姻的哲學,體育的哲學等等。我們在這里就不再討論了。
哲學作為一門綜合科學
上面列舉的這些哲學科學,并不包含哲學家們要面對的全部問題。最著名、也許可能最重要的哲學問題仍有待于哲學去研究。哲學至少在三個方面起著綜合科學的作用。一、它評價其它門類的科學;二、綜合其它門類的科學;三、哲學是其它門類科學的母體。
任何科學都需要評論,例如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天文學、美學、語義學、物理學等等。這些評論主要有兩種,即,評論直接針對科學的前提和針對科學結論;評論每一門科學所要設置的一些先決條件。如果仔細研究這些先決條件,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很可能是站不住腳的,或至少是難以證明的。因此,仔細研究各門科學的先決條件的任務就落到了哲學的肩上。另一方面,任何一門科學設置的先決條件都可能被查明是與其它科學的先決條件相矛盾的。而且任何一門科學的最終結論都可能顯出與其它科學的結論相抵觸的地方。因此,這種比較各門科學的設想和結論的任務也要由哲學來完成。
下面是當代科學家常設置的許多先決條件中的幾個:事物存在于空間和時間中;科學研究的對象的存在是獨立于對它們的認識之外的;存在著事物間的關系和事實情況;真理性的認識是可以達到的;事物是相互獨立的。在通常情況下,像這樣顯而易見的假設毫無疑問會被接受。但是,有時這些假設正是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于是,幫助科學檢驗這些假設前提成了哲學所關注的任務。因此,每當不同科學提出了相互矛盾的假設,哲學問題便產(chǎn)生了。一個科學家的研究范圍長期限制在本門科學領域內(nèi),他便會偶爾碰上一些小問題。在忙于解決自己研究范圍內(nèi)那些費解的細節(jié)時,他常常忽略他所做的假設在其它科學領域意味著什么。我們可用一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當代物理、生物和心理學家們普遍假設,任何一種結果一定是由某種原因產(chǎn)生的。也就是說,任何事件,如果不是受某種原因激發(fā)它,向它發(fā)生的方向發(fā)展,那么它就根本不會發(fā)生。物體落向地面而不是飛向天外,是因為有地心引力的存在。某人的眼睛是藍色的而不是黃色的,是因為特定的遺傳基因所決定的。一個小孩害怕貓,是因為受到以前經(jīng)歷的消極影響。在這些科學領域內(nèi),原因和結果的因果法則被廣泛認同。
另一方面,法理學、倫理學和宗教預設了相反的前提條件。亦即,并非所有的事件皆一定要從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件方式而發(fā)生。人們有選擇的自由,當他們面臨兩個選擇時,無需被迫選擇其中任何一個。基于違法者是經(jīng)過仔細考慮才違法的假設,刑罰才得以實施。而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在刑罰上可以受到豁免,是因為在倫理上講,他們不是正常人。而正常人是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的。如果不是基于上述的基本假設,那我們的法律一定會被制定成另一種樣子。道德的規(guī)則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信念上,即:人有能力選擇他是否遵循的道德標準,他可以做出正確的行動或錯誤的行動。如果不是這樣,就不存在有人應受道德責備;有人是道德的敗壞者。如果一門科學不能使自己符合其它科學的結論,那么,它就不是一門圓滿的科學。弄清這個問題是哲學家面對的艱巨任務之一。
不同科學的結論,同它們的假設一樣,也偶爾相互矛盾,在數(shù)學中1+1=2和(1)x+(1)x=(2)x,是公認的規(guī)則。單獨考慮數(shù)方面,可以說數(shù)學家們已經(jīng)得出了結論。物理學家選擇了試驗的方法來確定光的速度。并推斷出速度的最高極限約為每秒186,300英里。那么如果光波從一個光源向兩個相反的方面?zhèn)鞑?,它們分開的速度是多少?是光速還是兩倍光速?這種對立的矛盾一經(jīng)產(chǎn)生就必須被解決。如果這種矛盾只涉及一門科學,那它只是一個科學難題。如果它涉及一門以上的科學,那它便被稱作哲學問題。因此,在前提假設和最終結論兩個方面,哲學都起了科學的批評者的作用。
