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文言文的斷句和文言句的朗讀節(jié)奏
近年來,許多省市中考對文言文的考查比分有所增加,而且考查內(nèi)容開始由課內(nèi)向課外拓展,有關(guān)人士還預言,今后中考對課內(nèi)文言文的考查,也許會完全讓位于考查學生對課外淺易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這一變化趨勢意味著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和習慣。然而,如果你去調(diào)查學生們的課外閱讀情況,怕是讀文言文的學生就成了“物以稀為貴”了。
要問為何不讀文言文,同學們定會說出一大堆的理由,什么文言文是古董,誰有興趣讀它;什么文言文艱深難懂,甚至搬出一部《論語》還需于丹作生動解說,才能明白其一二的理由;什么文言文難以朗讀,連斷句停頓都不會,還談什么理解品味……
諸種問題中,怕是文言文的斷句停頓問題,是最亟待老師要為學生們作些指導的。
古人讀書,一句話完了,才在字旁加一個點或圓圈,叫做“句”;一句話沒完,但讀時需要有一個停頓,就在字的下面加一個點,叫做“讀(dòu)”。兩者合稱句讀。實際上古人讀書很少用讀,主要是用句。給文言文斷句,就是加標點。標點是在斷句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一般來說,先斷后點,即先斷開文段,再用現(xiàn)代漢語的標點法加標點。
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韓愈《師說》)
這句話該怎樣斷句呢?我們理解這句話,它是講李氏子蟠這個人的年齡、愛好和通習的內(nèi)容,那么,此人愛好并通習的是古文和六藝經(jīng)傳,還是愛好古文,另通習六藝經(jīng)傳呢?我們只需理解當時的六藝經(jīng)傳是學生的必讀書,內(nèi)容龐雜,學生不可能對其各科都愛好,那么,這一句就應(yīng)這樣斷句、標點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文言文正確斷句、標點的原則是:標點后的字句都能講得通,標點后每一句話的內(nèi)容都符合情理,標點后的語法和語音現(xiàn)象都和古代漢語相符合。正確斷句、標點的方法有:借助古漢語的詞法、句法知識來斷句、標點。例如:遇到名詞、代詞做主語就在它前面斷開;看見名詞、代詞做賓語就在它后面斷開。通常,動詞前后不能斷開,因為它的前面往往有主語,后面往往有賓語。遇到發(fā)語詞,如“夫、蓋、凡”等就在它前面斷開;遇到語氣助詞,如“也、矣、耳(爾)、焉、哉、邪(耶)”等就在它后面斷開;碰到感嘆詞“嗚呼、嗟乎、噫”等,一般在它們前后斷開;碰到表對話的字眼如“曰、云、言”,估計后面是人物的語言,這時就在它們后面點冒號斷句;對于一些固定結(jié)構(gòu),像“如……何,得無……乎,不亦……乎,與……孰”等,了解它們是一種固定句式,對我們斷句也會有很大幫助。
好在如今中學課本中的文言文,不像古書了,都已經(jīng)標點了現(xiàn)在通行的標點符號,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是,掌握文言文的斷句知識,對我們閱讀沒有標點的古書,乃至辨析一些文言語句標點是否正確,會大有幫助。
例如:九年級下冊中《曹劌論戰(zhàn)》的語句“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边@樣斷句、標點是否正確呢?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登軾而望之”這句話不符合情理。“軾”是古代車廂前面用來扶手的橫木,人如何能登在它的上面而遠望呢?“登”指登上兵車,和前句的“下”(下了兵車)相對;“軾”在這里用作動詞,是扶著車前橫木的意思。前句“下視其轍”也應(yīng)該相應(yīng)地改為“下,視其轍”。這幾句話的標點應(yīng)該是:“公將馳之。劌曰:‘未可?!?,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P>
文言文的朗讀停頓,除了把握語感,在文言句正確的標點后要作適當停頓外,有時還要在句中作換氣停頓,即要正確把握文言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那么,我們該如何正確把握句子內(nèi)的朗讀停頓節(jié)奏呢?
一、根據(jù)文言句子語法結(jié)構(gòu)確定朗讀節(jié)奏
一般情況,文言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有這樣的停頓規(guī)律:主語與謂語之間要作停頓,謂語與賓語之間要作停頓,賓語與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如: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岳陽樓記》) 此句在主語、謂語、賓語之間停頓。
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岳陽樓記》)此句在謂語、賓語、賓語補語之間停頓。
二、根據(jù)句首的發(fā)語詞、連接詞、關(guān)聯(lián)詞來確定朗讀節(jié)奏
句首發(fā)語詞,往往表示將發(fā)表議論、提示原因,如:“蓋、夫”等,可在其后作適當停頓。如: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說》) 夫∕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對上下文起銜接作用的句首連詞后要作朗讀停頓,像“至于、至若、若夫、已而”等詞通常用在一段開頭,起與上文緊密銜接的作用,朗讀時在其后要稍作停頓。如: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岳陽樓記》) 已而∕夕陽在山(《醉翁亭記》)
復句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如“雖、雖然、如使、故、是故、而、若、然則”等,大多用在一句話的開頭,朗讀時要在其后作停頓。如: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魚我所欲也》) 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魚我所欲也》) 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活板》) 然則∕北通巫峽(《岳陽樓記》)
三、根據(jù)句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確定朗讀節(jié)奏
文言文中,起舒緩語氣作用的“之”字后往往要稍作停頓,這樣朗讀使整個句子的語氣不至于顯得急促,而是緩急有致。如: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說》)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豈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說》)
四、根據(jù)文句內(nèi)在的意義確定朗讀節(jié)奏
給提取出來的文言句子確定朗讀停頓節(jié)奏,一定要先理解此文言句的意思,理解時,要遵循“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切莫想當然,否則會鬧笑話。如: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犬”不能理解為“狗”,而是“像狗一樣”,這里的“犬”是名詞作狀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樣坐在屠戶的前面。因此,這句話應(yīng)這樣停頓:其一∕犬坐于前。
根據(jù)文言句的正確意思來把握正確的停頓節(jié)奏,類似的句子還有: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捕蛇者說》) 今∕齊地∕方千里(《鄒忌諷齊王納諫》) 其實∕味不同(《晏子使楚》)
五、切忌讀破偏正短語、介賓短語
上面說了主謂之間、動賓之間、賓補之間要作朗讀停頓,但偏正短語、介賓短語要把它們看作一個整體,一般不在其中作停頓。如:“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岳陽樓記》),此句中“唐賢今人”是作“詩賦”的限制性定語,譯成“唐代名家今人的詩賦”,“唐賢今人詩賦”是個偏正短語,中間不要停頓。類似的還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岳陽樓記》),此句中“先天下之憂”是個介賓短語,譯成“在天下人擔憂之先”;“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此句中“夫觀人風者”譯成“那些考察民風的人”,是個偏正短語,中間不要作停頓;“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此句中的“于敗軍之際”、“于危難之間”是后置介賓短語,其間不要停頓。
其實,正確把握文言句的朗讀節(jié)奏遠不止這些方法,而這幾種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不管用什么方法,關(guān)鍵是要準確理解文言句的意思,把握其內(nèi)在的邏輯意義,不讀破詞句。
|