綜合是哲學對具體科學起的第二個作用。每一門科學都仔細討論了經(jīng)驗的某個方面或局部。但是有部分就有整體。只了解一個部分會導致片面或歪曲的觀點??茖W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整體的理論和全面的描述。哲學,作為科學的科學,作為最高科學或綜合科學,將不斷探索以便發(fā)揮這種綜合科學的作用。布羅德說:“哲學研究的對象,是接收各門科學的研究結果,并將人類宗教和倫理學的經(jīng)驗加入其中,然后進行總體研究,希望能得到關于宇宙的本質和關于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和視野的總體結論?!雹鈶烟睾诘抡f:“哲學不是并列在其它科學中的一個較小的抽象體系,它是科學的通論,它研究的目的是協(xié)調(diào)并完善其它科學?!?11)
誰沒有聽說過緬甸的盲人摸象的故事?結束了摸象的冒險經(jīng)歷后,盲人們各自對這種動物進行比喻。一個摸了象腿的人說,大象的形狀像一棵樹。另一個曾抓到大象尾巴的人說,它像條繩子。象鼻的輪廓被第三個人描述,他堅持說它更像一條蛇。第四個人把身體靠在大象上,把它比作一座谷倉。每當一個科學家堅持說整個宇宙像他所研究的那部分時,其情形就像那些緬甸盲人摸象那樣。我們也許得到了所有科學各自的獨立的匯報,但仍不能看清大象的全貌,要理解整個體系,必須依靠哲學的綜合作用。
作為科學的母體,哲學有著漫長而有趣的歷史,曾有一段時期,哲學和科學并無區(qū)分。后來,隨著對問題的思考逐漸深化及特殊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專家漸漸地劃出了他們的范圍。這樣就產(chǎn)生了特殊科學。首批產(chǎn)生的有:機械學、數(shù)學、天文學等,最后一批產(chǎn)生的包括有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哲學這位多產(chǎn)的母親的后代科學的成熟過程,是科學史的任務。哲學家們更關心那些尚未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科學,尤其是尚被認為還不能作為獨立科學部門的哲學科學。對于從哲學母體中新生的科學的好奇心,引發(fā)了對哲學前途的更深入的思索。是否會有一天,哲學科學以自己的名義成為一門單獨的而非綜合的科學?如果是這樣,哲學的研究任務是不是就此完結了呢?從哲學中是否就不再會分娩出新生的科學嗎?或者哲學中會形成新的、現(xiàn)在我們還未能想到的概念?佩里對哲學的前途持樂觀主義態(tài)度,他這樣表述了他的思想:當科學家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最初的科學領域時,哲學家正把目光轉向對外層邊緣學科的研究。哲學家立足于本學科的尖端并向更高的領域執(zhí)著探索,繪制他們的不成熟的藍圖。
然而哲學的未來預示著不只是知識的先導,隨著目益增多的科學部門的飛速發(fā)展,而且都要求在更廣闊的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綜合部分支離破碎的科學的工作將變得越來越困難。每個新興學科都為科學的一體化和總的關聯(lián)設置了一個新的挑戰(zhàn),這使得哲學的任務變得越來越艱巨而不是更輕松。作為一門綜合科學,那么,哲學所具有的功能首先是產(chǎn)生若干自我為中心的科學,其次再消除各科學的爭議和分歧,最終使各科學溶為一體。特別是因為新生科學的誕生和各科學之間的分歧仍然繼續(xù)著,哲學作為一個母體的工作從來沒有停止過。
對哲學的功能留下一個只限于批評與綜合各門科學的印象就錯了。因為,哲學的功能還涉及所有持哲學立場觀點的人們的行為。哲學的功能不僅表現(xiàn)為職業(yè)哲學家們相互批評對方的假設和結論,以達到更廣泛的綜合結論,而且還表現(xiàn)為每個人對健全的世界觀、人生意義的探尋。
初學哲學的人剛開始總被一些似是而非的哲學觀點弄得不知所措。許多初學者說:“哲學是很混亂的。”而實際上是他們幾乎完全不知道,在學習哲學時通??偞嬖谝恍├Щ螅虼怂麄儽阙呄蛴诎褌€中原因歸咎于他們剛剛學習的哲學而不歸咎于他們自己。在學生已有的更大更固定的先驗觀點的影響下,哲學老師所提的問題顯得令他的學生十分困惑。哲學教師必須使他的學生意識到,他們的困惑是來自他們自己已有的互相沖突的思想。盧克萊修說:“一個人無法學到他認為他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币坏┠橙苏J識到了他所處的困境(而他的困境歸因于自己),他就會尋求一條走出困境的道路。在這種尋求中哲學發(fā)揮了其綜合科學的作用。隨著文化的迅速變遷和知識溶合點的不斷擴大增長,幫助人們理解哲學的內(nèi)涵顯得更為必要。與科學家、哲學家和所有社會學家一樣,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理解哲學的綜合觀點的問題。
最后,讓我們回顧一下,哲學是由哪些問題組成。一些相對專一化的問題組成了哲學科學的認識論、邏輯學、科學哲學、語言學、形而上學、價值論、美學、倫理學、政治和社會的哲學及其他。哲學的另一些問題則相對地較普遍,如批評前提和結論,將科學家、哲學家和每一個有所發(fā)現(xiàn)并尋找走出困惑之路的人的結果加以綜合。
立場
什么是哲學的立場?當然不是所有的立場都是哲學的。例如,猜忌、恐懼和偏執(zhí)的立場不是哲學的立場。有時也持哲學立場的人也可能存在這些非哲學的立場,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便是非哲學的。哲學立場可以用幾個問題或短語來準確地刻畫:被困擾,被糾纏,想要弄清楚。哲學始于疑惑,起于困擾,源于好奇。因為沒有困擾的立場就不是哲學立場,所以思考便成為哲學立場中的重要問題。僅僅是困難臨頭并不就是哲學立場,所面臨的問題必須經(jīng)過仔細考慮、深思,并得出結論。O·K·鮑斯馬也許過份強調(diào)了這一點,他說:“哲學的作用不是回答問題而是對回答提出質疑。”
敞開心胸和包容。持有哲學立場的人不僅反對自己的觀點,不保守,而且對別人的觀點也持敞開和包容的態(tài)度。他會傾聽每一種觀點,沒有原因絕不譴責,他身上體現(xiàn)著這種精神:“無論何時兩個智者發(fā)生了分歧,每個人都能從對方那里學到東西?!薄白杂X地接受經(jīng)驗和理智的指導”,雖然我們已經(jīng)著重提到了大部分基本問題但還有些沒有提到。哲學立場的特征是,如果經(jīng)驗中出現(xiàn)新事物,要求我們的思想跟著變化,就能自覺地丟棄目前的觀點,并接受新的觀點。在用符合邏輯的方法推論問題時,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如果要接受別的觀點,就必須放棄我們已有的某些觀點。哲學立場是自覺地接受邏輯的推證的指導的。
不確定懸而未決的結論。對待任何證據(jù)不充分的問題都必須自覺保持不確定的看法。當一個人持有哲學立場時,他自覺地不對結論尚未得到證明的問題作出判斷。推測同懷疑一樣,相信它們也是哲學立場的特征。雖然并不是所有的情況都是如此,但是在已知的事實啟發(fā)下總能產(chǎn)生一種得出結論的趨向,總能找到嘗試性的結論。這是一種相信的立場,并不是教條的態(tài)度,即是一種推測的立場?!皹O端的懷疑主義與極端的教條主義一樣使人難以接受?!?12)
堅持。哲學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進行的執(zhí)著的努力。短暫的懷疑并不能使人成為哲學家。哲學立場通常是在長期深刻地思索中培養(yǎng)起來的。哲學是對領悟的探索,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泄氣,它是“向著明確的思想作頑強努力”。一般人不能成為哲學家主要是因為缺乏毅力而不是智力貧乏?!安粍痈星椤?,哲學家總以他們特有的“冷靜的思索”而聞名。作為哲學家,他既不愛,也不恨,既不偏愛也不厭棄,僅僅是探索理解并領悟。在理想狀態(tài)下,哲學家追求最高的理智和最少的情感。然則,對于任何一種立場是否皆能完全沒有絲毫激情尚有爭議,故,認為哲學立場應該是非激情的觀點也會引起爭論。一些東方思想家對西方人把理智與情感(還有哲學與人生)的界限劃分得過分鮮明感到遺憾。他們指出,至少在希臘時代,哲學的最初含義(對智慧的熱愛)涉及一種對充滿激情的生活的充滿激情的立場。那么哲學立場就并非是完全沒有感情的。哲學立場將成為一種公正無私的激情,一種不偏不倚的興趣,或像當代科學家們經(jīng)常提及的,“保持客觀的意愿”。
方法
什么是哲學方法?它主要存在于深思熟慮或是深層次的思考之中?!罢軐W思想并不是少數(shù)人所說的只有哲學家才進行的思維。從一定程度上看來,正像每個人在他們的生活中總要從事行醫(yī)、工礦業(yè)、金融財政、藝術等工作一樣,他也要進行哲學思維?!?13)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方法,是一種在問題需要解決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被每個人(包括小孩和原始人)所運用的方法。進行哲學思維并不需要天才,也不需要長期訓練。但它常常需要人一開始就培養(yǎng)起洞察事物的習慣。
既然哲學家的工作是解答問題,也就是對我們預先假定了某種答案的問題做調(diào)查研究,故他的方法必須與他的任務相適應。在這一點上,哲學問題和科研問題一樣,所以科研方法和哲學方法也相同無異。它們在兩方面完全相同,即,兩者都運用了歸納法和演繹法。
歸納法基于從許多不同的具體經(jīng)驗中作出的一般性結論。比方說,如果食品、友誼、生活僅僅因為其令人滿意就是美好的話,那么會不會所有東西,只要它令人滿意就一定是美好的呢?和其他科學家一樣,哲學家們系統(tǒng)地闡述由觀察啟發(fā)得到的假設,而后通過進一步的經(jīng)驗去檢驗它。他們檢驗各種各樣的觀念,檢驗普遍的思想觀念,甚至檢驗整套的思想體系,如唯靈論、唯物論、流溢說等等。(14)它們中的每一項都會經(jīng)過哲學檢驗,以便明確它是否適應合理解釋或解釋其合理性達到了什么程度。
哲學家仍然認識到有許多可供選擇的體系,這一事實說明哲學實驗仍在進行。那些因哲學家沒有盡全力而氣惱的人忽略了這個事實:哲學作為已完成的產(chǎn)物,它和哲學實驗并非完全一致。那些拒絕自愿實驗性地尋求哲學方法的人缺乏成為一個偉大哲學家所須的東西。某些人認為哲學家不搞實驗,他們錯誤地認定實驗只發(fā)生在實驗室里。一位科學專家雖然表面上操作試管或望遠鏡,他也在進行思想上的實驗。他的實驗室儀器對于實驗是必不可少的輔助物,但絕不能構成整個實驗。它們對于科學家腦海中較大范圍的思維活動只是起輔助作用,而對于實驗器材來說,無論它多么精密,多么有用,卻不能代替科學家思考并為他下結論。沒有任何實驗者能脫離心理實驗,也沒有任何心理實驗,只因為它沒有利用任何明顯的專門器材而不是一項實驗。
演繹在于發(fā)現(xiàn)種種暗示然后作出推斷。沒有人能夠在不找到暗示,也不搞清由此的推斷是否經(jīng)得起考驗的情況下,就驗證了某一觀點,特別是對于自己不熟悉的其它經(jīng)驗。單一的思想和整套思想都包括暗示。如果一種思想或體系是正確的,那么由它產(chǎn)生的暗示(推斷)也是正確的,還可以作為生活目的的向導。然而,雖然每個人都清楚一般暗示,但是那些已經(jīng)變得(或一直)對自然法則持審慎立場的人,將繼續(xù)虛心地關注種種暗示本身。
雖然暗示的基礎存在于人的腦海,但它的本質是什么,而且它顯然并不是反復無常的。此外,對所有邏輯學著作系統(tǒng)地學習能揭示它們的某種一般物證或是主要原理原則。打個比方,所有的著作都包括一些一致性或非矛盾的原則。當兩種斷言發(fā)生矛盾時,顯然其中一種斷言肯定是錯誤的。然而,各種邏輯著作可能含有針對玄學、認識論和價值論方面問題的不同解答,就像各種玄學、認識論和價值論中也包括不同邏輯知識一樣。關于邏輯的一致性和矛盾性本質的問題不能脫離于其它領域尚未解決的問題而被解決。很有可能如此之多的邏輯著作中每一種都揭示出一個不同觀點的結構。所有的這些觀點會有一定程度的正確性,因為每個觀點揭示整個復雜經(jīng)驗的某一部分。也許有句話是正確的:“我們擁有的觀點越多,用來互相幫助和充實,我們對宇宙的真正了解就會越來越深刻?!?15)因此,“讓我們把每一種觀點都看作是實驗性的”(16)。雖然我們沒有得出關于邏輯本性的最后結論,不借用演繹法我們?nèi)圆荒苓\用哲學方法或科學方法。
除了歸納法、演繹法之外,哲學方法如果被深入地研究,包括第三個方面:辯證法。我們對自己的了解越透徹,那么我們就越能完全地弄清作出推理的必要性及其本質。推斷是無論何時我們持有某種見解所做出的或必須做出的任何假定、設想。也就是說,推斷是一種由暗示得出的假想。辯證法,雖然有許多表現(xiàn)形式,簡而言之是一種發(fā)現(xiàn)而已。那就是說,不管我們現(xiàn)在持有何種觀點,總會有另一種我們以前并未意識到的觀點尚待發(fā)現(xiàn)。而且該觀點在某種意義上不同于或與我們剛選定的觀點相沖突。這一發(fā)現(xiàn)又構成了第三幅能夠理解前兩者的透視,它并預見了它和與它相對的任何事物的不同點?;蛘叩鹊剿枷爰易兊闷>肓?,迷惑了,或者直到他得出結論說辯證法就其本身來說,是一種屬于方法論的立場與觀點。它有自己的非辯證法的對立面,這個結論也接受了相沖突的觀點彼此都必須被了解的部分。只有此時,辯證法才會獲得進步。
既然辯證學家們對于辯證法的最終結局眾說紛紜,最終陷入僵局(人們無法逃脫辯證所涉及的復雜事物所設的陷阱和緊張氣氛),那么每個學生就有可能產(chǎn)生他自己的結論。然而,一個變化的結局和一個結束變化的結局兩者的差異不會像當初出現(xiàn)時那么大了。無論何時,只要人們明白一點:既然認識基于人了解了已知事物,這位已知者雖然不能在認識的時候完全了解自己,卻仍能通過他作為已知者必須在哪兒作推斷演譯。在這種情況下,辯證的例子就會再發(fā)生。在這個例子中,辯證法是思維的反復,比背棄它自己好得多。深思熟慮,不僅在于對某件事情的反復思考,也在于對于其思維本身的思考。一個人如果不是辯證的,就不能成為純粹的批評家,而且沒人能完全領悟哲學方法,直到他開始熟悉辯證法。【小編按:作者在這里提到了辯證法作為一種哲學方法所引起的爭議以及陷入的僵局。雖然他最后給辯證法一個積極的評價,但小編在此提醒各位,須對黑格爾辯證法格外小心,黑格爾辯證法似乎有一種魔力,能讓那些【定力不夠的人】劍走偏鋒,從而思維陷于懶惰,思想被窒息?!?/span>
哲學方法包括幾種方法,或可以說是包括許多方面的一種方法。作為方法,哲學不是對那些乍看起來顯而易見的東西的接受,不僅僅因為預想而滿足,不是期望式的思考,不求助于權威,不是對習已為常的東西的接受,更不是面對看來確實難以克服的困難時陷入絕望之中。總之,無論哲學還會成什么,它都是通過反復思考而解決問題的辦法。
活動
什么是哲學活動呢?哲學實際只存在于哲學化的活動之中,存在于有效的生活或生活方式之中?!罢軐W化”是指許多人各自的,或由他們分成幾組共同反復考慮哲學問題時,在大腦里進行各種思索、推敲的過程。
探討哲學的活動包括好奇的孩子們的迷惑與疑問,反叛的青年一代充滿懷疑性的自我解決的思維方式。包括那些因成熟、父母身份和逐漸步入老年產(chǎn)生的強烈責任感支配下而學著去慎重推測的人的謹慎決定。同樣也包括職業(yè)哲學家的更進一步的深層次的哲學探究。一些哲學活動相對比較輕松微不足道,而這些看來簡單的理智存在于世界上最明智的哲學家腦海之中。中國諺語通常簡短而且淺顯易懂,但是其他哲學方法卻要耗盡一生的時間來做這些巧妙的辯證,復雜的推理論證,系統(tǒng)細致的研究,還要仔細地定義那些需要特別的專業(yè)素質來理解的技術性術語。哲學不單由最簡單或最復雜的活動所證明,而且也可能由任何類型的活動,可能得出正確或錯誤的結論,可能對人有用或無用的活動來證明。不好的哲學仍然是哲學,就像糟糕的藥仍就是藥,壞事仍就是事情一樣。
究竟有多少哲學活動是下意識發(fā)生的,這仍是個尚待解答的問題。但如果沒有對某一問題做提前的了解或做某些考慮就一定不會有這樣的下意識哲學活動。直到人的固有思維習慣已被某種令人困惑的事物打破,才會開始哲學活動,而且沒有某些潛在的智力上的不安定因素,該活動就不會繼續(xù)。它包括感覺到挑戰(zhàn)并對此挑戰(zhàn)作出某種回應。它必定因受良心的譴責產(chǎn)生的緊張所表示,良心會感到不安直到它調(diào)和了一些看來發(fā)生沖突的真理之間的矛盾。這樣,雖然哲學立場相對來說是非感情的,哲學活動不能脫離陷入人類整個感情世界的境地,害怕、希望、挫折、煩惱、歡欣和氣憤,但是這些所涉及的事物雖然在很多方面是自然而然并且有益的,如果哲學在更為冷靜的場合沒有得到充分精練,那些事物往往會致使哲學顯得糟糕。哲學活動如不能使哲學立場與方法相結合,就會缺乏對哲學最深切的感受。
對眾多初學者來說,舉足輕重的活動需要隨智力發(fā)展不斷地成熟。每個人都會不可避免地經(jīng)歷這一過程,最初是哲學的搖籃時代(只是簡單的對信念的需求),然后是哲學的青春期(徹底變革繼承的結論,通過懷疑和對自己信念的重新思索來尋求自由的思維方式),接著就是哲學的成熟期(達成他自己的信念——這些信念因某些能使他滿意的理由而令他滿意)。雖然理智的反抗使青春期對于上點年紀的人來說有些無道理,但它的確是“對合理性的反應”(17),一種對某種理智上獨立的反應,在此獨立之中人們通過他所作出的努力負責而取得重要地位。并不是所有在青春期對父輩的意見提出質疑的活動都是哲學活動,但有些活動是,而且這樣的活動在由哲學立場引導時是對身心有益的。在逐漸成熟的過程中,理智的年齡首先由對事物的不確定懷疑所表示,然后通過寄希望有所發(fā)現(xiàn),接著通過對目標的一瞥,最后是逐漸地滿意進而求得思維的平靜。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成熟,一些確實完全成熟的人也確實逐漸停止了他們的哲學活動,這樣他們身邊的哲學趨于升華,但只要一個人能以他的思維和諧、開放為快樂,他就能保持哲學性。
然而哲學活動并不僅僅是個人和單獨的,它也是社會性的活動。它包括:哲學課堂所教授的課程(它將由以下幾點所決定:所需要學到的全部課程,上課時間表,班級規(guī)模,教學技巧,學習氣氛);“閑談”中的內(nèi)容,在人們“放下面子”的各種私下場合,也包括那些哲學發(fā)行物處在危急之中而召開的公開討論會。更為專業(yè)的有,哲學活動是一些哲學社團所舉行的年度記者招待會中所進行的事項(它們由這些社團中的成員主持,參加人數(shù)由專門的報紙和報紙的影響力所決定)。在一些哲學雜志中的內(nèi)容也是哲學活動(這些雜志通常靠補助金和可靠的流通而存在下去)。
雖然哲學活動始終以整體全面為目標,直到達到目標為止,但它不斷賦予哲學新的特征,似乎對初學者來說又增添了一份驚慌與迷惑。盡管如此,哲學家們充滿了希望,因為一個人能從內(nèi)在的矛盾中解脫出來,所以社會也能夠從智力上的疑惑中最終使自己獲得自由。當今迅猛的工業(yè)化和大都市化使我們的哲學融化點保持在沸騰狀態(tài),初學者所期望的哲學一致性將難以實現(xiàn),除非整個世界的文化合并成一個穩(wěn)固的整體——一個新型的遍及世界的中世紀精神——它將會比民族主義的精神更難以脫離,而民族主義精神被迫地考慮其他民族文化的發(fā)達程度。專業(yè)哲學家充滿了希望與信心但仍有些謹慎。當代的哲學家們主要以尋求統(tǒng)一性來指導他們的活動,一旦如愿以償,想象力豐富的大腦又會轉而去尋找新的統(tǒng)一。
如果現(xiàn)在我們因為自己的進步太慢而失去耐性,那么我們應該考慮如下事實:社會作為一個群體,往往比個體需要更多時間來整頓好內(nèi)部的分歧矛盾。今日的社會并沒有十分重視哲學所取得的進步,所以不可能對大多數(shù)人在經(jīng)濟上形成吸引力,以吸引他們從事哲學研究。只要我們的處世哲學是那種滿足于對事物的拙劣修補,而不是對周圍的事物做細致的哲學探討,我們將不可能期望(在尋求一個最終完美的處世哲學過程中)獲得巨大成功。讀者也許會把以上事實作為對他個人的挑戰(zhàn),從而他敢于為他所處的哲學狀態(tài)盡一份責任。“整個宇宙的哲學功能恰恰和它作用于一個社會的文化發(fā)展一樣,成了一個社會理智的宣言……”(18)
社會與文化,同樣會通過哲學的搖籃時代、青春期、成熟階段。當今的西方文化仍處在青春期,因而,世世代代的人們在文化發(fā)展的矛盾過程之中遇到過許多疑問。但是青春期是對成長極為有益的時期,所以現(xiàn)在對于哲學家來說,正是幫助其成長,有助于哲學發(fā)展的時候。
所以,哲學就是各種活動,就是形形色色努力解決問題的人,或者成天困擾著人們的那些千奇百怪的問題??梢钥隙ǖ卣f,如果沒有活動的存在,哲學這個術語就沒有包含其完整的意義。
結論
哪種結論是哲學結論呢?可能最簡單的回答是:由哲學家們已經(jīng)得出的(盡管有些不精確的)結論,就是哲學結論。由此又引來了另一個問題,要確定誰曾經(jīng)是并且永遠是哲學家的問題。我們對過去的一些偉大思想家們的認同,已經(jīng)達成了一種共識?,F(xiàn)在我們毫無疑問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普羅提諾、奧古斯丁、阿奎那、培根、霍布斯、笛卡兒、洛克、貝克萊、休漠、斯賓諾莎、萊布尼茲、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布拉德利、博贊基特、羅伊斯、柏格森以及詹姆斯等哲學家們身上。但是還有許多其他的哲學家們的地位怎樣來確定呢?大多數(shù)人會認同杜威、懷特黑德、羅素,然而還有其他的哲學家們呢?如果不是還有成千的,也有成百的哲學家應該得到提名。再說,并非每一位名人所提出的論點學說皆是哲學結論。例如,貝克萊的關于水溶焦油的論文就是一個證明。然而上述回答或許對剛剛開始做哲學研究的初學者來說是有用的。但不管怎么說,身為哲學研究者如果不能意識到,專業(yè)哲學家和業(yè)余哲學愛好者們的各種結論(不管結論正確與否)亦是組成哲學體系的一部分的話,那么他所進行的哲學思維未免過于狹隘了。
我們的問題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回答:任何一個結論,除非該結論是針對某一哲學問題,否則它很難是哲學結論。假如你已經(jīng)確定了哪些問題具有哲學性,那么要決定哪些問題是哲學問題就變得比較容易了。比如認識論、現(xiàn)實主義、主觀主義以及懷疑主義被看作是哲學理論就十分恰當。而且那些含糊不清、尚未命名的各種假說必定也包括在哲學內(nèi)。這些假設正引起初登哲學殿堂者們蹣跚學步地進行著哲學嘗試。我們甚至可以再用一種回答方式:在這種回答方式里,看法及方法正決定著各種因素。倘若一個結論由富于開放思維的人,經(jīng)過反復論證而不得其解,該結論就很難被認為賦有哲學性。向權威討教,向神明求諭或者向魔法乞求而得來的結論不是哲學結論,除非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權威、神明或魔法師們也是哲學家。只有在這樣兩個條件下,從權威和習慣中得來的結論才具有哲學性。即,在這些結論被認可之前,是經(jīng)過應用哲學方法而獲得的?;蛘?,結論已經(jīng)被接受它們的那些人,經(jīng)過沒有偏見地、深思熟慮地加以論證過了。你自己沒有經(jīng)過仔細研討哲學家們的思想觀點就接受它們,你就不是一位哲學家,你的論斷就如同你的方法一樣,不具有哲學性。
初涉哲學的人首先尋找的就是哲學結論。他們的搜尋總是圍著目標來進行的。人們從哲學中所想要的不是哲學觀點、方法、活動,而是哲學結論。這是哲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對于初學者來說尤其是這樣。但是很不幸的是,初學者們所想獲取、希望尋得的哲學答案是一種現(xiàn)成的成果,并且就在書本里面等著他們?nèi)サ玫?。當他不能很快找到答案時,總是垂頭喪氣和陷入絕望。許多初學者過于輕率地放棄尋找,是因為他們過于輕率地期望靈感的出現(xiàn)。這情形就像寧愿花錢在柜臺前購物,而不愿在土地上通過辛勤勞作而得到收獲。按一般人的想法,哲學家被誤認為是一位圣賢,一位睿智的、對任何深奧的問題都能答復的人。而哲學家只把自己看作是一位研究者,一位有理解力的匠人而已。他們總是更看重他們的哲學方法和態(tài)度,而不是他們的結論。因此,哲學家將永遠探索,以便把他們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貢獻給人民。而哲學家的學生常常覺得他們總是得不到他們所要尋求的,其結果是不能領會必須從哲學家那里學到的方法,即一種更可靠的、為了他們自己尋求真理的方法。正像其他科學家一樣,哲學家總是謀求使他們的學生通曉過去的一些重要的哲學論斷和某些歷史上的哲學難題,這些難題曾使哲學家們?nèi)〉贸煽?,也獲得了使他們在哲學路上蹣跚前行的技能。如果必要,將超越這些前輩們以前曾經(jīng)提出的哲學結論。
然而,大眾對哲學的態(tài)度不是沒有道理的。這主要不是因為有些哲學家宣稱他們已經(jīng)有了答案,而是由于某些哲學推論的成立,似乎是一種帶有必然性的結果。有些哲學家(但不是所有的)認為,他們在哲學領域已發(fā)現(xiàn)了某些顯然無法回避的結果。
對于初學者來說,這一切都在激勵著他去尋求答案。他想要知道,為什么哲學家們的觀點不能取得一致?哲學非得有紛爭來結束嗎?每個人的觀點都得和別人的觀點一樣完整嗎?提出這些問題的人已經(jīng)樹立起一種理想,即真理只有一個。也就是說,對單個事物的正確見解應該僅僅只有一個。但真理也許是:沒有任何一種對事物的見解能夠完全令人滿意??蹈裰鲝?19),每一種哲學觀點好比色普圖上的一條色帶,無論誰來辨別,只能看到一種顏色。就像色盲的人在繽紛的色采中見不到艷麗的(并且更加逼真的)顏色?!叭绻钪嫒f物的奧秘在一夜之間突然顯現(xiàn)出來,并且在各個方面,以同樣的方式對所有人都顯露出來,那我們就可能只知道一種包羅萬象的哲學……哲學體系的多樣性,部分要歸因于知識的無窮無盡,并且必定要歸因于任何一位哲學家或者任何一代的哲學家的片面的著眼點。正像當今某些人提出來的,哲學的這種多樣性(這種多樣性絲毫不意味著使需要修正的哲學事業(yè)成暗淡狀態(tài)),只不過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現(xiàn)象。而這種多樣性是令人想往的宇宙萬物奇妙的后果,它使思想沒有羈絆,它是想象力——所有真實哲學的本源——的肥土沃野。”(20)
正如早就有人指出的那樣,雖然一個人在推論方面無疑地缺乏自信,要是沒有一點樂觀主義和愿意孜孜不倦地追求哲學結論這些可及的東西的精神,他就不可能做專心于哲學的人?!耙粋€人有可能會并無誠意地在研究哲學,用些半生不熟的、并不充分的概念來填棄內(nèi)容?!?21)以往有太多的人已經(jīng)這么做了。然而這些哲學研究上的敗跡比起那些研究哲學已達到(或未達到)可以取得的成果而功虧一簣的敗跡來,還不算太多。哲學將給那些在哲學研究上不及格的人打上不及格。最慘重的失敗是那些宣稱已經(jīng)從別人的哲學推論中學到東西的人,而那些哲學推論他們確實未能消化吸收?!叭巳硕加兴恼軐W,而人與人的各種區(qū)別主要在于其哲學的區(qū)別。我想說得更多的是:人與他自身之間的區(qū)別也是一種哲學區(qū)別。這種區(qū)別使我領悟到,人們常常陷入一種不屬于他自己的哲學中,這種不屬于他自己的哲學引導人們遠離自我,因為人們常常從別人那里借來哲學,這種哲學是一種與自我很不相配的哲學。”(22)那些擁戴某一哲學而明顯地又生活在另一種哲學中的人不能解釋他們自己,這對其他人來說則顯得虛偽。這些人向人們宣稱著不是他們所信奉的哲學,而在生活中又奉行著他們宣稱不贊同的哲學信條。像這種生活在哲學與自我言行不一、自相矛盾中的人,必須加強對哲學的學習。當他們被迫面對他們這種自相矛盾,并解答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時,他們將承受諸多的苦惱與困惑。尤其是,當他們被帶入某一哲學誤區(qū)時,他們混淆不清地發(fā)現(xiàn):“哲學使人糊涂”。
如果經(jīng)過一段刻苦努力后所達到的目標是有價值的,那么所作的結論才是哲學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部分。按照“結論”,不但意味著哲學試驗的解決和現(xiàn)實目標已經(jīng)完成,而且還意味著(有某些)目標尚未達到。有些哲學結論(如一些尚未完成的目標)使我們懂得哲學活動的重要性。一旦哲學家已經(jīng)解決了那些哲學問題,哲學活動變得不再那么有價值了。因為沒有人愿意力爭他們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假使有一天,哲學目標終究得以徹底達到,哲學研究將超越哲學,出現(xiàn)一種要么沒有哲學爭論,要么爭論完全是為了某些要弄明白的事這樣的一種情形。如果沒有許多的結論,試驗的結論或其他方面的結論,也可能就沒有了哲學。
效果
哲學不僅存在于哲學家們所進行的研究活動之中,而且也存在于哲學本身所起的那些作用之中。“通過他們的成果,你會了解他們?!比缒阒朗裁幢蛔隽?,那你就知道做這些的人。也就是說,你明白了:呵,做那些東西的竟是這么一位人物!同樣,為了完全了解哲學,受其影響你必須有些相應的知識。這些知識不可能全部都能學懂,哲學也決不可能全部被學懂,其部分原因是我們甚至不了解有關過去社會各種哲學的全部論述。而我們還有一個不確定的未來。在這個未來社會里,各種哲學思想尚未得以發(fā)展,仍將有許多尚不能確定的因素。因此,哲學的影響范圍的含混不清,恰恰意味著哲學總是不斷前進發(fā)展的。而且從此,數(shù)以百計的人們,在無論任何一個時刻所受到的哲學影響都是一個無法決定的數(shù)量。這種影響(包括無法估價的道德凝聚力)將在若干年內(nèi)到處通行遍及各處。任何一種哲學界線的限定——尋找包容哲學效果的限定——都必將留下陳舊過時的論點。然而,某些哲學成果對任何一位留意它們的人來說,作用卻是十分明顯的。這些論點也許在私人生活、群體行為以及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觀察得到。
每個人總是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被他們的哲學所潛移默化。一個人的選擇動機不光受到饑餓、困苦、遺傳、體腺、習慣和刺激等因素的激發(fā),而且也受到他的哲學信條所誘導。這些信條告訴他什么是好或最好;什么是壞或最壞。有時他有意識地作了聰明的選擇,但更常有的是,他總是受下意識左右而成了片面關注的犧牲品。即片面的視角影響了他的決策。即便他偶爾否認“是哲學在影響”,否認本身即是哲學影響。這使他要么陷入對哲學反叛的“哲學抵觸”的苦惱中,要么他被哲學證明是不應屬于哲學的人。哲學,像其影響一樣,依靠怎樣來感染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每個人,每個受感染或拒絕感染的人來決定哲學命運,依靠在特殊的時代有特殊的信條來決定命運。由此看來,哲學應該部分地對樂觀主義、悲觀主義和社會改善論負有責任,這些主義和論點滲透到每個人對人生目標的追求中。哲學畢竟是由某些非哲學的事物發(fā)生的,因為假如某人在探求哲學中完全地有所成就,他將毫無疑問地得到答案,進而他便接近了他的思想。他的結論越完善,他的疑問就越少,他的論斷越偉大,他就越能成為思維完善的人。任何人都想要做一個思維沒有羈絆的人,以便他可以成為思維完善的人,能夠確信不疑地了解世界的人。因而,哲學永遠不會自身完結,除非完結(或尋找完結)是以某種新知識來取代。
集團也受哲學的影響,一旦他們具有政治根基、政治力量和政治綱領,那么未來前景一定程度上由他們中間有影響的成員的意識形態(tài)來決定。
對那些覺察到在政治和商業(yè)中,哲學有其非同尋常的社會效果的人來說,哲學卻不是一種奢侈品,做法高明的人懂得,如果要成功地領導人們,首先必須發(fā)現(xiàn)民眾的基本哲學并聽取他們的哲學以便激發(fā)引導他們。如果那種哲學將來沒有產(chǎn)生出領導者所設想的效果,那么,或者他一定欺騙愚弄了人民,或者他必須說服人民轉變到一種新的哲學上來,這種新的哲學將按人民的渴求來行動并產(chǎn)生結果。
最終來說,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哲學的產(chǎn)物。反過來說,文化產(chǎn)生了哲學。有的人甚至主張說:“哲學與哲學在文明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間沒有指定的區(qū)別。若發(fā)現(xiàn)以及給哲學某些特征(在文明社會里某些獨一無二的功能)下定義,就已經(jīng)限定了哲學本身。”(23)“那么,哲學制造了一個文化的代替物,為著遵從未來社會的思想和行為方式而形成種種模式,哲學是一劑添加物,并且它在文明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蛻變。一個人冒險向別人講述某件事情,一俟說完,哲學也就按某個新的透視方法滲入某個階層,哲學因此成為不屬于它存在的‘永久物’,它令人氣惱地走進了一個欲望和利用的世界,它把人們帶向一條令人擔憂的、布滿荊棘的道路?!?24)沒有哲學,也許便沒有文明,而且像浪漫精神、理性主義、和平主義、侵略主義、神秘主義以及世俗主義等等,它們逐個之間的文化差異部分是由于它們的哲學差異。
使世界各區(qū)域文明形成區(qū)別的那些事實和效果就是構成哲學的事實效果。如果某一特殊的哲學產(chǎn)生了某一特殊的文化差異,經(jīng)過仔細研究這些文化的差異,你就能懂得包含那種哲學本質的東西。然而它并不是構成某一特定哲學效果的各種活動的全部結果,而只是在這種哲學倘若沒有參與產(chǎn)生該效果的條件下,其結果會與之大相徑庭而已。
也許,我們可以這樣回顧總結對哲學的解釋,即哲學涉及了問題、立場、方法、活動、結論和效果等因素,這便是當今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